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上级部门来指导检查工作,一般都要听取汇报。可见,汇报材料是最常见的。但真要写好一篇汇报材料,还真不容易。笔者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讲道理。要把讲话和汇报区别开来。讲话是需要讲道理的,汇报则不可讲,因为上级来人,主要是掌握一些政策落实情况、一些工作推进情况,了解还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下一步还有什么思路等等。对政策、制度的相关道理,不肖说,上级部门最熟悉不过了,有些甚至是政策的制定者。有的汇报材料,往往就国家或某行业的政策,从背景到内容再到意义,解释说明一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汇报某区域工作思路,则把思路提出的前提条件、规划过程、现实作用统统论证一遍。以上两种情况,是多此一举,是写汇报材料的大忌。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括号来注释,也可用最简单的话把其内涵说明,点到为止。
二忌避实就虚。正常来讲,听汇报,要听的是工作进展情况。但实际工作中很多材料“王顾左右而言他”,常见的情况有:“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利用××月时间,从部门抽调××人,深入××,深入调研”“××文件下发后,我们认真研究,召开会议学习,制定出台了××文件”“对某项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会议××会议,多次专题研究,谋划思路,思考对策”“××项目,我们加强沟通协调,上报了项目建议书,目前正在审定,待审定后,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等等。但最关键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具体到什么程度了,则不得而知。这里,有种情况,如某项工作处于谋划启动阶段,那么除了汇报工作思路外,把成立机构、会议研究、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宣传动员等前期准备工作予以介绍是必要的。
三忌流水账。或按时间节点,像大事记一样,一环节一环节排列下来;或按工作事项,一件一件,如数家珍,事无巨细,一一列举出来;或按项目名称,比如某项工作涉及10个项目,就一个一个举例,非把10个项目说完不可。有的同志认为,只有这样,材料才能写细写实。这是一种误解,材料要实没错,但见肉也必有筋骨,否则就立不起来,材料失去美感。这对于汇报人也好,听汇报的人也好,都是一种折磨。
四忌画蛇添足。有的时候,上级来调研,是带着问题来的,想听听基层有哪些好的建议意见,供他们决策参考。这时,一定要写建议。但也有另一种常见现象,就是只要写汇报材料,千篇一律,一定列出几条建议。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不研读调查督查安排的文件及其要求,不研究材料使用对象,使材料没有针对性。
相对以上“四忌”,要做到“四有”。一是有重点。听汇报要听什么,一般有明确的要求。汇报要围绕要求,抓重点,主次得当,详略合理,非重点内容即使写到,也不能着墨过多。二是有特色。汇报工作,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总结提炼,用最精炼的语言归纳特点,这样既突出了亮点,又能提纲挈领,使材料有神,不可千人一面,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三是有针对性。要分清上级部门的来意,是就某项工作听整改情况的汇报,还是听工作谋划情况的汇报;是为了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还是来听取对策建议;是专项调研,还是全面掌握。带着这些问题去写,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四是有说服力。分析问题,说明成效,一般要通过数字对比、举例来说明,还可以引用官方的肯定的话语或新闻媒体的报道,这样就做到了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