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易地扶贫搬迁是云南怒江州脱贫攻坚战的“头号战役”。完成10余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怒江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怒江州聚焦“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从搬迁动员到搬中服务再到搬后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奔忙在贫困群众身边,给信心、给服务、给帮扶、给保障,成为搬迁群众最坚实的“主心骨”。
“背包”上山 牵手进城
近日,在怒江峡谷深处、山间村舍、塘边地头,一支支身着迷彩、肩背背包的工作队昼夜穿行其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背包工作队”,肩负着一项共同的使命——组织发动易地搬迁贫困户入住。
组织动员剩余1.46万贫困群众尽快入住,是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2月20日,怒江州在州、县(市)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党员干部下沉作战、1471名驻村工作队员尽锐出战、乡镇及村组党员干部全员参战的基础上,再派1006名精锐力量组成15支“背包工作队”,奔赴80个未出列村,进驻尚未分房入住的贫困户中,开展“背包上山、牵手进城”行动,集中精力、逐个击破,向全部入住的目标发起总攻。
随着“背包工作队”进村入户,全州掀起了新一轮易地搬迁宣传动员热潮。背包工作队员都是有驻村工作经历、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精兵强将,大家发挥所长,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到人制定不同的宣传发动方案——在支部会议、群众大会、院坝会上集中宣传,在家里火塘边、田间地头里、村组公路旁点对点宣传,背包队员针对群众关心的住房保障、惠民政策、户口迁移等问题,用民族语言拉家常的方式,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情况,公益性岗位、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扶贫车间等产业就业政策,安置点社区管理、物业服务等后续管理服务措施等逐条逐项讲清楚,打消群众思想顾虑。
称杆乡清零、马吉乡清零、色德村清零……易地搬迁一线捷报频传。从2月20日“背包工作队”出征至4月6日,怒江新增分房领钥匙搬迁群众1307户5696人。
党员进户 服务暖心
2个临时党工委,2个党总支,45个党支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171名驻点工作队员进驻搬迁安置点开展后续帮扶工作……
在党组织引领下,怒江州以楼栋为单位进行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党支部+管委会+居委会+楼栋长+单元长”的社区治理网格,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编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手册,把触角延伸到社区治理方方面面,把服务落实到社区里的家家户户,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提升文明素质、崇尚健康生活,尽快融入新环境。
为进一步服务好、教育好、引导好、发展好搬迁群众,全州7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组建75支由安置点社区“两委”干部、驻点工作队员、党员、乡村能人、待业大学生、群众骨干以及爱心人士等909名成员组成的“扶贫暖心团”,盯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的难点焦点堵点问题,走进群众家里,开展“暖心入户、帮扶到人”行动。
“扶贫暖心团”把感恩教育、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扶贫暖心行动的重点,按照政策宣传到人,提振致富信心、统筹迁出迁入,举家搬迁放心、推行红色管家,进城居家舒心、解决后顾之忧,外出务工安心、丰富社区文化,日子过得开心、邻里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热心、培养乡村能人,携手小康同心、常态思想引领,感恩教育入心的“八心”要求,用接地气、心贴心的暖心行动温暖着每一个搬迁群众的心。截至目前,75支“扶贫暖心团”开展了第一轮搬迁群众遍访,共解决搬迁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160个。
支部引路 牵线就业
让搬迁群众搬出来后有活干、有收入、能致富,是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巩固搬迁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怒江州发挥党支部组织引领作用,采取“党组织+”模式,着力在开展技能培训、组建扶贫车间上下功夫,为贫困群众就业务工牵线搭桥。
近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停工停产的兰坪县永安社区兰坪百川民族文化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传来了久违的机器声,30多名员工在缝纫机生产线上忙碌着。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点有33个,涉及棒球生产、民族服装加工等。采取“党组织+扶贫车间+搬迁户”等模式,搬迁点党支部组织动员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在扶贫车间培训务工,9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
除此之外,怒江州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聘用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增加家门口就业渠道,选聘的3万余个生态护林员实现户均稳定收入9600元。同时,该州启动实施“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党支部领办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16个,入社贫困户652户1341人。
怒江州把培训一人、脱贫一家作为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怒江州职教中心、党群活动场所作用,结合扶贫车间建设、劳务输出企业用工需求和搬迁群众意愿,厨师烹饪、挖掘机操作等实用技能在全州持续开展,搬迁群众走入学堂学技能、走出学堂上岗位,技能学到手的同时工资也拿到了手。目前,全州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8.31万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次,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和劳动力转移,35923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