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讲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admin 2024-06-14 17:06:29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是对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的深刻洞察,对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更高的价值标准和现实要求。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当代青年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使命,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意蕴

“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自强”是三个紧密相连的概念,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则是在观念层面和实践维度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青年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国家文化的自信自强归根结底要由青年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准确把握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青年文化自信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信,这种心态和自信使青年群体始终能够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拥有绵延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引领力的理想信念。中华文化是浸润青年情感和心灵的活力之源,是塑造青年品格和形象的价值理念,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思想根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全盘“照单全收”,而是建立在理性反思的文化自觉基础上,“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因此,青年群体要主动了解、自觉反思中华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理性认知,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则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本国文化发展实际,汲取中华文化养分,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青年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是理论向实践的进一步转化,也是验证理论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关键环节。“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的时代,推进文化自立自强,不仅要传承弘扬本国优秀文化,还要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既增添了文化的多样性表达、拓展了文化传承的发展路径,也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注入新的活力。文化自信自强是指在科学审视新时代文化发展规律和使命任务的基础上,坚守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吸纳国内外一切文化精华,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青年文化自信自强意味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青年群体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以其他国家优秀文化为补充借鉴,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力量,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自信自强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双重要求,当代青年要在感性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性实践。这必然是一个长久积累、学习和引导的过程。从自知自觉到自信自立再到自信自强,不仅需要青年自身奋发向前,也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力量引导。稳定的社会环境、活跃的文化氛围以及科学的文化指引都在不同方面为青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支持。这不仅为青年抵御错误思潮、筑牢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固屏障,而且也为发展壮大中华文化树立了坚强后盾。青年必须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精神动能和创造灵感,实现在文化领域中由“知”到“信”再到“行”的渐进发展。

(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逻辑。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既体现了思想价值和实践行动的内在统一与协调一致,又展现了面对外来文化的中国态度,最后,熔铸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并进互促。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融通结合、双向赋能,文化自信为文化自强提供先决条件和持久动力,文化自强为文化自信提供信心源泉和强化基因。”文化自信是建立文化自强的自觉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通时绝不迷失自我的信心;而强大的文化建设实力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后盾,也是民族文化面对外来质疑和挑战时的底气所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犹如文化建设的“双翼”,在实现文化自立自强建设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征途上同频共振。其次,文化自信自强既立足自身又坚持对外开放,文化自信强调要加强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中华文化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导向力,因而必须开展青年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建设,增强青年抵制各种外来错误思潮的能力。文化自强则要求青年对中华文化建立深厚的文化自信,进而从外来文化中挖掘自我发展的价值因素,积极开展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平等对话,推进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形成同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总而言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体现了我们面对外来文化态度,既展现了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也表达出做大做强中华优秀文化,拓展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决心。最后,文化自信自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从“文化自信”向“文化自信自强”的转变,既是一种历史性进步,也是一种现实性考量。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变革性实践,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显著提升。然而,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发展也复杂多变,文化建设既要面对外部的风险挑战,又要处理好内部的思想斗争;既要对外扩大文化影响力,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心骨、广大青年为主力军,共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源泉

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应“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和家国情怀提供思想智慧,革命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是激励青年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青年探索发展之道的指引,三者共同存续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语境,熔铸于青年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观念,构成推进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之源。中华文明在历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演变、传承、融合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青年的品格修养、人际交往、家国情怀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过程中完成自我意义的构建,在对文化价值产生认同和情感共鸣中获得“理性的文化洞见”,实现自我与文化的统一以及自我精神生命的完整生成。一是在品格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对青年的道德修养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这有助于青年的人格完善和精神养成。伦理道德是青年的立身之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表明修养品行是为人的第一位,而后才能经营家庭、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景。“躬身自省,见贤思齐”教会青年在面对挫折和险阻时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多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进德修业、臻于至善”也鼓励青年要不断增长学识、提高道德水平,用自己的德行和学问服务人民,最终达到完美境界。总而言之,青年要将外在的物质追求和内心的道德标准相协调,守住人格底线,不轻易被物质利益迷惑,做到克己修身,虽清贫仍旧乐道。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之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既是青年“为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与人和谐“处事”的价值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则启示青年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顾及他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则警示青年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又不能处处附和,要懂得坚守自身原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特别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要求当代青年能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接纳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世界性文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国家青年的人际交往原则恰恰反映这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准则,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思想既与中国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相一致,也与中国倡导的文化“百花齐放”、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相契合。三是在家国情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从古代战乱时期忠贞不二地守国,到革命年代舍生忘死地救国,再到和平年代砥砺奋进地强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无可撼动的价值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都深深融入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成为青年协调个人、群体与国家之间关系所遵循的道德准绳,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和世界情怀仍然是涵养中国青年高尚品格的重要养分。概言之,青年要学会宽仁忠义、讲信修睦的相处之道,养成温和善良、节俭谦逊的良好德行,成为忠心孝悌、清廉勤勉的时代新人。

(二)革命文化是精神之魂。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和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科学的行动纲领,是新时代激励青年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乐观奋进的态度克服艰难险阻,运用中国智慧化解难题和危机,谱写了辉煌壮丽的革命篇章。无数革命先烈以革命奋斗构筑了由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了鼓舞斗志和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和凝聚力量、启迪智慧和砥砺品格的育人要素”,成为涵养中国青年智慧品德的精神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新时代青年应铭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赓续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焕发新的生机。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今天,青年必须提高自身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唤醒蕴藏在基因中浓厚的民族认同感,激活深藏在血脉中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坚定爱国信念,筑牢抵御错误思想渗透的信仰根基。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作为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广大群众必须树立坚定的革命意志,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顽强的斗志、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往直前。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发展之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实际发展状况和人民价值诉求的理论升华和经验总结,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生产力带来的物质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蹄疾步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打赢了全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摒弃愚昧落后的文化,不断注入实践活力和科学精神,并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吸收和接纳来自各方的进步思想,坚决批判和反对“一家独大”的文化霸权思想,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鲜明立场,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审美需求,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并将人民智慧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也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引导的作用,规范人民行为,凝聚社会共识,深化价值认同。青年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新时代青年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养分,“着力提高青年的文化自信、精神境界和认知水平,塑造其新时代的文化人格,形成青年对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自觉认同”,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青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路径

广大青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青年要坚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青年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高质量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年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将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融入学习生活。青年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四史”的学习教育,并利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其融入学习生活,这是青年文化自信向文化自强推进的重要方式。首先,青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勇担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青年可以通过经典研读会、宣讲会和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共同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既要“在原著基础上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真理内核、实践精神和革命态度”,更要以开放灵活的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道路,体现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实践行动,真正发挥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光辉。同时,青年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辨别各类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能力,主动担负起弘扬主旋律、抵制负面舆情的责任和使命,坚守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文化立场。其次,青年要加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正如学者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同时,内在地孕育着青少年个体生命的价值归宿与人生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对于信息时代“原住民”青年来说,更需要民族文化的培育和滋养。青年可以通过学校、社会、自我学习等多种渠道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在学校层面,青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主动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以专业书籍和优秀影视剧为辅,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在社会层面,青年既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来间接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亲身参与风俗节日活动直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自我层面,青年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美德、道德和品德的修养,并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实践。最后,青年要主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习历史中守护初心勇担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青年要充分利用学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渠道,深入了解“四史”发展历程,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同时,相关的纪录片、影片等方式也可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此外,革命纪念馆、展览馆、重要人物故居和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为青年将头脑中的抽象理论和真实历史相碰撞提供了最佳场所,历史文化和VR、AI等现代数字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年沉浸式体验历史情境提供新的渠道,使青年真切地感知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的历史,激发青年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二)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青年要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青年要善于将民族文化和各领域的实践成果相结合,主动吸纳世界优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

第一,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文化创造的智慧和力量。青年要坚持以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要为价值指引,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高质量文化作品,坚决抵制粗制滥造、唯利是图的文化产品,创作出更具个性化、创造性和思想深度的书籍、影视、动漫、戏剧等文化精品,有效解决文化市场“高量低质”的供给问题。民间艺术表演、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生活的生动结合和伟大创造。非遗传承人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介绍和宣传,吸引更多青年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主动学习手工技艺和艺术表演。

第二,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发展。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数字科技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强势动力。青年不仅要以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依托,利用现代5G、VR技术和舞台艺术将历史与现实相勾连,向大众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美感,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时空对话”,实现文化和科技的互联互通、双向融合,而且要利用好各城市的文化特色,打造出具有地域风格的文创品牌,以旅游为依托,美食、服饰、工艺品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除此以外,青年还要以开放包容的创新意识推进文化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和营销经验,加强先进科技和创意开发的交流合作,为创新中华文化拓展发展路径,增添中华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三,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青年人才引进工作。针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问题,一方面,要促进文化资源合理分配,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和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戏曲、话剧、杂技等文化活动下乡演出。另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投身乡村和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促进产业、人才、文化资源和资本的高效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育好用好乡土人才”,鼓励文化领域各类青年人才扎根基层,将乡村资源和青年智慧相结合,促进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符合市场需求和流行审美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同样需要青年人才施展才干,青年可以借助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景观、民族特色、人文风情打造具有地域风格的城市名片,推动西部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

(三)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中华文化既植根中国沃土,又面向广阔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应建立在友善包容、平等开放的基础上,是尊重“他者”差异、保持“自我”特色、寻求价值共识的过程,是超越自身局限、实现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青年可以将现代音乐、绘画、舞蹈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国际文化交流会、国际艺术团、剧院、展览馆等渠道,向世界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现华夏文明的深厚意蕴和时代风采。此外,孔子学院、“一带一路”、上海世博会、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也有助于加深国际文化的认知互通和交流合作。总而言之,在传播中国声音时,“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青年要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善于用活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精髓,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世界优秀文化因子融会贯通,创作出彰显中国文化审美、传递中国价值理念、符合世界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锻造出具有强劲竞争力和普遍认可度的国际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抢占文化制高点,掌握文化主导权,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