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对全党的要求,并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核心内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和“团结奋斗”都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被写入党章,明确了斗争这一贯穿大会的重要品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中央对全党的政治号召,深刻认识其理论承继、科学意涵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斗争精神,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新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承继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学说,是富含斗争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阶级矛盾尖锐的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也是与其他学说及其背后的政治力量斗争的过程,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所体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社会矛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实现发展的,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实现进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的政党,斗争是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在历史与实践中生发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政治品质。
(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生成的深厚土壤。中华民族的先祖留下了许多斗争的故事和传说,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蹈厉奋发的精神品质的写照。以卓绝奋斗为重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儿女数千年勇毅笃行、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是根植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尤其在近代,中华民族历经血与火的磨难,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族衰微、饱受欺凌的时代,党的早期领导人多为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瞿秋白等,他们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革命中展露了顽强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不畏牺牲、奋斗到底,在克服困难挫折时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不断在历史和现实中进行经验总结,彰显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伟大斗争”理论的深化
十余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党的十八大为基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为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丰富的方法指引,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深刻经验总结。
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基于国内国际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形成新局面和新问题,从而使伟大斗争呈现“新的历史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行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即党的坚强领导和一支高水平干部队伍。其中,党是政治主体和核心力量,干部队伍建设是组织基础。进行伟大斗争也离不开思想这一“软实力”的支撑,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同时,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了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提出自我革命并将其引入党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伟大斗争的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提出“四个伟大”政治论断,认为“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见,理论创新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必须准备进行”到“必须进行”的话语转变,表明了进行伟大斗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伟大斗争”作为“四个伟大”之首纳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被赋予了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本地位。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维度对新时代的伟大斗争进行深入阐释,提出衡量有无斗争精神的标准,即“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深刻回答了“和谁斗争”“为谁斗争”“靠谁斗争”“怎样斗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旗帜鲜明、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征程上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了斗争在新时代语境下不同于以往的涵义,充实了斗争的内涵,将进行伟大斗争延伸至党和国家事业的多个方面和领域。伟大斗争被提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成了代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气象的关键词。
二、新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科学意涵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激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武器。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共同构筑起了伟大斗争的核心要义,敢于斗争是前提,善于斗争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和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一)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应有底色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志气是理想追求,是矢志不渝的伟大志向;骨气是一种人格操守,是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底气是自信自强,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志气、骨气、底气”既是新时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状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精神支撑。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思想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撑,凝聚着切切实实的英勇奋斗。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个党向来有志气,一九二一年那个时候就有志气。”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战士夏明翰,到“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再到难度大、任务重的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理想高远、信念坚定,才能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顽强斗争精神和意志是进行斗争的精神动力和内在驱动。斗争精神是在斗争实践中淬炼的,是开展斗争的精神基础,也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和坚定斗争意志,“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队伍,如果失去了斗争意志,是非常可怕的,离危亡也就不远了”。坚定的斗争意志是斗争精神的核心,是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气概,是敢于斗争的内在驱动力。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斗争意志的胜利。1934年,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但骨气和斗争意志却从未磨灭,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斗志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
敢于斗争也表现为面对错误时捍卫真理、敢于认错的勇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雄厚底气,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践行“两个务必”的整风整党运动,从粉碎“四人帮”、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再到提出“三个务必”新要求、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壮士断腕的斗争勇气和咬钉嚼铁的斗争意志锻造自身肌体,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方向立场正确、斗争策略高超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内在要求
正确的斗争方向和立场是善于斗争的应有之义。“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根本立场就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政治主体和核心力量。我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大踏步赶上时代,究其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站稳人民立场,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伟大斗争。善于斗争离不开对问题导向和务实精神的坚持,要奔着问题和风险挑战去。从国际看,不利于我国安全和发展的邪恶势力就是斗争的对象。从国内看,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存在,就是斗争的对象。从党内看,丧失党性、破坏党的团结的思想和行为,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就是坚决打击的对象。总体来讲,“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就是斗争的对象。高超的斗争策略是善于斗争的必然遵循,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首先,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是善于斗争的前提和基础。增强忧患意识为进行斗争作思想准备,保持战略定力为进行斗争坚定意志,能在面对挑战时做到提前准备、临危不乱。其次,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是善于斗争的内在要求,战略判断是对斗争全局的方向性判断,战术决断是根据战略判断对斗争的突破口作出的选择。“要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大势大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排兵布阵,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最后,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是善于斗争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斗争过程决定斗争成效,斗争成效是对斗争过程的反映。斗争策略展现在斗争过程中,就是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审时度势,根据具体形势和条件的转变来优化斗争的策略,以保证斗争良好实效。同时,要在斗争过程中把握好斗争和团结的关系,以积极健康的斗争促团结,以团结强斗争。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同志采取先礼后兵的对策,一方面扩大舆论宣传,积极发展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与反共行径进行坚决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出了伟人高超的斗争艺术和策略。
三、新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明确斗争方向,加强理论淬炼
要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斗争大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斗争是自我革命的实践形式,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自我革命这一伟大斗争,是推进自我革命稳步向前的政治底气和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团结奋斗,做到思想上一致、政治上团结、行动上统一,才能在根本上为包括自我革命在内的伟大斗争提供雄厚底气,提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学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关于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思想,做到准确把握和运用斗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科学的理论为行动指南。
(二)站稳人民立场,坚守斗争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坚守的基本立场,也是新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价值指向。一是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所作的全部斗争,根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实现了“四个伟大飞跃”,切实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斗争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创造历史。毛泽东同志说:“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三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要坚决与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割裂开来的企图作斗争。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在斗争中站稳人民立场,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就一定能取得应对各种挑战的最终胜利。
(三)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斗争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到:“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不同时期的风险挑战不尽相同,但任何矛盾的解决和成功的取得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苦干实干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也是在斗争实践中锻造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要落到实处的长久铿锵行动,要在真刀真枪中得到检验。要端正对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斗争中发扬担当务实精神,不做经不起风雨的“泥菩萨”。在斗争实践中打磨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在“重大斗争一线去真枪真刀磨砺,强弱项、补短板、学真本领,练真功夫”“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坚持底线思维,培养战略眼光,练就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工作中敢于、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掌握斗争艺术,确保斗争实效
斗争是一门艺术,不是莽斗乱斗,也不是意气用事,而要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一是要遵循斗争规律,掌握斗争方法。要在掌握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情况下,把握斗争的时、度、效,根据实际的变化来调整方式和方法,不犯险冒进,亦不固执保守,以实效为导向。在处理矛盾的时候,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对关键点进行突破。二是要将原则底线上的坚定和在具体问题上的灵活相统一,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我国的外交为例,对别国损害我国利益的行为必须坚决斗争,但对广泛存在的利益共识,就需要我们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在具体问题的处理策略上灵活机动。三是斗争有包括奋斗在内的多种形式,不能将对抗和灭亡理解为斗争的全部,切忌无差别斗争。要正确认识斗争和团结的联系,“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总之,要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掌握历史主动,运用好斗争艺术,才能保证斗争的实际效果。
同志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规律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深刻思考,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尤其是新时代十年历程的经验总结,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迈向未来的问题,对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