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2025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两会期间,各项政策方针的讨论与制定,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会中备受关注。今天,我们以“领会两会精神,在文化建设中践行党的使命担当”为题,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两会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发挥党员在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两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部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从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来看,这意味着要进一步激发民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热情,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培育等方式,让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基层,惠及广大群众。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深度融合,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如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网络表演、数字出版等。这些新型文化业态具有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两会代表委员们也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众多建设性的提案和建议。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等。这些提案和建议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关注与期望,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精美的传统工艺,从悠久的历史故事到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新时代,文化的凝聚力作用更加凸显。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例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在这个时候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成为凝聚家庭、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传播力等。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越强,就越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话语权。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喜爱。近年来,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设立,让更多的外国人有机会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的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文化产品也不断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这些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文化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迪士尼乐园以其独特的文化创意和品牌形象,吸引了全球大量游客,成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成功典范。我国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文化传承困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文化技艺和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面临失传的危险。例如,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年事已高,但却后继无人,一些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本土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热衷于追求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文化产业规模方面,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产品质量方面,部分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内涵,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外,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待提高,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较小,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文化市场监管有待加强。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监管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文化市场中还存在着侵权盗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文化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四)文化人才短缺。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文化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人才短缺不仅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化创新和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也有待完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四、落实两会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一)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和认定工作,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同时,注重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古老的故宫文化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播,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文化创新创造。营造宽松的文化创新环境,鼓励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投入,设立文化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新项目和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加强文化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文化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文化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降低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文化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引导文化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重视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服务,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健康成长。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等载体,推动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加强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例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三)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话语权。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如国际文化艺术节、国际电影节、国际书展等,吸引世界各国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参与,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深化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化援外、文化贸易等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管理经验和文化技术,为我所用,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要注意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主体性,避免盲目崇外,确保文化安全。
五、党员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行动
(一)加强文化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党员要带头加强文化学习,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党的文化理论和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尚。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优秀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要敢于同不良文化现象作斗争,抵制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侵蚀,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参与文化活动组织,推动文化建设实践。党员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贡献力量。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党员还可以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文化建设提供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
(四)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发挥监督作用。党员要关注文化建设的发展,积极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为文化建设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要发挥监督作用,对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政策落实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确保文化建设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保障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同志们,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2025年两会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我们要深入领会两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应对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两会精神,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党员,我们要牢记使命担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