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党领导人民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自觉与时代自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赶考”之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三个务必”,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一、坚持“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出场逻辑
“三个务必”是“两个务必”的内涵延伸,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高度概括,也是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的指导原则,必须从历史回溯和现实关照相结合的视角,准确把握以“三个务必”推进新时代“赶考”的出场逻辑。
(一)“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智慧结晶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将从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党的工作中心也随之由农村转向城市。在这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随后,在党中央入驻北京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反复强调我们决不做第二个李自成。“两个务必”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又饱含了党对未来肩负历史任务的清醒认知,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经验、经受执政考验的历史产物。
其一,“两个务必”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期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新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随后他在青年大会上又强调,只有共产党能够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与日本帝国主义作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论述不仅强调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充分表明了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党的七大前后,毛泽东同志尤其注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问题。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为让全党同志引以为戒,不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要求党员干部们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在写给郭沫若的信中提到“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在党的七大预备会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又强调,“我们必须谨慎谦虚,不要骄傲急躁”。从我们党的历史教训来看,“就是大不得,小了就舒舒服服,没有事情,一大就胀起来了,脑壳胀得很大,骄傲起来了,心里也躁了,躁得很。”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其二,“进京赶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迎来从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城市领导农村的伟大转折,从领导革命走向领导建设的伟大转折,因而党的执政身份、执政形势、执政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以“两个务必”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来应对新挑战和新要求。从执政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掌政权,领导建设一个新中国。在胜利面前,党能否经受住胜利的考验,能否避免重蹈由胜利到骄傲、由骄傲到腐败、由腐败到灭亡的历史覆辙,关键就在于全党能否以“两个务必”来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再从执政能力来看,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新生政权,赢得更多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必须依靠广大党员干部这一中坚力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但面对既有功绩,个别党员干部可能会产生“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只顾贪图享乐而不再艰苦奋斗,甚至因无法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而出现贪污堕落等问题。如果不加以制止防范,必将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基于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以增强党员干部“赶考”意识,要求全党同志“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以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克服革命到头思想和骄傲情绪,实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宏伟目标。也正因如此,当黄炎培论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毛泽东同志才能自信地回答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方式。面对革命形势的重大转变以及成立新中国的迫切要求,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两个务必”,并告诫全党要利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以更加高昂的状态、更加饱满的情绪、更加谦逊的态度“进京赶考”,为“翻身”作主的人民群众给出更加满意的答复。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题中要义
从“进京赶考”至今7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但这场大考远没有结束。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以披荆斩棘的奋斗姿态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同时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更加艰巨和严峻,促使中国共产党从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将党的奋斗经历、执政经验高度凝练为“三个务必”这一重大原则,以指导全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首先,以“三个务必”确保实现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重要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同时,我们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前,以数字产业、智能产业、云端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我们依旧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仍然多发频发。譬如,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受产业结构区域性差异和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约,科技创新能力与时代发展要求仍存较大差异。又如,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快速崛起使得社会结构、组织形态产生了深刻变革,诸如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如何加强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维护好边缘化弱势群体的利益,也是党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深思熟虑的时代议题。所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伟大、任务越是艰巨,全党越要牢记初心使命,确保“赶考”方向不偏移、“赶考”动力不断档,始终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社会条件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其次,“三个务必”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直面“四大考验”“四种风险”,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效遏制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歪风邪气,并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态,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应当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这一目标相对应的是,目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要想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确保党永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再次,“三个务必”是抵御各类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方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事实上更为复杂多变。从全球视野来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成为世界性问题。经济上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政治上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与右翼势力抬头。特别是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霸权,极力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公开宣称把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从科技、贸易等领域进行极限施压。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种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企图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妄想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处心积虑阻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所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全党必须具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毅力,使科学、有效的斗争战略同灵活、多变的斗争方式相结合,以经受住各类重大考验,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二、坚持“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内在机理
“三个务必”是在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了新时代“赶考”的目标导向,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立身之本;“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指明了新时代“赶考”路上应当具备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长期遵循的发展之道;“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阐明了新时代“赶考”的方法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之引。“三个务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新“赶考”路上的历史自觉和时代自信。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赶考”强化目标导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篇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党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新时代“赶考”路上的价值归宿。《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认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将农民阶级视为无产阶级“坚固的联盟”,带领中国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基本权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党采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取得革命成功,成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改变“一穷二白”的国情,竭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党根据中国国情的变化,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步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历史。
在新“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必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政治宣言,也是目标旨归。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创建了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勇敢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逐步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得以自强、自信、自豪地站立在世界舞台上。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目标追求,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使中华民族无限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新一代共产党人还须在新的“赶考”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为世界谋大同”是新时代“赶考”路上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推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责任和使命。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联合全世界的使命担当。从主张世界大同运动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从对外开放到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履行国际公约;从倡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共建“一带一路”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大党大国的气度和担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然要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新时代“赶考”端正工作作风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执政考验,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伟大成就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动力。
“务必谦虚谨慎”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历经坎坷磨难而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党清醒认识到,越是复杂崎岖的道路越是需要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越是在称赞成绩面前越需要反思成绩背后的差距和光鲜下的瑕疵,越是想要繁荣兴旺越是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保持高度警惕和敏锐洞察力,及时应对各种复杂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等众多世界性奇迹,为党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和平稳定的执政环境。但既有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距离复兴目标越近,越要警惕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越要保持慎终如始、谦虚谨慎的状态,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前进。
“务必艰苦奋斗”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依靠艰苦奋斗,使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大革命时期,因国民党的叛变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决策失误,使党遭遇了成立以来第一次严重挫折,但党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理想,而是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依靠艰苦奋斗,拉开了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帷幕。改革开放后,基于“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的社会现状,党又带领中国人民“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最终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需接续奋斗几十年,面对的风险挑战也更加复杂艰巨。因此在新的“赶考”路上,全党决不能产生“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思想,要明确“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气概、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新时代“赶考”提供方法路径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鲜明的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经验,为有效应对新时代“赶考”途中的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策略。
“务必敢于斗争”为新时代“赶考”增加了斗争底气和斗争意志。《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其中充满了昂扬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意志,引导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以艰苦无比的斗争,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正是在这种斗争精神的鼓舞下,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推进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绘制了蓝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品质,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生命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刻上斗争的烙印,并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强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党同志必须十分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靠不断斗争才能实现,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全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新征程中迎难而上,不断夺取新时代新的伟大胜利。
“务必善于斗争”为新时代“赶考”提供了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要赢得胜利,不仅依靠斗争意志和斗争精神的内在支撑,也要讲求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的科学有效。新中国成立后,党认识到斗争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更激烈,通过继续斗争维护了国家安全,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抓住历史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不断强调,我们不仅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还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不陷入冲突的漩涡,不成为矛盾的焦点”,从而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掌握了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可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立场和原则,后者是方法与策略,要求全党必须将增强斗争气概和提高斗争本领统一起来,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强化斗争精神,以应对新时代“赶考”之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新征程上坚持“三个务必”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实践要求
“三个务必”形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并将在新征程上继续发挥重大作用。要将“三个务必”的理论转化为前进道路中的强大力量,必须立足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实干能力、推动制度革新,以明确“赶考”方向、提升“赶考”认知、优化“赶考”方式、增强“赶考”动力。
(一)站稳人民立场,坚定“赶考”道路方向
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三个务必”的提出为全党同志指明了前进方向。从“三个务必”的内在机理来看,这一重大原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论将“赶考”之路推进到哪个阶段,都必须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第一,坚持从群众中来,认清党的性质和宗旨,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来源及其行使权力的方式等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概括起来即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更要坚持这一观点,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所谓政绩观是权力观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坚持初心使命的基础上真正做到造福于民,始终将“人民答不答应、人民满不满意”作为工作评判标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坚持到群众中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及时了解并追踪人民群众的新诉求。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大兴调查研究的初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在新征程上,各级党组织及党员更要利用好这一传家宝,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俯下身子到人民群众中去。人民公仆的办公室不在高楼大厦中,而是在群众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帐篷中。党员干部既要走向基层,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地恳切交谈,给群众创造讲真话、道实情的机会,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主动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鼓励群众为党建言献策,把群众智慧转化为促进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党守得住民心、稳得住根基。
第三,坚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同任何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能否有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历史担当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打虎”“拍蝇”“猎狐”一同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劳永逸,尤其是群众身边的贪污腐化和不正之风,其本质体现为“站在民众之上”,无视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终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要始终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继续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让人民群众在“拍蝇”中增强获得感,进一步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赶考”内生动力
“三个务必”是“两个务必”的内涵扩展,是应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的实践总结,既有历史传统的延伸,又有现实要求的回应,高度彰显了守正和创新的内在联系。必须在新征程上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从历史传承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时代自觉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保持政党初心,加强战略性规划。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坚如磐石。为达初心,党在坚持基本执政方略长期性和连贯性的同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使各阶段的战略规划紧密相连,形成整体,共同为实现党的初心目标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五年规划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至今已发展到“十四五”规划。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初心使命的驱使下,规划治国的持续性和科学性。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更加重视党的战略和策略,不断提高规划能力。既要注重同以往规划的衔接性、持续性,又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科学预判世情和国情的走向,制定出更加符合现代发展形势、更加贴合群众诉求的战略目标。
发扬优良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弊病。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反对官僚主义。毛泽东反复强调,“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邓小平将官僚主义的表现概括为:“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公文旅行,互相推诿”,等等。随着时空的转变,官僚主义也会披着不同的“形式外衣”出现在党群关系之中,主要表现在事事请示、片面服从、照本宣科、唯程序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下大力气整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必须在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基础上,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将党群关系从“垂直化”转向“平面化”,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弊端。
继承优秀品格,准确把握斗争形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所淬炼出的优秀政治品格。所谓“斗争”不仅需要“豁出去”的勇气,更要有“想得远”的谋划。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阶段,面对的斗争对象、任务和目的均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斗争的“变”与“不变”,认清斗争事物的本质、斗争形势的转变,从长远性、预判性的斗争策略中牢牢把握斗争主动权。
(三)提高实干能力,优化“赶考”方式方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员干部是新时代“赶考人”,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靠他们落实。因此,要将“三个务必”的具体要求贯彻落实到各级、各领域的干部中,严格要求党员干部把握时代特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强化思想理论学习,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实干能力,优化“赶考”方式方法,使其更加贴近群众的心声,满足群众的诉求。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干部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国际国内问题相互影响,利益问题和思想问题相互碰撞,网络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使群众工作的对象和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党员干部不仅要面临现实中的问题,也要解决网络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学习本领,充分把握群众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统筹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引领力和应变力。
强化居安思危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鲜明地表现出古人对个人和国家的居安思危意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环境中,其基因里携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正因为如此,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伟大胜利。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为有效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时刻做好经受风高浪急重大考验的准备。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无数事实说明,在重大风险面前,主动迎战才有生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的各类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但驾驭风险的本领不是一日即可长成的,必须在具体实践中练就。当前,在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时刻存在许多具有新特点的斗争,要求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实践中真刀真枪地干,狠抓政治责任,担起各项工作,在经历重大磨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驾驭风险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各项本领,进一步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四)加强制度保障,净化“赶考”政治生态
推动党内制度革新,是长期坚持和践行“三个务必”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赶考”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三个务必”已经取得的成果,增强历史主动性,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以“三个务必”为基本遵循,反思不足,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弥补制度漏洞,通过扎紧制度笼子,为新时代“赶考”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一是继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并形成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推动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在新“赶考”路上,要以政党初心为基本标准,建立健全“政治体检”制度,组织全党同志经常与中央最新精神“对标对表”,以党章党规要求为基准,以群众满意度为对照,在思想、政治、行动方面自觉开展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改进,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同时,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的武器,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此外,要进一步完善遵规守纪、廉洁从政的制度,教育督促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是建立健全作风纪律制度。党的作风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成效和质量,同时也是“三个务必”的内在要求。为有效应对新征程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驰而不息地加强党的作风纪律制度性建设。在作风建设方面,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针对性地研究破解各类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的具体策略,不断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可行性;在纪律建设方面,严密纪律体系,确保党的纪律与时俱进。既要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监督,又要规范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子女的从业行为,将引领为政公德且规范生活私德,覆盖到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三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腐败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斗争是党面临的永久性课题。在新“赶考”路上,要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形势依旧严峻复杂,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同腐败行为斗争到底,将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构筑不想腐的思想堤坝融为一体。在“不敢腐”上,拉紧政治高压线,加大腐败惩戒力度,确保任何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不能腐”上,切断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利益输送链,打破钱权交易的关系网,从源头消除腐败“污染源”。深化巡视巡查上下联动机制,全面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从末梢上打通制约监督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在“不想腐”上,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铲除腐败滋生的思想源头。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