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志们: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有力支撑,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方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渗透方式更为多样,思政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的继承与发展,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红色基因。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 去 。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弘扬延安精神,掌握高校思政教育主动权
(一)传承延安精神,筑牢高校广大师生坚定的思想屏障
1937年1月,中共中央为培养抗日干部,在将红军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抗大的关键教育方针,是指导抗大在9年(1936年6月—1945年9月)办学期间培养10多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作为全民抗战的中坚力量、赓续延安精神的重要纲领。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广大抗日军民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下,始终情绪饱满、士气高昂,充满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正是这种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构成延安精神的灵魂。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任务。延安时期强有力的政治建设肃清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保守主义两大障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强调,“两个确立”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新的历史时期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坚定共同理想、明确前进方向的需要。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牢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建设核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纯洁性和正确性,让高校师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初心,提升师生在思想上明辨是非、防腐拒变的意识和能力,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二)擦亮马克思主义底色,武装高校师生头脑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实践为基础,形成逻辑严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立足革命实际,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思想,最终带领广大军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实践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武装,才能更好地明辨方向、统一思想,不断地坚定信心、汇聚力量。高校应擦亮马克思主义底色,精心打造一批马克思主义精品成果,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积极推送,主动自觉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增强师生思想认同。把握高校思想宣传主流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高校师生头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筑牢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凝聚改革创新价值共识,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是革命道路的实践创新,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论持久战”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思想,使党在腹背受敌、物质匮乏等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当前,高校正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正不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破除壁垒对人才的束缚,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只有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理解、阐释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在高校中凝聚“敢于打破常规、破旧立新,敢于变革创新、与时俱进,敢于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价值共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推进高校高质量改革和发展并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高校党委要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才、科技、教育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创新高效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打造高质量人才培育体系,把握方向、遵循规律、适应需求,培育“大先生”,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校风、学风、教风;既注重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新型实用人才,又注重选拔培养善于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全面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立场坚定、专业一流的人才,为推进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以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全面实施改革创新的发展战略,树立创新创造的教育理念,鼓励原始创新,完善从创新到创造的实现机制,在传承赓续中变革、在创新创造中成长,形成发展合力,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弘扬延安精神,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有序开展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一个答案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跨越70多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是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是党的集中教育的主要范式。新时代,高校党委要不断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好全面从严治党主基调,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坚持“严”字当头的主基调不动摇,压紧压实校院两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构筑高校特色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特别是要强化校院两级党组织领导、决策、议事等机制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系统化、功能化组织建设,在基层示范创建、质量创优方面下功夫,在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破解责任闭环工作难题新途径和新方法。把思政教育工作和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同考核,研究制定本单位思政教育工作计划。
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批判“主观主义”“经验教条主义”并克服其不良影响,在兴党兴国的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高校在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克服职能交叉、权责混乱的弊端,完善各部门科学赋权、职责权限分明的工作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权责一致、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效融通推进,将常态化阵地管理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广大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弘扬延安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推进高校全平台育人
网络新媒体平台作为新时代高校面向师生的信息化主渠道,多种思想在此交汇碰撞,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在校园媒体上加强正面宣传,用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延安精神内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师生,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坚持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坚持正向舆论引导,牢牢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为高校师生打造清朗干净、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意识网络空间。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媒体的活力和张力,内塑认同,外塑沟通,推动精准供给。紧跟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步伐,运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抢占信息传递、道德培养、精神弘扬等制高点。结合新媒体传播新特点,创新工作方法,重点打磨优质内容,深挖学校红色基因、先进人物故事,坚定理论自信自觉,激发教育活力动力。推进高校全平台育人重视数据运营,善用融媒平台大数据,指引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平台的监控和管理,加强网络管理员、监测员、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理论、懂网络的宣传骨干,守好高校媒体平台舆论阵地,有效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高度重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及西方敌对势力的腐蚀,完善网络舆情预警防控机制,运用数智化监测手段,多维度识别内容,对不良舆情进行精准监管,做到防微杜渐,对不良观点、评论等及时过滤,制定突发事件舆情引导预案,做好网上舆论斗争和引导工作。
(二)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
延安时期,面对极其困难的经济危机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进取和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用奉献和给予赢得了一场又一场颂扬,用真理和赤诚团结了一个又一个阶层 。高校要将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功效,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激发学生能吃苦、敢进取、肯奋斗。高校要将延安精神及其深刻内涵,充分融入第一、第二课堂以及“开门办思政”工作,加强劳动教育。重视第一课堂主阵地,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价值,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明确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目标,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开设劳动教育相关必修课程;另一方面以通识选修课为依托,多元并举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梳理各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将劳动实践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有机结合,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相关的比赛和活动,积极打造“劳动+创新创业”“劳动+科创竞赛”格局。高校重视并利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设立延安精神专题,以专业见习、社会调查等为契机,加强劳动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同时开展“三下乡”等系列活动,让大学生在平凡的实践生活中体悟为人民服务的精髓,收获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成就。
(三)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延安精神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奋发图存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高度重视,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新的征程上,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实施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从目的、过程到实施等各环节注重顶层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切实有效进行爱国爱党教育。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发挥大学生富有激情、活力和创造力的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开展各种文化思想活动。将延安精神作为爱党爱国教育的源头活水,培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厉行节约、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