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讲好思政课”发表过系列重要的讲话与论述。“如何讲好思政课”既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点,也是新时代在思政课堂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学目标的前提性思考。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讲好高校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关键问题与方法理路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获得感及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
一、认清时代发展大势,立足国内外“两个大局”讲好高校思政课
1.要把对国家的整体认识与对时代趋势的把握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新形势下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标志着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跨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命力,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了可供参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要向大学生讲清楚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要让大学生知晓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形势依然是“总体上呈现出和平、缓和、稳定,但在局部上呈现出战争、动荡”的态势,虽然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的主题,和平稳定仍然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合作双赢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讲好高校思政课就要立足于当前的“最大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潮流,认识到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携手各国积极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稳定繁荣的正确路径。
2.要坚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形势的最为贴切的理论概括。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占据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优势,利用坚船利炮侵占中国的领土,践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资源,蹂躏中国人民,使得近代中国遭受了沉痛的苦难。一百多年来,全球局势和世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和地缘政治趋势。中国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已然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硬核主体。要让大学生明白,党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置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交汇期,正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历史”思维科学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达成。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宽广的教学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树立“两个大局”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思维,胸怀“国之大者”,“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3.坚持中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相统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高校思政课应立足于中国实际,引领带动大学生关注国际局势的变迁,教育他们做一个富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的时代新人,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个基本问题。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工作适应着新时代的特点而不断发展变化,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局势及国家发展任务的适时变化,心中难免会产生关涉多个领域和多个层次的时代疑问,这就急需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阐释作用,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对党情国情的深刻把握,从理论上回答大学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从思维上解决大学生面对时代问题的思想困惑。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突破教材原有的教学框架和授课定势思维,及时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和设置教学专题,涵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拓展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大学生运用大历史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在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思考中,坚定“四个自信”,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自觉地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在“三个结合”中讲好高校思政课
1.将抗疫精神和中国制度相结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中凝练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鲜活的素材。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应当用好抗疫精神素材,在教学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及其治理效能,讲清楚在党的领导下如何高效有力和组织有序地抗击新冠疫情的制度机制与理论指引。把抗疫精神和中国体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深入挖掘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讲述其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伟大精神,使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所感所知的现实生活经历紧密相连。通过开展有关抗疫精神的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培养青年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志气骨气底气。
2.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点群体,是时代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青年践行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学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大学生赋能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青春力量。青年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与思想政治涵育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关键期,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极高的政治意识,把“为谁培养人”这个重要问题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性思考,将“培养什么人”这个重要问题作为大学教育的前提性思考。引导大学生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将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目标之中,使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结合在一起,坚定地跟党走,自觉用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武器武装自己,自觉地以新时代的新思想作为自身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
3.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经过艰苦奋斗而取得,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不断的艰辛摸索中取得,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进征程得来的,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虽然一直遭受刻意阻挠和针对性遏制,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突破了重重困境而稳步前行。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离不开依托于制度优势转化成的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华大地,适应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顺应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努力和实践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现实逻辑。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强化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涵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大学生明白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使得大学生坚定使命担当,扛起时代责任,从而“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赋能下讲好高校思政课
1.坚持教学规范性与教学创新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要培育具有能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启智润心”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出应然性的育人功能,就要坚持教学规范性和教学创新性相统一,在规范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要规范、教学方法要科学、教学时间要把控、教学成效要反馈、教学过程要规范。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性需要不断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革新的积极性、先进教学理念运用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创造性,不断总结关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认知规律和成长发展特点,积极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通过交互教学、主题教学、议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助推传统的单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向双向的、交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转向。
2.助推新媒介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到“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把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介和新技术赋能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在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等层面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高校思政课并不是所谓的“单向灌输”和“枯燥说教”的课程,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显性课程。强调在新时代运用新媒介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原有的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是历经了长期的教学实践检验而生成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能够直接地表达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助推新媒介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高校思政课披上技术性的“外衣”,而是为了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将高校思政课的传统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思政课教学,以虚拟化和可视化的教学呈现更为直观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四、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回应现实问题中讲好高校思政课
1.运用新时代新思想观照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论运用中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是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彰显着科学的思维方式,聚合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包括创造性和基本性的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理论内容。高校思政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战略思维,从整体性视角和发展性眼光去看待社会历史和事物发展的总体性趋势,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从而客观全面思考和看待相关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以“四史”学习教育为着力点,运用唯物史观把握过去与现在的历史特征,在科学的历史思维中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让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现象时,主动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和辨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看到问题的主次矛盾、判断问题的综合性因果联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育他们敢于挣脱原有的固化的思维定式的勇气,不以书本知识为既定标准,不以群体失范性舆论为评判依据,以实际学习科研和生活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特征为参照去发现新方法、开创新局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底线思维方式,在高校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学术科研底线意识、言行品德底线意识、生活作风底线意识、网络道德底线意识。
2.运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透彻说理中答疑解惑。“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能运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和材料,在对比中回应和解答大学生的思想疑问,要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教学思维束缚;要在新时代全球竞争格局和东西方文化对比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脱贫攻坚、风险防范、抗击疫情、生态治理等现实领域中通过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相关对比中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用具有透彻性的学术理论回应大学生的关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学术思维和学术理论深入透彻地向大学生阐释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方针的历史逻辑和内在逻辑,增强大学生对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力。
3.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教育教学功能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涵育“审美”意识,摒弃“审丑”观念,在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假、丑、恶”不良现象的坚决批判中弘扬“真、善、美”。一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会大学生正确区分真假、丑美、善恶,以新时代道德建设要求为基准明晰真假、丑美、善恶的评判标准,精心挑选和整合各类正反面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用正面案例强化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用反面案例加深大学生的印象。二是高校思政课要讲清真理和传递真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教学信念感向大学生讲清讲透理论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清“善念”,自觉传播“善念”,增强大学生对善的认知力,对善念善行的向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清“美”的境界与边界,向大学生传播心灵美、言行美、品德美、人性美的正向意义,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大学生伴“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