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关新人来说,写材料是必须过的一道关。所谓“过关”,倒不一定要成为笔杆子,起码要熟练掌握常用材料、法定公文的写法,而且写出来的材料要有较高的采用率、通过率。
我体会,过好写材料这道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材料观”。为什么?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不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写作态度就端正不了,写作活动就会方向跑偏、动力不足,在写作之路上走不快也走不远。
那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材料观呢?我认为,关键是培养“材料自觉”“材料自信”“材料担当”。
第一,培养“材料自觉”,把愿写材料作为入行之基
所谓“材料自觉”,就是自觉自愿地写材料,无需扬鞭自奋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太不容易了。
多数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是进了单位以后才开始看材料、写材料,对写材料原本就有兴趣的人并不多。那些同批入行的干部,特别是新招录人员,一开始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但三五年过后,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差异——是写作水平上的差异,也是业务水平上的差异。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都是“零起点”,为什么会出现明显差异呢?对写材料的认识是根本原因,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水平。所以,要改变人生的高度,首先要增加认识的深度、端正工作的态度。
假如你是一名机关新进人员,报到上班后第N天,领导让你写个材料,你会怎么做?无外乎3个选择:接受、拒绝、推托。作为新人,恐怕没有拒绝的胆量,推托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一般只能选择接受。
接受又有3种具体情形:
第一种:愉快地接受。心里想:“领导是在考验我,也是在培养我,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争取一炮打响、一鸣惊人。”有这种想法的,叫做“得写”。
第二种:平和地接受。心里想:“我是新人、是下属,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领导让干啥咱就干啥。”这叫“让写”。
第三种:痛苦地接受。心里想:“新鸡入笼,难免挨叮,哪里都会欺生。新人就是命苦,别人不愿干的活让我干。”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接受,这叫“挨写”。
从第一次接受写材料的任务开始,“分水岭”就出现了。持第一种心态的人,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坚持下去,就会一步步渐入佳境。持第二种心态的人,属于机械执行,往往满足于按时完成任务,长此以往,进步是有的,但成长性不会太强。持第三种心态的人,对写材料不会上心,写一次材料就如同上一次刑,能挺过去就不错了,别指望他能交出什么好东西。
近代著名记者邹韬奋把自觉心比喻为进步之母。确实,一个人是不是有“材料自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在写材料方面是不是有潜力、有前途。
那么,“材料自觉”从哪里来,或者说怎样才能培养出来呢?
我认为,兴趣是自觉性的种子,认识是培养基,责任心是生根水。兴趣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后天培养。培养兴趣要靠认识,认识到位了,兴趣就会水涨船高。写材料不仅是机关新人的“必修课”、管理岗位的“基本功”,更是谋划推动工作的“金刚钻”、获得领导赏识的“敲门砖”、走向更高平台的“通行证”。在体制内工作,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哪一个层级,几乎都离不开写材料,只不过所写材料的内容、多少、大小、难易以及动手的程度有所区别而已。当你认识到了写材料的作用和好处,享受到了写材料的收获和乐趣,就会不断增强思想认同、感情认同、价值认同,自觉性就会逐步增强并稳定下来。
一个人形成了“材料自觉”,就会主动写、经常写、坚持写、认真写,有任务就往前冲、努力干,没任务就勤练笔、多积累,“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当“写”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时候,笔就停不下来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再刻意追求。
第二,培养“材料自信”,把能写材料作为立身之本
什么是“材料自信”?就是无论写材料的任务多重、时间多紧、难度多大,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把材料写好。
我有过这样一位同事:他学中文出身,大学毕业后,靠着一支笔一路写进了市委机关,当上了科长。后来,他被调进了我所在的省直部门,进了专职写材料的处室。到了新单位新岗位,一开始,他写材料的热情还挺高,但一连写了好几次材料,他的稿子都被“毙掉”了,讨论稿子的时候所提的意见也很少得到采纳,一下子自尊心就受伤了,似乎自信心也崩塌了。再遇到写材料的任务,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讨论稿子总是一言不发。结果,他很快被调整了岗位,而且名声也坏了。
很多人都听过“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的典故。有材料自信的人,不仅能做到屡败屡战,更重要的是心里从不言败、从不认输——谁说我失败了?我还在战斗,只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而已。写材料的过程本质上是和自己斗争的过程,要战胜材料必须先战胜自己——战胜思想惰性,战胜畏难情绪,战胜怕苦心理。
培养“材料自信”,除了相信自己有能力写好材料,还要相信领导有慧眼,相信写材料有前途。
有的人写材料,自我感觉很好,可到了领导那儿偏偏稿子通不过。遇到这种情况,他非但不从自身找原因、不从材料中找问题,反倒认为领导不识货,自己写的材料是明珠暗投。这样的自信实质上不是自信,而是自负自大。我总结了一条经验:没有不识货的领导,只有不合用的稿子。受命写材料,特别是给领导准备发言稿、讲话稿,稿子写得再漂亮,如果不合领导心意、不对领导胃口,都算不上是好稿子。
也有的人,明明干着写材料的活儿、吃着这碗饭,却自己看低自己,觉得自己是时运不佳,是入错了行、上了贼船。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写材料,材料里不可能有精气神,这碗饭吃不香恐怕也吃不长。
材料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少有这么4个来源:一是源于深入的研究思考,对材料“写什么”心里有数;二是源于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材料“怎么写”心里有谱;三是源于充足的“弹药”储备,对材料“够不够用”心里有底;四是源于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材料“达不达标”心里有尺、对材料“出不出手”心里有责。
材料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是用无数材料支撑起来的。找到一个有用的写作素材,经过一次死去活来的重构、脱胎换骨的修改,写出一篇自己满意、受众好评的材料,领悟了一条宝贵经验,吸收了一次“血”的教训,自信心就会增加一分。
第三,培养“材料担当”,把写好材料作为应尽之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先生所撰的这幅对联,充分说明写材料是需要担当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写材料也是一样,有多大担当才能扛多大的稿子,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的贡献。
一名优秀的写手,应该是不轻视小稿子、能应付急稿子、拿得下大稿子、一出手就是好稿子;无论写什么材料,始终把质量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自己不满意的绝不出手;写大材料的时候举重若轻不吃紧,写小稿子的时候举轻若重不敷衍;既是材料界的多面手、快枪手,也常常担当主攻手。
材料担当,“担”的是任务更是责任,“当”的是单位的写手更是事业的推手。面对写材料的任务,主动请缨者有之,畏惧退缩者有之;勇挑重担者有之,拈轻怕重有之;呕心沥血者有之,抄袭勾兑者有之;一丝不苟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同的行为,体现了不同的态度、品格和境界,也决定了不同的水平、贡献和前程。
敢不敢担当,既要看能力,更要看勇气。很多时候,我们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是不够的,还要敢于超负荷,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一直生活在心理舒适区,不去尝试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人就没有办法进步了。
总之,“三观”不正,难成大器。我所说的“材料自觉”“材料自信”“材料担当”,可以说是材料界的“三观”。把这三种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有可能在材料界过关斩将,闯出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