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政德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德,主要包括政治品德、职业操守和个人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政德观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政德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政德观并挖掘其传统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借此机会,我们一起来学习习近平政德观及其传统文化意蕴。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习近平政德观的核心要义
(一)明大德。明大德,即突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的政治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是“大德”的核心要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德之“大”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坚守党性、坚定立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操守。
(二)守公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守公德”突出了“公”,其内涵蕴含了人民性。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执政为民。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不能公器私用,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行使权力的过程必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
(三)严私德。严私德,是从个人修养层面强调个人生活方面的品德修养。领导干部既是公民,又是公仆。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通公民,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不得有任何特权,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履行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他们又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党的形象,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这既是从公民身份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基础性要求,也是从公仆身份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职业性要求。
二、强化认识,准确把握习近平政德观的基本特征
(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明大德与守公德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与高度统一。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共产党人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习近平政德观始终以忠诚于党、为民服务作为领导干部政德的价值依归,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这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本质要求。
(二)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习近平政德观将马克思主义政德观、我国传统官德思想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实践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从宏观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根本遵循、使命要求、核心要义,创造性地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角度阐释了政德的核心内涵,具有严密的逻辑,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从微观层面看,习近平政德观剖析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工作作风、个人修养、家风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强调“党性是最大的德”“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从政先修德”,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三)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善于继承人类一切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并立足现实,着眼于古代德治思想的当代阐释,以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德修身是个人从政的立足点,以德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德修身、以德治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时代特征,以辩证思维对我国传统官德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政德观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它把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为当代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
三、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政德观的传统文化意蕴
(一)“立志高远”以明大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要“立志”,并且强调志向远大。《孟子·告子章句上下》有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何谓大?中华传统文化通常将“立大志”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大我”境界。《后汉书·陈蕃传》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志向。这些表明,古人常将个人的成败得失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践行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价值追求,这是“大德”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这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德”的继承和发扬。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有区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忠君爱国之德;习近平政德观中的“大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二)“民为邦本”以守公德。民为邦本是儒家思想中治国理政的集中体现。《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政德观中的守公德与传统的民为邦本思想一脉相承:“民为邦本”强调“民为贵”,突出执政者要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守公德既有为谁用权的问题,也有如何用好权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三)“以德修身”以严私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以德修身”。《大学》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是个体做人做事的起点:修身要修“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修身要修“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处也”;修身要“慎独”,“君子慎其独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做事摆在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014年5月,他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个人操守的重视,也体现了习近平政德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同志们,通过学习习近平政德观及其传统文化意蕴,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政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和自律意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锤炼,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精神特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