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从我国历史看,宋代诞生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对当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商业银行、现代投资银行和现代创业投资的诞生,为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科技金融既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技术基础的迫切需要。
(一)发展科技金融有助于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科技金融,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金融支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更好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科技金融有助于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金融业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利于更好促进金融资源向先进生产力转化。发展科技金融,从资金链的角度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以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三)发展科技金融有助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金融强国作出深入阐述。发展科技金融,是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能够激发资本要素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能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二、发展科技金融,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科技创新全链条、全周期、全生态风险管理需求为牵引,从承保和投资两端,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深拉长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一是要关注“链长”企业。培育具有影响力的“链长”企业,是产业链延伸的关键。“链长”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组织动力,往往能整合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生产、供需等环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可以说,“链长”强,产业链就强。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向中央企业印发的《关于开展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的通知》提出,将聚焦中央企业的产业链间协作、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融合,重点在供需匹配、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赋能、产融结合、央地合作等7方面形成一批示范项目。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围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重点领域,支持大型科技型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近年来,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重要指示精神,形成了一系列融通创新典型案例。以中国商飞为例,中国商飞探索大飞机复合材料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模式,整合大飞机总装制造所需产业配套资源,依托大飞机创新谷等平台,汇聚国内外优质航空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技术落地,提高协同能力。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项目共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融的模式日益形成,将有效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因此,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链长”企业,以其为抓手了解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以其为核心向上向下延伸至配套的科技中小微企业,能够更有效、更精准地提供“一链一策”差异化金融服务,以点带链助力筑牢产业基础。二是要关注重点产业布局。我国各地根据自然禀赋、生态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匹配产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比如,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1/4的工业增加值,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约40%。其中,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市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空间布局(注:“一体”为浦东新区,“两翼”分布南、北各一翼,包括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浦工业园区、嘉定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提升装备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能级,加快培育国际一流、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2021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79亿元,贡献了全国集成电路超过四分之一的销售额;202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已超过3000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比中超过25%;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超过5000亿元。目前,上海市集成电路相关上市企业共有29家,其中,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企业24家,半导体设备相关企业3家,集成电路封测相关企业2家。通过我们的探索,可以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全景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扩大全产业链金融覆盖和中小保额企业风险保障,在推动集成电路高质量自主化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围绕科技创新全周期,打造一体化接力式保险服务,提供“可成长”的风险保障方案。2023年6月,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把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进一步对健全适应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的金融体系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要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丰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模式,提升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适配性。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需求,针对性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陪伴企业从小到大,激发企业生命力和创新活力。一是要加大险资运用广度和深度。投资板块前期已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下一步要积极发挥险资长期稳定优势,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相关债务融资工具和公司债券等,在“股贷债保”、“贷款+外部直投”等联动模式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二是要完善融资增信与风险分担机制。央行发布的《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万家,获贷率47%,比上年末提高2.1个百分点;但相较于我国242万亿元的本外币贷款余额,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占比仅为6.6%。我们要加强与政府、银行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等合作,创新“政银保”“银保”模式,进一步助力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和融资便利,提高获贷率,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之忧。三是要提高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水平。加大科技型企业创业责任保险等产品开发推广,有效满足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风险保障需求;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优化“三首”保险运行机制,为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效风险保障;主动对接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需求,通过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形式,提供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拓展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研发中断保险,健全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保险、侵权责任保险等保险服务,有效分散企业研发风险,助力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围绕科技创新全生态,协同打造综合化保险服务,助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存在很多关联主体,除了各类科技型企业之外,还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金融机构等,需要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和生态伙伴,加强销售服务能力和专业化团队建设,加快在新赛道建立新优势,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关注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是重要的科技成果拥有主体,但绝大多数都缺乏中间试验、样品试制环境和场所。有数据表明,科技成果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达七成至八成。近年来,国内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将科技金融与中试基地对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有力保障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二是要关注创新平台建设。我国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经过近40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建设、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量子科学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为推动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3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布局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截至2023年末,已建设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西安等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此同时,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1年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8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36家;各地精心打造未来科技城、产业加速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强化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支撑。“打造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服务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赋能“投资+孵化”“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能够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要关注政策措施。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重视用好政策红利、推动政策实施,能够帮助更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资源。比如,在浙江,我们紧密对接政府发放科技“创新券”助推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保险机制助力科技成果研发、应用转化的有效做法。2023年,在浙江衢州落地全国首单产学研合作综合险,主要为产学研合作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供保障,允许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使用政府发放的科技“创新券”进行购买。在温州龙湾落地“先投后股”模式,所谓“先投后股”,是指针对特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期投入目标企业一定财政扶持资金,待该项目达到约定条件后,将所投入的财政资金转化为相应股权,伴随企业成长一段时间,再执行股权退出的支持模式。目前,政府对“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保费进行100%补贴。在丽水龙泉开发“先用后转”模式,聚焦解决企业“想用”高校专利,高校怕企业试用过后不愿“买单”仍私下试用这一难题,通过提供专利许可信用保险,成功实现“先试用后买单”。市科技局使用“创新券”给予保费补偿,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四是要关注科技研发价值评估平台。科技研发价值评估平台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成立了浙江保险鉴证服务项目专班,推动建立科技企业成果、专利技术评估标准和平台,助力实现科技成果定价、流通。
(四)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全周期、全生态的金融系统设计与实施,离不开内部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深入践行“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用好再保险、共保体、资本市场等方式分散经营风险,深化金融科技赋能,才能打造更加专业、灵活、稳健的科技金融服务方式和机制。一是要深化科技金融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把科技保险纳入战略体系和年度重点任务,推动组建科技保险小组,在上海设立科保中心,成立科技保险特色机构、专营部门或专营团队,朝着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下一步将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部署,做实做优科保中心,加快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强化前中后台协同,推动科技领域风险数据积累和行业协同,聚焦国家核心技术领域,积极推广共保体方式,锁定承保能力和再保支持,完善风险定价、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长效机制。二是要推进新商业模式落地。我们在一些领域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在海上风电领域,自主研发了业内首个海上风电风险管理平台——深蓝海盾,打造海风行业风险管理新模式;在网络安全领域,在万象云平台搭建了网络安全风控平台,在三代核保平台上线针对承保客户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下一步,将依托AI、大模型、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持续创新和拓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新能源等领域风险减量服务模式,形成独具特色风险管理服务标准。三是要形成发展科技金融的强大合力。加强集团内保险、投资、科技等板块密切协作,推动共建常态化科技金融工作对接机制,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强化数字赋能,持续提高运营效率、服务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促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同志们,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的核心要义、内涵实质和实践要求,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聚焦重点、难点、堵点,持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当好科技金融的国家队、主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