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2023年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市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这不仅表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也指出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内在关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功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坚持、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并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来到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以才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反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坚持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反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反对盲目追求物质满足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反对以毁坏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反对依靠殖民战争暴力掠夺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54年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在1975年初予以重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期间,邓小平提出小康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方案,为此还在党的十三大上作出“三步走”战略部署,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用21世纪前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几十年来,我们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战略、实践三个方面,概括了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二是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提出并推进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三是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此期间,我们经过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最终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百多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阶段,都明确奋斗目标,并矢志不渝推进和实现,彰显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中央在设立这些目标时,经过慎重考虑、立足实际国情、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在极个别短暂的阶段,我们的目标任务脱离了国情,但这也让我们以后更加注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奋斗目标,并使之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的风向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强国目标,坚定不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三、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革故鼎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千年一贯的鲜明气质。中国共产党作为炎黄子孙的优秀分子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为了实现不同阶段确立的目标,党自觉识变、主动求变,把革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重要抓手,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从推动院系调整到明确“双百”方针,从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到在各行业树立先进典型,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创新创造。试想,没有党领导下的创新创造,哪来的“两弹一星”等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哪来的南京长江大桥和红旗渠,哪来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新就新在我们的制度是新的、文化是新的,尤其是中国老百姓从受压迫和奴役一举变成了国家主人。这一切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此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出30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们已经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中蕴含着改天换地的巨大伟力。从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开始,党逐渐认识到走好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依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站在人民立场上想事情做决策,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渐形成包括共享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和以追求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让老百姓真正当家作主,通过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全体人民自觉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一马平川,肯定会遇到各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风险挑战。推进现代化事业,就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我们党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厚植了巨大意志力,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善于把人民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善于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等,使得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团结就是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发扬革命年代形成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优良传统,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新征程上,党要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确保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就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