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和人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向着更高目标攀登。事业越发展、目标越接近,越是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越是需要继续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科学内涵、本质特征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巩固,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升华的有机整体。
(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问题的提出。党的“优良传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陈云同志在1939年5月提出来的。他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指出:“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作风”这一概念是由毛泽东同志1937年5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他指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又进一步指出,要“继续发扬我们党在思想方面和作风方面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一大时,在政治报告和闭幕词中,都明确地提出了“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问题。从此,“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词,便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件、报刊杂志和有关教科书中。
(二)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科学内涵。关于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定义,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广泛的共识是指党在长期历史环境中凝结而成,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与精神内涵的好的传统和作风,大体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思想传统和作风,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气概,旺盛的革命斗志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其主要表现。二是优良的工作传统和作风,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也包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等。三是优良的生活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作风,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生活准则,严守纪律、牺牲奉献的行为规范等。
(三)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本质特征。历史不断向前,时代瞬息万变,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生机,外在形式与时俱进,内在灵魂永远不变。其内在本质特征保证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稳定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稳定,总体呈现出群众性与革命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革命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坚定而自觉的革命性。二是群众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党的群众性,也决定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群众性。三是渐进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形成前期主要在党内先进模范人物身上体现,具有朴素、零散、纯真的自发性特点。随着革命实践向前发展,经过不断提炼和概括,最终形成理论形态、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四是发展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践的产物,它必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吸取时代精神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二、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现实价值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在“两个大局”共同作用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层出不穷,机遇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数以千万计的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精神成果,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仅有利于汲取革命前辈的智慧力量,更有助于沿着革命前辈探索出的正确道路、把革命前辈开创的民族复兴大业推向前进。今天,我们继承革命前辈的理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是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最好发扬。
(二)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从根本上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赢得群众拥护、支持的重要政治法宝。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和权力金钱的巨大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在“围猎”中迷失了方向,走向腐化堕落之路,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丢掉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载体。今天,我们只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有效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是加强民众凝聚力的有力武器。民众凝聚力是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有力武器。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个体意识充分张扬,多元价值观念并存,这些都对民众凝聚力产生很大影响。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团结民众、凝聚民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党员干部在践行党的宗旨、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群众路线中赢得民心、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强大凝聚力和整合功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万众一心等优良传统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各族人民智慧力量紧紧凝聚整合在一起,使亿万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践路径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印刻着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发愤图强的建设、改革历程,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传承弘扬的过程,更是发展转化的过程。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更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宣传教育,推动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一)以理想信念为支撑,拧紧思想“总开关”。弘扬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传承党的宗旨和本色。以理想信念为支撑,拧紧思想“总开关”,就抓住了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内核。坚定理想信念既是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传承弘扬效果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政治灵魂”“精神之钙”“信仰之基”的高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纷繁复杂的内外形势、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深刻变化的传播格局,都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以系统思维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着力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推动干部群众练就政治慧眼、发扬斗争精神,对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冲击道德底线、毒害社会风气等不良现象,敢于亮剑发声,勇于揭穿谣言、驳倒谬误、澄清迷雾,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点侵蚀。
(二)以先进榜样为引领,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一批榜样就是一种风气。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示范导向是弘扬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有效方式,通过先进榜样的言行,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的崇高精神和良好行为具体化、人格化,使干部群众从可信的榜样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增强弘扬传承吸引力和有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先进典型选育工作,使先进榜样成为弘扬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力之举。我们要加大选树力度,持续发掘一批过得硬、立得住、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和身边好人,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要加大尊崇褒扬力度,注重精神嘉奖、社会优待、政治关怀、舆情把控,通过多管齐下礼贤敬德,在全社会形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良性循环。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坚持务实戒虚、落细落小,一手抓重点群体,一手抓实践载体,不断彰显先进性、拓展广泛性、增强时代性,形成处处学习榜样、争做先锋的生动局面。
(三)以与时俱进为关键,充分彰显时代气息。党的优良传统只有与时俱进接续创新,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只有不断与时代发展、使命任务、党员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传承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一方面,党的优良传统是个历史范畴,是一定社会时期的产物和反映。传承弘扬工作要把握好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深入研究历史产生实际情况,结合现实正视面临挑战,及时解决好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既不割裂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现实阶段。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弘扬传承工作方式方法,准确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有效实现传承工作与党员思想实际对接、与党员思想情感互动,从而增强传承弘扬的精准性。
(四)以健全制度为保证,全面推动责任落实。科学、完备、有效的制度机制为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供稳定有力支持和可靠制度保证。一方面,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传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众多机构和人员,只有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管人管事优势,才能全面推动弘扬传承工作各要素有机运转、有序运行、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增强传承效果。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机制能对弘扬传承过程实施有效引导,使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向前推进。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设置目标、优化环境、监督控制、评估纠偏、奖惩激励等措施,增强传承弘扬工作的导向规范效果。在微观层面,可以对传承弘扬各组织和人员在工作开展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履职状态作出明确规定,推动责任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