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加强斗争的理论依据
(一)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斗争”观点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从概念上看“绝非庸俗哲学意义上的不同人或不同群体、组织之间为了争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争斗或争夺,它指的是社会中的先进阶级或组织为了实现社会中最大多数成员的最大范围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积极活动”。
首先,勇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生写照。在导师们不屈的斗争实践中,伟大的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产生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切旧哲学、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机会主义、以巴枯宁和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以杜林为代表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等各种思想流派的斗争辩论中,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论战中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除了采取论战等斗争方式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外,导师们更是在实践的残酷中认知斗争的重大意义,认为革命阶级要获得统治地位,就必须用武力斗争夺取政权。这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拒绝所谓的暴力革命方式捍卫权力画出了分明的界限。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生的奋斗经历以及精神品格,不难理解其理论与实践展现出的伟大革命性与斗争性。
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列宁的一生也是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一生,这是列宁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例如,列宁通过与机会主义的斗争,完成了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建党的任务,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设成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密、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党。
此外,列宁还通过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揭露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背叛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倒向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保持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左派政党的作用,促使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破产;在斗争中批判纠正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等错误。
正是在斗争精神的指引下,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指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分析了沙皇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及其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地位,以伟大的科学性和历史主动性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创立并捍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导师充满艰辛与斗争的人生道路,无不体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为寻找真理以及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是个人最光辉、最有价值的人生经历。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随处可见“斗争”的理论观点。如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中认识“斗争”,指出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人通过实践按照人的理想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只有在伟大斗争的具体实践中,才能不断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
从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的演进中认识“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阶级划分的标准、实质,阶级斗争的产生根源、历史作用,强调了无产阶级坚持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性,即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机制下发展演进,这一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催生了社会阶级的划分,由此引发的阶级斗争成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历史是理解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线索,可以说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提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马克思主义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连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科学社会主义前进中认识“斗争”,在剖析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的根本性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斗争”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在新时代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必须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报告总结出十个能够彰显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主干词,其中“自强不息”一词就体现出自古以来伟大的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进取的民族基因和历史自信。探究中华文明为什么历经磨难而不衰、历经坎坷而不断,具有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重要原因。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思想;儒家思想中包含的斗争原则和斗争智慧;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家传统中提出的“慎战”“知胜”等观点;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与血性,这些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突破自我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伟大斗争可以汲取的不竭力量。
(二)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提出过程
“伟大斗争”作为一个极具特定政治内涵的话语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这一提法,追根溯源是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同志以政治家特有的政治清醒与独到的战略眼光预测到,未来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将发生剧烈变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必须提前做好斗争的准备,以便更好地应对这种剧变及可能由此引发的消极后果。为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事业,毛泽东同志给出了预见性的战略指导,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结合国内外具体实际,在实践中总结规律,遵循规律推进伟大斗争。简短一席话,涉及了对时代特征的判断、主体行为的判断、斗争内容的判断,并最终明示了斗争的方针与方法。
至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作为报告起草组组长的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未来中国详尽理性的思考,继承发展这一来自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跨越50年时光的历史判断,明确要求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论断写入报告,首次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大论断,并深入阐释,赋予其新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主题。可以说“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逻辑,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逻辑后作出的清醒战略判断。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党中央第一次把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四个伟大”,将进行伟大斗争纳入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斗争”和“伟大斗争”共出现23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语境中提出“伟大斗争”重要论断,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指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而明确这场伟大斗争的对象,提出五个“更加自觉”的立场原则和五个“坚决”的鲜明态度,强调“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顽强奋斗。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提醒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到了2022年的“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篇再次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指示省部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斗争”和“伟大斗争”作为报告关键词依旧热度不减,共出现22次。报告明确提出要做到“三个务必”的时代要求,加入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两项重要内容。明确“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同时,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写入党章。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对待矛盾的态度上,要有勇气有魄力有定力,有饱满的意志品质和大无畏的进取精神直面困难,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直面矛盾”,这是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矛盾性,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发展前进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因此,我们需要在斗争过程中承认矛盾、直面矛盾,从而解决发展难题。
二是在对待矛盾的方法上,斗争不是盲动蛮干,不是只需要满腔热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胆大心细,有手段方法,才能善于斗争赢得胜利,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这就需要在擘画新时代新征程中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综上,伟大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政治品格,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
二、新时代为何需要斗争
(一)现实需要:新时代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时代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给我们提出更多新的历史性课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1.立足世情: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斗争
首先,从世界格局变化看。在“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背景下,以少数国家主导下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危及大多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世界并不太平,局势风云变幻,在可以预见的时段内,中国越是希望实现由大向强的迈进,遇到的战略冲撞、战略挤压、战略干扰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理清世界变局,把握变化规律,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就有被扰乱被阻断的危险。
其次,从逆全球化趋势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但近十余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双重压力下,世界经济版图产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率先走出衰退并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同时,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带来的挑战,承受着国际经济秩序不公平产生的消极影响。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情况,中国必须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把握主动。
再次,从科技革命看。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传统发展模式、全球科技格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领域发起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科技垄断势力,不断阻挠以中国为代表的科技后起之秀的“弯道超车”。因此,不仅为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利益,也为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整体利益,中国必须以战胜困难挑战的决心,不断斗争,克服技术封锁。
最后,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看。2014年,党中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直面“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推进伟大斗争的现实依据在于我国周边安全最突出的特点是“安全挑战复杂多元,内外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陆海方向威胁并存,历史与现实矛盾叠加”,而从应对危机的角度来看,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提高应对各种威胁的能力。
如在海洋领域,如何谋定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挑战,如岛屿、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夺、海洋安全、深远海战略利益拓展等现实问题;在传统安全领域,传统安全问题与新的安全问题叠加且频繁发生,以大国军备竞争、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网络安全与“颜色革命”为代表的安全威胁一日未决,国家安全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不仅不会消退反而会随之增大。
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这一系列风险挑战,都需要中国以弘扬斗争精神,增进斗争本领的气魄加以应对。
2.立足国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伟大斗争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这10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国情来看,新时代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不会递减,这其中会有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和以敌我形式出现的对抗性矛盾,这就需要党做好斗争的准备,以清醒判断寻找适当的方式予以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
首先,从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来看。改革发展稳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其次,从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从国家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的数据来看,过去10年中国自贸试验区数量从0增加到21;自贸协定数量从10个增加到19个;负面清单从93项压减到31项。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10年跃升了65位、位居第31位。可见中国发展大有潜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分叉口”,把握历史机遇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炼就把握历史机遇的能力与要求,必须继续坚持推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
再次,从化解风险挑战来看,我国面临的各种斗争具有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国风险挑战如经济双重转型、时空压缩效应、超大人口规模的客观现实,外源性风险向内源性传导,与内生性风险相互作用以及各种风险挑战有演变成为一个风险综合体的可能,以及系列风险、人们存在的“太平惯性”思维、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累积的风险化解难度,共同决定了新时代推进伟大斗争的必要性,剧烈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是党的事业大局的迫切需要。
最后,从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来看,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社会矛盾变化这一关系历史性全局的变化,面临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迎来新挑战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二)内生动力:锻造更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发展历程的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执政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伟大斗争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赋予了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不但没有消退,还有更趋复杂的表现。如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以斗争精神引领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路”,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与之展开斗争的紧迫性、艰巨性、必要性都对执政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虽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但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部分党员、干部仍然存在思想、行为上的不适应、不配合,消极腐败现象依然易发多发,党内仍然存在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码头文化等不良作风,党组织软弱涣散、管理监督缺位等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老问题和新问题,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随时做好进行伟大斗争的准备。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斗争意志,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践行初心使命,为国为民谋利益。
可见,在党建领域,在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斗争不但绝不能松懈,还要更加以持久战的精神去推进。
综上,下一步国家“强起来”必然面临伟大斗争、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导致伟大斗争、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然呼吁伟大斗争,躲不过,绕不开,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为什么需要斗争,并永葆敢于战胜任何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敢于同任何强大敌人作斗争而不为任何强大敌人所吓阻的志气、底气、骨气,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切实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力量,才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三、新时代怎样进行斗争
(一)新时代需要进行斗争的领域
1.必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腐败问题会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危害,腐败会产生阻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割裂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以及践踏社会公平正义产生的消极后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能够收获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党始终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决心在之后的反腐之路上坚决与重点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作斗争,坚决与作风上的“腐败”现象作斗争,坚决与利益固化现象作斗争,依靠制度建设最终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
2.必须与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
首先,破坏法治的具体行为体现在少数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部司法、徇私枉法,利欲熏心、贪赃枉法,不屑学法、心中无法;个别执法人员执法不严破坏了法治的严肃性和公平性,粗暴执法破坏了人民对法治的信任和期待;社会上暴力恐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新型网络犯罪活动和民生领域的犯罪活动。
其次,打击破坏法治的行为是维护与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的紧迫任务,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最后,落脚到如何打击破坏法治行为的实践路径,必须汇聚党的领导、“关键少数”、群众路线、斗争策略之合力,在巩固法治中国的政治保障,推进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发扬“枫桥经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打击破坏法治行为的斗争,研究将常规治理与专项斗争相结合的实操经验等方面下功夫。
3.必须打好反分裂斗争主动仗
分裂活动是危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毒瘤”,而开展反分裂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也是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际社会反分裂斗争的有益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反分裂斗争的法治建设,扎实做好反分裂的军事斗争准备,增强综合国力,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有效应对国际势力的干涉,以全方位的发展助力反分裂斗争取得胜利。
4.必须战胜重大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多发,易出现发生强度大、频率高以及造成严重经济社会损失的各类灾害,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保有同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不懈斗争的必然逻辑,面对众多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依旧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多方协同、以防为主、改革创新,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进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严峻挑战。
5.必须坚决开展反霸权主义斗争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直面“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反霸权主义是中国外交坚守的一贯宗旨。新的历史条件下霸权主义呈现出的干涉他国内政,策动“颜色革命”,奉行单边主义,危机国际秩序,实施保护主义,漠视他国利益的新的特点,决定了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将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探索反霸权主义斗争的实践创新,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6.必须做好国防安全、军事斗争准备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不能以为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世界就没有战争风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欲静而风不止”,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夯实军事保底手段是国家发展长久之计。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就需要在强化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深化战争和作战筹划,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二)新时代如何做到科学斗争
斗争策略、斗争艺术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每一种现存事物的理解中,既包含对现存事物肯定性的理解,又包含对其否定性的理解,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是对事物正确认识形成发展过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个循环往复并不断深入的过程;其中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
1.顺应时代走向,突出斗争重点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原则。只有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顺应时代主旨要求,解决前进中最突出的问题,抓大放小,体现针对性,才能最有限度地体现斗争的效能和作用。
2.把握辩证思维,凝练斗争策略
斗争的策略、方法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而制定、运用的。实施怎样的斗争策略是革命斗争的重要问题,要根据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形势不断总结凝练。
3.运用系统观念,讲求斗争艺术
斗争不是简单的争斗,不能蒙头蛮干、闭眼冲前,而是要讲方法、讲统筹。要运用系统观念,善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4.突出依靠力量,巩固斗争基础
“人心齐,泰山移。”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到斗争为了人民,斗争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开展各项斗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斗争的根本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表现为党领导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直面斗争、敢于斗争;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展斗争,提高斗争本领。最后,斗争的根本保障是党对各项斗争的直接领导。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根本保障,斗争也不例外。无论是斗争方向,还是斗争原则、斗争策略等,都需要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障。
5.适时调整策略,更新斗争方法
斗争本领的养成与培养是一项复杂、持久的系统工程,要因时因地做出适度调整。如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在确保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下,不断调整斗争方法策略。
(三)新时代增强斗争本领遵循的原则
1.在加强理论水平、夯实理论功底中发扬斗争精神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夯实伟大斗争的思想根基。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高度革命自觉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理论根基。顺利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夯实伟大斗争的思想根基。
2.在加强信仰追求、践行初心使命中发扬斗争精神
只有加强党性修养、捍卫价值追求,为党的最高理想奋斗终身的人,才能真正把稳斗争方向、永葆斗争精神。
3.在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中发扬斗争精神
不破不立,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树立斗争意识、永葆斗争精神。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始终“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气魄才能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坚忍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4.在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艰苦奋斗中发扬斗争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强实践锻炼,磨砺斗争精神,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只有投身伟大实践,才能掌握斗争规律、永葆斗争精神。
5.在顺应历史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中发扬斗争精神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只有坚持历史思维、汲取历史经验,才能丰富斗争方法、永葆斗争精神。
6.在把握斗争策略、提高斗争的效率中发扬斗争精神
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铸就与涵养的宝贵精神品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培养,不断运用,更好地掌握这一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