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幸福社区作为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已完成搬迁入住,工作重点转移到“稳得住、能致富”上。近期,幸福社区驻点工作队组建“扶贫暖心团”,遍访搬迁群众,逐户开展政策宣传,帮助搬迁群众算清搬迁帐,消除群众思想顾虑。让搬迁群众了解政策、吃透政策,做实“暖心入户、帮扶到人”。
算好扶贫搬迁生活改善账
“扶贫暖心团”向搬迁群众讲清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补助相关政策。让搬迁群众知晓搬迁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享受到的公共设施。社区建有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站、警务室、医务室、红白理事会、活动场所、体育运动设施,子女学籍可转入县城学校。让搬迁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出门就能就学,生病就能就医,活动就有场所,全面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算清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账
搬迁群众要在安置点稳得住,最根本的是要有稳定的就业。幸福社区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结合贫困劳动力特点,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选聘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劳务输出、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就业方式,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在入户宣传时,“扶贫暖心团”向老百姓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算清就业增收账。
幸福社区结合实际采用“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搬迁户,安排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护边员等公益性岗位,已为691户搬迁群众安排公益性岗位。同时,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针对年纪偏大、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劳动力,与贡山县就业局共同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用于社区保洁、绿化等工作,已选聘23名乡村公益性岗位。
成立扶贫车间,建立家政服务扶贫车间,鼓励引导群众就近就业的方式,招收15名搬迁群众到扶贫车间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切实发挥扶贫车间助力脱贫增收的效果;还成立生态扶贫农林专业合作社,有166户搬迁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参与合作社获取劳务报酬,推动搬迁群众由“务农”向“务工”转变。
针对家中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扶贫暖心团”在入户过程中,重点宣传外出务工政策。截至目前,已定点向珠海输送23名搬迁群众。
算好易地搬迁“生态账”
易地扶贫搬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贡山县大部分搬迁户原住地地质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资源承载力有限。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后,不仅跳出了掣肘发展的自然环境,对自身稳定脱贫提供保障,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在“扶贫暖心团”遍访群众时,为老百姓讲清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利处,算好“生态账”,让搬迁群众自觉成为在脱贫攻坚中保护好绿水青山的践行者。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从务农变为务工,生活方式从薪火为主转变为的用电为主,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拆旧复垦还绿于自然,生态压力逐步减少。搬迁后,壮大绿色发展产业,增绿与增收并举。发展以草果、核桃为主的绿色发展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环境的同时,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
此外,成立造林合作社,在保护中发展。根据贡山县委关于“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的部署要求,成立幸福社区生态扶贫农林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搬迁群众组织起来上山种树。通过参与“治伤疤”“保生态”获取劳务报酬,推动搬迁群众由“务农”向“务工”转变,身份向生态产业工人转变,实现“既挪穷窝,又换新业”。
算好易地扶贫搬迁长远账
幸福社区共有784户2283名搬迁群众,搬迁主要原因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滞后,发展条件受限,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在入户宣传中,“扶贫暖心团”通过搬迁前后生活条件的比较,讲清享受公共服务资源,讲明子孙后代的发展,算好易地扶贫搬迁长远账。向搬迁群众讲清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计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培训就业体系、后续产业发展体系、宣传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体系五大体系。
让群众知晓,进城安置后,其子女都要转入县城,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有效阻断贫困代际联系的途径。同时,社区建立社区卫生室,搬迁群众将实现就近就医、及时就医。享受良好的医疗资源,遇到重大疾病可及时到县人民医院就医。
算好搬迁群众感恩账
“帮扶暖心团”在入户宣传时,对照搬迁群众“明白袋”“收入核算表”,逐一向搬迁群众讲清搬迁群众享受的惠民政策,让搬迁群众明白享受到的政策。在和搬迁群众拉家常、说心事、解困难的过程中,使搬迁群众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关怀,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用心用情用力,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