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有力抓手,也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化对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持之以恒加强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准确把握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全党的紧密团结和高度统一,而纪律严明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持续有力推进党的纪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深入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有助于深刻领悟、准确把握党纪学习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一)坚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要位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政治纪律建设,将其作为最根本、最重要、最基础的纪律。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首次明确提出“政治纪律”概念,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对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等重要政治纪律作了强调,1997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将“政治类错误”作为违纪情形之一,2003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了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和处罚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政治纪律把握不住,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出了问题,其他方面的纪律也会很快被突破。这启示我们,在党纪学习教育中要突出抓好政治纪律学习,以政治纪律从严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从严。
(二)坚持推动纪律教育与纪律执行紧密结合。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长期以来,党始终把纪律的教育与执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和落实。早在1931年,朱德同志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就强调要“用自我批评的精神、教育的精神,互相督促和勉励,达到自觉遵守纪律”。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的《论新阶段》中指出,党的纪律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在着力抓好纪律教育的同时,我们党历来重视严格纪律执行,切实维护纪律的刚性约束。比如广受关注的黄克功案件,虽然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战将、党的高级干部,但只要触犯了党的纪律,就必须一视同仁作出处理,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这启示我们,既要细致入微地抓好纪律内容的教育,又要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以案示警、以案明纪,促进党员干部知敬畏、守底线。
(三)坚持纪律建设的针对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我们党历来重视将纪律建设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以确保纪律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针对不能争取群众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的客观形势,毛泽东同志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面对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纪律建设方面存在的意识淡薄、思想松懈、执行软弱、责任虚化等现实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狠抓纪律的严格执行、体现从严从紧要求,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这启示我们,必须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突出问题导向、及时对标对表,才能切实提高党纪学习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四)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毛泽东同志曾结合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风气对党性作出阐释,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其中一项便是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目标就是推动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为一体推进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这启示我们,必须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积极推动党性党风党纪三者紧密衔接,把党性的铸魂功能、党风的塑形功能、党纪的立规功能深度统一起来。
(五)坚持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严起管起。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四个服从”原则,主要是为了防止部分党内高级干部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对刘青山、张子善判处死刑的处理决定,反映了党中央在狠抓“关键少数”方面的坚定意志。2022年10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案审查调查553名中管干部,其中含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9人,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12人,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12人,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6人。这些数字不仅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虎”力度之大,也凸显对“关键少数”进行严格监管的决心之坚。这启示我们,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必须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示范、以上率下,发挥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持之以恒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历史反复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统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将“两个维护”作为纪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坚守政治信仰、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强大政治优势。
(二)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事实一再证明,党组织涣散无力,无不始于纪律约束“宽松软”;党员干部“破法”,无不始于“破纪”。要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要紧盯“关键少数”,督促领导干部在遵守和执行纪律上走在前、作表率,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严起来。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是纪律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必须压紧压实“一把手”管党治党责任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实际健全配套制度机制,督促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知责履责、严管队伍,管党治党制度笼子越织越密、责任越压越实。最后,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严”才能保证正风肃纪有效性。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都要贯彻严的要求,坚持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
(三)坚持以党性提高促进党风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党性党风党纪统一于党的建设之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是管党治党系统思维的体现,合力锻造出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也是党性、党风的重要保障。严守纪律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考验,也是对党忠诚度的考验。党性锻炼既是一个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内化过程,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外在力量约束。党纪越严,制度之网织得越密,则越有助于党性的锻炼和提升,也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只有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才能为锤炼党性、净化党风奠定制度基础,才能实现政治清明、社会清朗。反之,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缺乏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制度保证,党性教育、作风建设就难以常态化长效化地进行下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有助于在正风肃纪中持续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在增强党性中有效构建科学完备的纪律体系,最终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越是往纵深推进,越需要坚持“一起抓”,深刻把握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的规律性认识,把正风肃纪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运用“全周期管理”方式,在提高觉悟、涵养风气、惩治震慑上一体发力。
(四)把纪律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实际成效。准确把握党的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在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上持续用力,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向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把纪律教育实起来、严起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严明的纪律护航党和人民的事业行稳致远。一是要坚持把纪律规矩立起来,进一步突出纪律建设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根据党的建设形势任务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党的纪律规定,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党的纪律这张大网织得更紧更密,实现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二是要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不放松,以零容忍的态度抓纪律,坚持有错即纠、有纪必执、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加强对纪律处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规矩成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重要遵循,有效维护纪律权威性。三是要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切实防止“两张皮”,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党纪学习教育每项措施都成为促进中心工作的有效举措,构建以学促改、以学促治的常态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