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要抓好”,即“要抓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党的事业永远在路上,组织保证永远在路上。组工干部要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标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争做善学习、有信念、讲政治、行公道、守品行、重民本、专能力、责任强、作风实、纪律严的新时代合格组工干部。
一、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我们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更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我国古代历史上不乏有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典范,如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孙康。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指出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要努力学习。作为组工干部,必须跟上步伐,将学习作为一种永恒的追求、当成一项终生的事业,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
学习贵在用心用情。延安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正是有了这种常怀“本领恐慌”的清醒和觉悟,我们党随后开展了著名的延安学习运动,成立了干部学习小组,高级干部学习小组组长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王稼祥任副组长,根据水平条件分成四类,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到学校作报告、讲党课。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大学习、大研究,《毛泽东选集》共收录150多篇著作,其中有120多篇是在延安时期成文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名著就是那时的作品。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也是那时所著。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流行着这样一段佳话。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这充分体现了两个伟人互敬互爱的革命友谊和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爱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是他留给支青时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吃墨汁的故事,“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给他送来粽子和红糖,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吃得嘴上全是黑墨水,但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个人就是陈望道,当时在义乌家里,聚精会神翻译的,正是《共产党宣言》。所以,党员干部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性精神的,要结合工作需要、岗位职责,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律、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学习贵在知行合一。古人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只有从实践锻炼上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力学笃行上下功夫,我们的学问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古之士大夫们所追求的做学问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起始,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修身从根本上就带着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要成为一名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讲一套信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学习重要性时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得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做到“望尽天涯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也就是说,学习必须静心专一,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才有能力到达更远的远方,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有信念
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根”和“魂”,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939年春节前后,印度的援华医疗队员爱德华,当时他看到中国青年干部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三三两两,都在往延安方向赶。爱德华感叹道:“奇迹,奇迹,真是奇迹,这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为了追求目标,坚定信念,不达目的不放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延安的时候,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让西方人看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极其艰苦而又光荣的斗争。延安是精神家园,正是这样的信念,这样的远大理想,才有那么多青年人才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所以当时延安还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这个例子也生动地表现了理想信念巨大的向心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远大理想,不屈不挠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作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党员干部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生命中最崇高的理想和最重要的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三、讲政治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列宁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邓小平说:“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组织人事部门是政治机关、政治部门,我们的性质是政治属性,我们一定要比其他人政治站位更高,一定要有更坚定的政治信念、更坚定的政治理想。
要提高“站位”。站位低的人身处山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站位中的人身在山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站位高的人如登山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我们心里总是念着“偏安一隅”,眼中就决不可见“星辰大海”;如果没有思想深处的大解放,又怎会有组织工作的大发展。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中提高站位,跳出保山看保山,跳出组织工作看组织工作,不能以为“差不多”就行,要针对当前党的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只要是符合实际、能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就大胆试、大胆干,变“撵着走”为“抢着走”,变“绕着走”为“领着走”,变“齐步走”为“跑步走”,努力推动组织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找准“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应有之意,更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组织路线从来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组织工作也不能局部、片面地推进。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要有胸怀全局的意识、放眼全局的境界、服务全局的本领,在工作中想党之所想、急党之所需、抓党之所决,既要“务虚”、更要“务实”,既要“服从”、更要“服务”。
立足“岗位”。我们每一名干部能有今天的岗位,与组织的培养、群众的信任是分不开的。我们倡导“有为才有位、有位必有为”的用人导向,就是强调有作为才能拥有这个位置,占有这个岗位就必须有所作为,决不允许占着位置不干事、干不好事。官职是一个稀缺岗位和资源,干不好工作,就等于浪费了现有的岗位资源。组工干部倘若只安于现状,做循规蹈矩的“撞钟人”,长此以往我们的工作极有可能变得呆板僵化、千篇一律、众人一面。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组织工作路线,更需解放思想、革故鼎新,树立“有位就要有为、有职就要尽责”的担当,更新“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理念,以思想破冰推进工作高质。
四、行公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老百姓讲“一碗水端平”,如果不端平、端不平,老百姓就会有意见,就会有怨气,久而久之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实现。组织人事部门,公道是我们的立身之源、成事之本。道是规矩,有人道、天道,有山道、水道,有帮道、派道;人有正道、邪道,最终还有公道、私道。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所以公道正派就是组工干部和组织工作的核心理念。衡量一名组工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组工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铁的肩膀扛起公道正派的旗帜,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不跑风漏气、不封官许愿、不拉山头搞圈子,不分亲疏远近、不讲门第背景、不拿原则换人情、不用权力搞交易,真正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甘为人梯不妒贤,心甘情愿为他人“当绿叶”“作嫁衣。做事要遵循事实,不能只看表面的现象,要深入,要真正了解实质,准确看到事物的本相,特别是干部任用时,要准确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客观评价干部工作实绩,如实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提供准确可靠的用人依据。
五、守品行
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修身立德,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守品行要正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当领导一定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品质。能不能凭良心说话、按党性办事,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品行好坏的重要标准。礼记大学里有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能谈的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为人处世也好,为官从政也罢,必须先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古人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还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也说“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说的都是修养、品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人品做底子,是干不了大事的。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栽跟头。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守品行要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东汉马融在《忠经》里谈到:“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于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各有所事,便应各有所忠,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名干部,就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对上,要无愧于国家;对下,要对得起百姓,不让自己成为不忠、不孝、不义之人。
六、重民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执政者的目标是什么?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比尧舜还强的圣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民时,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至尊的就是所谓“天地君亲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饱含赤子之心、真挚感情,有深度、有温度,极大增强了理论的感染力,极大地赢得了人民的共鸣。我们从孩童到学生再到走上工作岗位,都是老百姓在土地上培育、滋养的,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讲演《为人民服务》,迄今为止,已经60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弹指一挥间,但“为人民服务”这5个光辉大字,却愈发显示出永恒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还强调“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的是人从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观察人民就能知道治理的好不好,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改什么,怎么改,改的怎么样,要让群众看清楚。延安时期,朱德说:“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老百姓跟我们的干部是一样的,组工干部不能认为处在优越的部门、拥有优越的条件,说话办事更不能带着傲气。大家所处的职位是老百姓、广大群众滋养培育的,也是组织培养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组工干部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绝不能出现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的情况。首先要热情,其次要认真,最为重要的是做好服务。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组织工作要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定、重要的工作安排,积极做好保障工作。当前,我们要防范化解三大风险,把脱贫攻坚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我们各级干部的头等大事来抓,真正做到躬行为民之本。
七、专能力
能力是领导干部事业成败的关键。2019年,《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本领大小不仅仅是干部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列举了一系列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突出问题。如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发展趋势,察不出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不到有效管用的好思路好办法;面对信息化不断发展,不懂网络规律、走不好网上群众路线、管不好网络阵地,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等等。同时他强调,如果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甚至还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关于执政能力和专业能力,清朝的顾嗣协有一句名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在勤学苦干、多思善悟中尽快成为行家里手,全面取得领导工作主动权”。“干一行爱一行”,强调的是责任自觉、使命担当,蕴含着忠诚事业、专注工作的职业道德;“钻一行精一行”,强调的是工作状态、专业素养,蕴含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专业品质;“管一行像一行”,强调的是管理水平、工作成效,蕴含着运筹帷幄、善管善成的领导特质。组织部门,包括编制、老干、党校、杨善洲干部学院的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要与时俱进,有什么新政策、新法规、新条例要第一时间认真学习,反复思考领会好、贯彻好,真正把自己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掌握好,做起事来才能水到渠成、如数家珍。我们更需要学习并贯穿两种精神,既要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更要有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的清醒,但是有的干部撞钟度日,过一天算一天,“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上班下班按时准点,但是没有办什么事情,效率不高、能力不强、业务不精、专业不专,影响工作进度。所以我们要提高学习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专业化的理念贯穿在组织工作的每个环节,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水平。
八、责任强
俗话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为官避事平生耻”。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在7年的中央组织部部长任期内,他将对干部的严管厚爱体现的淋漓尽致。那时候,中央组织部只有10多人,多的时候20多人,但要管理几万名干部。现在,我们的市管干部也就1125人,公务员12820人,管的干部不算多,却普遍感觉到压力,主要还是责任心的问题,履职尽责还不到位。南宋吕本中的《官箴》说当官之法有三事,第一是“曰清”,第二是“曰慎”,第三是“曰勤”,就是担当责任的意思。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部门,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担负着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责,没有过硬的素质和作风,没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建设过硬的队伍,干出一流的业绩。唯有标准更严、追求更高,更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勤勉敬业、认真负责、善作善成,方能让党放心,让党员、干部和群众满意。组工干部要认真践行“在其位、尽其责、履其职、谋其事”,要敢于担当、勤于为事、善于成事,要以身作则、主动作为,要时刻透着一种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实事求是、做深做细、做严做实的精气神。
九、作风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关于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领导干部要坚持政贵有恒,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弘扬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作风,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古人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现在评价干部的标准就是政绩观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放心?人民是否满意?耿梅就是政绩观歪曲的典型,一味追求企业上马投产,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向杨善洲老书记学习,就是树好“四观”——世界观、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中央对统计规定的有关要求提到:不能以数字来考核干部、选拔干部,不能以GDP论英雄,不能用增长来代替发展,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仍然还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情况下存在。1918年孙中山提出了三峡工程建设问题,建或者不建当时有很大的争议,在第五届全国人代会上研究讨论通过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决定,历经80多年才有今天的高峡出平湖,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那么长的建设周期,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政绩,就没有今天的三峡大坝。包括青藏铁路亦是如此。古人说:“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春秋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考父这样的精神,要有“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岗位上大家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紧张感,要做到戒骄戒躁、沉稳静心,脚踏实地把职责履行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每一项工作以热爱之心求真、求实、求新。
十、纪律严
在《申鉴·政体》中,荀悦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荀悦以此告诫统治者正人先正己,方能令行禁止,才是“善禁”。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宋朝的包拯说,“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唐朝李商隐更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警世名言。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意在提醒全党同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范晔在《后汉书》中说:“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世上之事,有黑白之别、对错之分,不能昏昏然、似是而非。比如,对于那些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暗里事,“杯子一端政策放宽”或“公章不如私章、条子胜过章子”违背原则的亏心事等,必须有是非对错观,保持警觉、守住底线。可为之事尽力做、不可为之事坚决不做,在不可为之事上宁可做个“无为之人”。组织部门的岗位特性,赋予了组工干部许多“光环”;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修身律己的要求理应比一般党员干部更高、更严。组工干部切忌居高临下、自我感觉良好,要始终保持低调谦和的品性,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中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要时刻自重、自警、自律,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清清白白为人、干干净净做事。在工作上要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带头为基层减负;生活上要防止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决不能做给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形象抹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