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焕发出中国人民“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树立正确历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逻辑前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历史观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正确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历史知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掌握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而以坚定的历史清醒探究历史本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观察、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下面,我讲几点体会。
一、深刻把握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
正确历史观就是唯物历史观。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青少年是最富活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探究唯物历史观的科学内涵是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的必要前提和理论准备。
(一)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不同于以往一切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社会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同时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使它跨越了以往“各种理性的、精神的、观念的或神学的历史观的巨大阴影”。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其道路是曲折、迂回的。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总趋势,辩证看待社会历史过程的曲折性,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是人们成功实践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激荡,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既要坚定对“实现宏伟蓝图”的信心、又要保持对“事业道阻且长”的清醒,既要拥有抢抓历史机遇的魄力、又要具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既要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又要提高善于斗争的本领。
(二)深刻认识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不断推进社会变革。“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历史就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中前进的。同时,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差异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迭、嬗变。“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动力。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当社会基本矛盾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通过改革可以推进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挥历史主体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社会历史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着力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诚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领导力量,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激发中国人民历史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之源。另一方面,“要不断地自我纠错,自我提升,在认识真理和发展自身中推动历史进步”。广大人民群众要立足所处历史环境,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实践考验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客观进行历史评价。“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事实是历史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评价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能以某个人的是非为是非。历史评价与历史主体的阶级立场息息相关。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是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为价值尺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观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立场,坚持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统一的评价原则,形成了符合人民意愿的历史评价。同时,历史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体性,历史评价深受历史主体的经历、认知与偏好的影响,个人的历史评价往往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历史评价不能以某个人的价值判断为准绳,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情感和意愿为评价标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才能客观地进行历史评价。
(五)坚持世界历史的视野,自觉肩负历史使命。“资产阶级虽是世界历史的开拓者,但其终将成为自身历史的终结者。”世界历史的接续发展必将由“最先进、最革命”的无产阶级引领,世界历史必将进入更高级的文明时代。马克思批判超越了黑格尔构建的由绝对精神主导的抽象的“世界历史”,在全面考察人类历史进程前提下,系统阐释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变革促进交往的拓展与深化,推进民族历史、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而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将逆全球化作为“资本全球治理维护资本利益的工具性选择”,严重阻碍了世界历史的拓展。为消解逆全球化思潮,促进新型全球化发展,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影响深远的“三大倡议”,为解决人类普遍性问题和推进世界历史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的重要价值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历史观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历史观关乎青少年核心价值、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理念要“正”: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其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义精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建构的重要阶段,要使青少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其蕴含的价值理念滋养身心,锤炼道德修为,提升文明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青少年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要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在确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使青少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洞彻其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领略其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深入于心、又能外化于行,引导青少年笃行实干,知行合一,真正“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信仰信念要“坚”: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重要前提。“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智慧源泉,是引领青少年立鸿鹄志的精神旗帜,是勉励青少年建功立业的动力根本。习近平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坚定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历史和实践无不证明,青少年时期播种在心中的伟大梦想和崇高理想增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书写人生华章的志气、坚守底线立场的骨气和应对惊涛骇浪的底气。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根基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习近平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广大青少年只有深入了解历史,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中揭示历史必然,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坚守历史选择,进而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为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三)爱国情怀要“深”: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历史传统。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时代意义却不尽相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对经久流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历史进程的肯定;是对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坚持;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笃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涵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强化青少年的爱国意识,是培养胸怀“国之大者”、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方面。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青少年可以从饱受屈辱的近代历史、可歌可泣的党史、创业维艰的新中国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中,回顾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切实感受无数先贤掀起的层层爱国主义巨浪,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入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热情、唤起青少年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使广大青少年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四)自立自信要“强”:培养青少年拥有“四个自信”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勉励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殷殷重托,也是对青少年的深切期许。“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培养青少年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坚定“四个自信”,关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前途命运,关乎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深切认同,关乎青少年对成就民族复兴伟业的宏图大志和笃定奋进。拥有自信是任何个人、政党、国家要实现梦想的先决条件。这种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始于自身的客观优势。“四个自信”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发展客观优势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自信。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使青少年洞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通过伟大实践探索出来的通往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所检验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有着深厚历史根基、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中国底色的文化精华。
(五)奋斗进取要“勇”:涵养青少年奋斗精神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深情寄语全体青少年“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精彩人生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也是奋斗出来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正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镌刻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创造了新中国的璀璨成就,也必将在新时代建立伟大功业。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始终发扬奋斗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万难,勇往直前。青少年是我们党开创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只有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和伟大梦想。“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要培育新时代青少年敢闯实干的奋斗精神,凝聚团结奋进的青春力量,点燃建设强国的昂扬斗志,勉励广大青少年在新征程上奏响自己壮丽的奋斗乐章。
三、落实落细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的重要举措
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准确把握正确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方法,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遵循,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内核。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方法:引导青少年拓宽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思维。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点表达和立身行事。历史思维是以历史眼光审视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并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发现、剖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了历史思维的重要性,并指出“养成了历史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大历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大历史观遵循历史的内在逻辑,跨越多层历史区间、俯瞰多维历史图景,深刻揭示了历史规律,贡献了把握历史大势、推进历史进程的方法,是系统的、辩证的哲学体系,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运用大历史观观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不仅是对具体问题在单一维度的历时考察,更是对事物发展在多重维度的哲学审思。以大历史观为思想方法,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脉搏,帮助青少年拓宽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思维,是新时代培养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历史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拥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才能立足当下、观照现实。历史视野的拓展和历史思维的形成是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为根基的。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引导青少年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思维的理论基础。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青少年只有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才能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才能遵循历史规律、立足历史当下、把握历史机遇。其次,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绵延不绝的历史足迹蕴藏于生生不息的文化宝库中,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沉淀、发展、创新的智慧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校内校外协同、文艺创作实践活动融合,推进文化滋养心灵、启迪心智。最后,要汲取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要着重培养青少年拥有开放广博的胸襟,胸怀天下,能以历史的、世界的、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勉励青少年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兴旺发达融入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宏大视野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代,辨明方向,锚定目标,大有所为。
(二)以“四史”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少年厘清历史脉络,深化历史认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从历史中积累经验、汲取智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青少年学史明志、知史励行是我们党的光荣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四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四史”是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最好教科书,是教导青少年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有力论证,是厚植青少年红色情怀、家国情怀、历史情怀的丰腴土壤。以“四史”教育为基本内容,激活“四史”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帮助青少年厘清历史脉络、强化历史认知,是新时代培养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历史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坚力量的必由之路。独立、全面、辩证地考察历史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认知基础上的,历史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改造世界、改造历史的能力。要加强“四史”教育,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断深化青少年的历史认知。首先,要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不能割裂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在时间上有所重叠,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没有偶然只有必然,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四史”,理解“四史”间的接续传承。其次,要分清历史的主流和主线,认识历史本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是历史的主流和主线。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要吸取历史经验,提高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总结历史、汲取经验是一个政党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是青少年建构历史认知的重要方法。党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党在重要历史关头制定的,是对特定阶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的总结,为统一全党思想和行为,凝聚全党力量,开辟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征程提供了理论指南。要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青少年,深化历史认知,运用历史智慧,开创美好未来。
(三)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基本原则:引导青少年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虚无主义就伴随着一股崇尚西洋文化的浪潮悄然在我国出现,虽然在当时未能广泛蔓延,但长时间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隐秘生长”。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伴随着各种西方错误思潮的涌进“肆意滋长”,常以“学术研究”为名,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曲解历史;以“艺术创作”为由,恶意丑化历史英雄人物;以各种社会热点为话题,制造舆论,非议正统史观,严重误导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取向,削弱历史认同,消解历史自信,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究其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是抱有明确政治意图的反动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重要原则,引导青少年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培养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历史观,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基本遵循。悠悠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自信之源,历史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根。坚定历史自信,就是对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伟大实践成就的认同,就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继续书写未来的底气。增强历史自信,必须旗帜鲜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第一,坚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彻底批判,摧毁其唯心史观的理论根基。勇于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科学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坚持正面宣传教育,讲好中国历史。苏联解体的惨痛历史依然触目惊心,意识形态阵地的失守贻害无穷,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历史和理论宣传阐释工作,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向广大青少年讲好中国历史。第三,坚持加大监管力度,善用法治手段。青少年群体已成为中国网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传播,网络空间已成为其渗透、蔓延的温床,必须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加大对影视文化作品、教材图书编辑出版的审核监管。而这些都需要于法有据,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法律制度,用法治手段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