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是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按照中央、省委统一决策部署,今天,我们围绕《决定》开展全会精神专题宣讲,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全面准确深入的学习掌握三中全会新精神,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贯彻工作。这次辅导报告分三个部分,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已如期召开了10次。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重心和特色共同集中在“改革(开放)”“制度”“经济(发展)”三个关键词上。怎么看待这次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其重大意义何在?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一)《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一是突出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为什么要改。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我们能够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改革开放。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有3个“三中全会”备受瞩目、十分重要。第一个就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划时代的。第二个就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是划时代的。第三个就是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也是划时代的,必将载入党和人民的史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可见一般。二是指明改革的方向,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哪里改、怎么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那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的改革跟以前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方面,过去十几年的改革是增量改革,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存量问题,存量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先立后破”,这很重要。但存量改革难度更大。因为一是存量改革是动既得利益的奶酪,重新进行再分配。二是存量改革是涉及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所以,对困难的难度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所以,中央反复强调,我们要有更大勇气、更大的魄力、更灵活的方法来把改革进行到底。另一方面,过去的改革,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四梁八柱基本上都搭建起来了,宏观的基本制度都已运行多年日渐成熟。而这次三中全会的改革侧重在中观或微观层面进行。所以大家会觉得新话不多,就是这个原因。具体怎么改?《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体制改革上,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在国家安全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明确了到2035年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明确了到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在总目标的统领之下,有总有分,总分结合,体系完备的目标体系和推进改革的路线图。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改革进程中取得这样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二)《决定》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的任务书。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而且明确要求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之所以明确2029年这个时间节点,当然首先是建国80周年的原因。其次,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到2029年,完整覆盖了“十五五规划”完成的主要时间。刚好契合了“十五五规划”发展需要,所以说,《决定》中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也基本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的任务书。
(三)《决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点很明确,就是二十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行动方案,三中全会就提供了这个行动方案,解决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会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体现在三个时间段上,一是2029年前,我们要结束“十四五规划”,顺利推进“十五五规划”,并在建国80周年完成三中全会全部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规划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时间表。
二、《决定》透视了我国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国际化发展新方向
(一)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缘起于1978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总路线,自此本着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开始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又经过了二十多年实践,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自此也才弄明白,主要起规制性、引导性、弥补性作用。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政府的职责就是五大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而这次三中全会,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主线,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要求市场这块要“放得活”,又要政府这块“管理住”。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没有走回头路一说。
(二)坚持推进法治化建设。法治与人治相对而言。法治是一种基于规则基础上的治理方式。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因此,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没有法治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水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执政。所以,这次三中全会决定稿体现了继续推进法治化建设的明确方向。一是再次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所以,这次决定稿明确提出,要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反腐败法、监督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等;要修改检察法等一些已有法律。二是进一步就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新安排。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三是继续突出制度建设这一主线,把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决定稿起草重心。制度建设就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征。在制度建设问题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在宪法中早已明确,而且运行成熟,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还有很多重要制度要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36项改革任务,对我国各方面制度进行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四梁八柱的重要制度也已基本奠定。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此次三中全会决定稿提出的300多项新改革措施,主要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坚持推动民主化进程。民主化是指一个政治体制或社会的变革过程,旨在扩大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实现。这通常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合法性、平等性、参与性和透明度的提高。具体来说,民主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等方面的改革。在我们国家,宪法早已明确,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自治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应该说,中国特色的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非常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执行制度层面问题多;民生保障能力需要加强,等等。所以这次三中全会决定稿主要在两个方面强化民主推动工作。一是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把全过程民主进行到底。重点是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如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所以说坚持推动民主化进程也是这次三中全会的努力方向之一。
(四)坚持加强国际化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参与并享受到这一波全球化的红利,但现在美国及其西方发达国家要与我们“脱钩断链”,形势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倒底还要不要继续对外开放?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十分鲜明。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更高水平、更高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更加深入的融入全世界,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并引领全球化。这一方向也是不容质疑的。
三、《决定》提出了三百多项改革新举措描绘了未来中国新图景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历次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越来越重。改革越是不断深化,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越多,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就越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就越强,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就越重。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这一主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继承、发展和运用。
决定稿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三中全会决定中,体制出现81次(单独出现38次),机制出现242次(单独出现199次),体制机制同时出现43次。频率之高,历年文件中都很罕见。这些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这是党的决定性文件规范写法。但这些条目内在逻辑性、系统性也很强。所以,学习理解时,我们还是要从整体看,系统研究,综合考虑。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新精神。
(一)经济牵引: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新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这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那市场怎么“放得活”?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三个方面的部署,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前我们就明确提出来了,而且写入宪法。但这次三中全会重点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此基础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平等、公平、同等成为核心关键词。对国资国企,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资国企的功能定位、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使命、考核监管等,都进行了重新表述,目的在于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对民营企业,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立法、资金、行业、保护、政策等六个方面给予一揽子重点支持:一是法律支持,明确提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还提出要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二是融资支持,要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支持,明确提出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第四个市场机制支持,充分尊重市场定价权,减少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改变以前“强干预”“手很长”状况,要“靠市场”。第五个是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保护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给民营企业吃了个“定心丸”。第六个加大政策环境支持,促进新兴行业发展。这些改革举措的提出,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立场和明确信号,为企业夯实稳定发展的“基石”、指明健康发展的“取向”、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拓展壮大发展的“空间”。二是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是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同时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如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还提出要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三是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四是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五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在政府怎么“管得住”方面,决定稿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如何“管得住”?决定稿指出,一方面,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同时,通过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领域精准发力。决定稿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系列新部署。比如,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要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要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二)首要任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怎么把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这次三中全会进行了特殊系列新部署。一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二是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决定稿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新制造。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设新基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新服务。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
(三)必然要求:对内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对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内带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走深走实。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长期战略。这是一种内带外的新发展格局。过去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拉动经济占比最高达到67%,但随着我国发展速度和富裕程度提高,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内需拉动经济越来越强劲,外贸依存度下降到33%。因此,在超大市场规模新优势带动下,内带外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明显。与过去外带内格局明显不同,推动国内城乡融合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了。《决定》稿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十六大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化”,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决定稿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列新部署。一是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在农村端,要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在城市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二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三是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如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四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决定》稿同时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重要保障:正确处理民主与法治、文化与生态、民生与安全的关系,确保国家与社会长治久安行稳致远。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分别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五)根本保证:以抓好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稿提出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伟大成就,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进一步凝聚了亿万人民携手续写“两大奇迹”的强大力量,进一步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进一步宣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主动和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持之以恒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时间新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