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

admin 2023-10-12 15:45:28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其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贯穿于晚清史、民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当中,其演变历程经历了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迷茫、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和制度上的准备、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以及新时代下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共五个阶段。

一、碰撞与迷茫:鸦片战争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夜”

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因此,要想剖析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就要先厘清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肇始。这一时期后,英、法、美等国开启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并以资本扩张的形式进一步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着世界现代化的到来。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故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第一条,洋务运动中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工业化道路;第二条,《资政新篇》里以通商带动工业发展的道路;第三条,民族资产阶级以轻工业起步,逐步步人工业化的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人迷茫。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已经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并创办了诸如汉阳钢铁厂(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汉冶萍公司、上海织布局等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厂,但由于缺失与现代大工业要求的现代经济和政治制度,加上现代大工业与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致使中国第一批大工业走向失败。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虽然提出了有关于工业化的纲领文件,也认识到“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要工业化”,但过于理想化的认识终究无法成功。他所提倡的“只要与西方通商,就能兴办商业,就能顺利步人像西方一样的工业化,终究是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没有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国家,根本没有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力量基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同样也为实现建设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工业化做过努力。他们以发展轻工业为基础,通过成立火柴厂和面粉厂,经营丝、茶行业等逐步壮大,这样的工业体系貌似合情合理,但忽视了国家安全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不管是期间外国资本主义的卷土重来,还是抗13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几乎毁于战火,都显示出了这条道路行不通。可见,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丝毫没有呈现出萌芽之态,中国人民也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路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碰撞和冲击之下,展现出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还为了后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提供了深刻教训:(一)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内核;(三)立足于国情的原则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长久的核心要义。

二、曙光与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准备”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领导力量的局限性、指导思想的非适应性以及对于国情认识的模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展开后,以上情况得以解决。虽然此时的中国依旧把“工业化”当成“现代化”,只是提出了“现代化”这~用词,并没有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诠释,但在思想觉悟上却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的过渡。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现代化道路迎来了“曙光”,从此,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更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率先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抗战的需求,满足“持久战”面临的物质资源消耗,在毛泽东同志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早在抗13初期就把“建设工业化的新中国纳人奋斗目标之中”,并把发展工业作为战胜日寇的根本出路。在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同志更是把发展工业化看作是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必经之路。1944年5月,在中央办公厅的一次招待会中,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想要真正打倒日寇,就必须要有工业;要想民族独立,就必须发展工业。”1945年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又再次强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他阐述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祉,更加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更是把成立怎样的政府、建立怎样的社会与发展现代化相联系,例如,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便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首次提到“现代化”的概念,并首次做出了“应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论断。当然,也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看清抗战时局与建国条件,体悟民生国情,并提出对国家“工业化”的合理设想,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反思与拓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再准备”

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一旦获得政权之后,它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但这一时期的新中国仍然面临着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早日使中国人民步人工业国之列,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贫苦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当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也面临过不少问题与矛盾。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经济封锁,要想尽快摆脱落后面貌,中国只能求助于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并效仿苏联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但苏联经济模式下所呈现出来的轻工业、农业、重工业比例失衡,人民粮食和生活用品紧缺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反思这一发展模式的正确性。直到1956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最终确定以农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我国才步人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正轨。随着党的领导人对现代化认识逐步深化,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讲话中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四个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因子。除此之外,在1957年至1959年的两年里,中共中央又把“科学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纳入其中,并在1964年年底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步骤是“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至此,延续至今的“四个现代化”基本要义已经形成。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实则是结合我国建国国情的实际,是在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构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结果,是对苏联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突破性发展,而这一系列的成果,正是在“政权已然建立”“制度已然确立”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政治和制度上的准备。

四、特殊与普遍: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融合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基本规律,又适合中国现代发展规律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改变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共中央作出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明确了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在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出了“我们的现代化,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了践行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现代化要求,明确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方法,1987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表明了中国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并在明确了国情的基础上,正式指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即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要义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随后,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七大又分别加入了“和谐”“美丽”的要求。由此,中国人民有了更加明晰的奋斗目标。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化道路在继承“两步走”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年一1990年,彻底解决人民温饱问题;1991年一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后,这一战略又演变为更加贴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三步走”战略,至此,中国人民对于如何走好中国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行动纲领。综上可知,改革开放后实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时期,这一时期突出了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拉开序幕,聚精会神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建设以“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人民最为迫切的大事。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小康”为具象形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多领域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进而步入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五、实践与超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应对了一个又一个危机,从跃居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成就足以证明,中国式现代道路的实践已获得巨大成功。除此之外,新时代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也实现了巨大的创新和超越,并演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创新”和“超越”之处在于:第一,摒弃了西方社会生产力为资本服务的弊病,规避了资本膨胀带来的物质主义盛行、两极分化严重的风险,提出了共同富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这些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进行了超越。第二,进一步打破了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的“文明冲突论”,即西方大多数学者认为传统社会中的农业文明无法和现代工业文明相融合,但在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的文明、不同阶段的文明的交流互鉴。另外,通过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第三,摒弃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新时代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处鼓吹中国“国强必霸”,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并未理会这些谣言,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一带一路”,以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原则迎接一切危机和挑战。从这些“超越”可以看出,新时代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各类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社会开辟的一条符合中国党情、国情、世情的道路,是为中国人民描绘的一幅光明而宏伟的蓝图,是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条复兴大道。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拥护党的路线,始终维护党的权威,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顽强的精神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