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廉政党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admin 2024-07-30 19:02:11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有清醒认识。两个“清醒认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政治逻辑,阐明了党坚定两个“永远在路上”,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信心信念、战略策略。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一、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了必须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公敌,腐败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剖析腐败发生的土壤条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多个维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剥削制度是腐败的渊薮。列宁认为,实行严格监督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要求,他主张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遏制和震慑腐败。这一论断既指出了腐败的根源,也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立场,党的奋斗历程也是不断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的过程。我们党从建党初期即强调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要求把贪污腐化分子“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以免“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在苏维埃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浪费运动,制定实施反对腐化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有力惩治监督、有效教育引导端正作风、规范权力,以此防控腐败风险,净化政治生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人民监督政府,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和国家专责监督机关,大力宣传“人民公仆”思想,通过群众运动和制度约束解决和克服党内存在的作风及腐败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清醒认识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把端正党风、严肃党纪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头等大事,把反腐败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努力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但由于惩治不够硬,导致监督权威不足,教育效能不高,加之责任落实不到位,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刀刃向内,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和创新实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要求;揭示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内在规律;彰显了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锻造最强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主动和政治自觉。

二、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实践,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是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既指出了党面临的严峻反腐败斗争形势,也指明深化改革是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基本路径。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住建章立制,……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表明党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深化从制度机制层面对腐败治理进行根源性探究。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反腐败理论的“两个结合”,明确了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要求,我们党在法治框架内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方式更加系统科学。

同时要看到,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根治“四个不纯”等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致力于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

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条件,必须有效阻断市场交换原则侵入政治领域。营造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党高度警惕并坚决防止资本与权力的勾连,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意味着在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需要为不同利益主体建构最大公约数,并在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公平正义中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了新征程反腐败斗争总的要求,为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持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党的性质宗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决定了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必须长期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永远吹冲锋号。

坚持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发挥好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专责,以及“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查“一把手”带头搞腐败及其败坏一域风气问题。二是紧盯“七个有之”问题,严肃查处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严重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腐败。完善察人选人用人机制,坚决清除“两面人”,纠治“低级红”“高级黑”,铲除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政治团伙。三是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一方面严肃查处“影子公司”“政商旋转门”等问题,从严惩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另一方面加大对行贿所获不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力度,化解围猎双方在“高额收益”和“损失有限”中选择“前腐后继”的难题,及时消除政治隐患,铲除土壤条件。

坚持靶向治疗,持续整治重点领域、重点对象腐败问题。一是准确把握腐败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完善机制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行业性、系统性腐败,有效防范化解腐败风险及关联性经济社会风险。二是全周期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破解“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问题,切实管住用好“关键少数”,督促其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做到党的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两个答案”相统一。自我监督与人民监督相结合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而人心向背、人民信任与支持既是打赢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的牢靠基石,也是铲除腐败土壤条件最有效的保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织密群众监督网络、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完善群众监督保障机制,切实增强群众监督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以人民满意度作为腐败治理成效的指挥棒和评价表,深化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围绕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推动反腐败向基层延伸,聚焦“优亲厚友”、宗族黑恶势力及“保护伞”问题,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坚决铲除“微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以更加精准有效的监督执纪执法回应群众期盼、保障民生福祉。

坚持推动新时代反腐败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反腐败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多边机制下的反腐败交流合作。二是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持续开展“天网行动”,切断腐败分子外逃后路。三是持续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同步推进案件查办、集中整治、风险防控和“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提升国际反腐败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强化源头治理,完善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

强化源头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好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从党和国家自我监督要求入手,坚持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突出制约权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二是完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项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形成同题共答、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三是前移反腐败防线,加强日常管理监督,精准运用“四种形态”,风腐同查同治,防微杜渐,实现全链条监督。

突出制度供给,严惩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经过高压惩治,传统腐败、浅表腐败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新型腐败、隐性腐败手段不断翻新升级,呈现主体身份隐身化、行为方式间接化、利益输送市场化、贿赂标的虚拟化、好处获取期权化等特征。因此,必须持续完善政策规定、弥补制度空白、加强制度监管,注重制度之间的衔接,实现对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精准有效查处。

突出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反腐败工具箱。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围绕一体推进“三不腐”,完善基础性法规制度,持续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与时俱进修改监察法,研究制定反跨境腐败法,推动用好缺席审判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着力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加强重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确保一体遵循、一体执行,强化综合效能。

突出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做好“后半篇文章”。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常态化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

(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思想堤坝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根本是要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尤其要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化守正创新,挖掘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一是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使之与党的政治文化、革命文化有机结合,更好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实现以文化人。二是创新传播渠道和载体,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增强廉洁文化的传播效果,打造古为今用的廉洁文化产品,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穿透力、感染力。

强化党性党纪党风一起抓,着力培养“自觉的纪律”。党的纪律既体现约束的强制性,又彰显“权利克减,义务增持”的自觉性,具有底线约束和高线引领相结合的特征,统一于党的初心使命和先进性纯洁性的要求。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品质、成功经验、有效做法以及党的政治规矩、行为规则等,都蕴含推动党员纪律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思想要素、制度要素。当前,既要将经常性纪律教育融入党内政治生活和日常管理监督,增强纪律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强化对于纪法规矩的敬畏,夯实纯洁党性党风的基石,筑牢抵御腐蚀和“围猎”的堤坝;又要以抓好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问题,强化党章党纪规范意识,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集中性纪律教育要求,让党的规矩和纪法知识入脑入心,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还要执行好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纪、明纪、守纪,自觉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从思想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以严明纪律保障党性纯洁、党风端正。

强化纠树并举,弘扬崇廉拒腐的家风政风社风。一是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从严管好亲属子女,防止权力滥用和外溢。二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铲除封建文化糟粕中的圈子文化,改变遇事习惯走“特殊门路”、享“特殊照顾”的错误思想,引导领导干部把握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情与法、亲与清、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三是着力营造拒腐倡廉的良好社会风尚。运用正反两面典型案例,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创新警示教育方式,建立健全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以案释责机制,推动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