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区委X届X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X”总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两争一前列”的领跑姿态,奋力开启建设“全国一流教体强区”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立足终身学习需要,打造体系完善的供给高地
1.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全力做好XX的改扩建工作,完成XX工作,加大XX等新建小区配建园推进力度。下大力气推进街镇薄弱民办园回购工程,加大“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和幼儿园“升等创优”力度,再创X所省优质幼儿园,实现建园满X年的幼儿园全部创建成为X市优园。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和幼教共同体建设,完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和办园行为监测指导机制,整体推进集团共同体的文化建设、品牌创建和管理创新。继续做好课程游戏化和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建立0-3岁家庭教育指导制度。
2.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推进全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力争2021年通过省级验收,2022年通过国家督导评估。优化学校布点,建立完善学额预警机制,开工建设能仁中学新校区、实验附小聚贤校区,启动XX的新建扩建项目,建成启用XX食堂。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力争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特色文化高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助推义务教育学校整体迈入“高品质”发展阶段。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教育管理集团向紧密型、多元化转型。
3.发展优质多元的普高教育。深入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高三复习教学、基础年级新课教学应对策略,确保教学质量平稳过度,继续领跑。完成XX等在建项目,继续实施XX校舍改造加固工程,改扩建XX,开工建设XX。加大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加快凝练高品质高中办学路径,补齐省级课程基地短板,探索特殊潜质学生发展直升通道,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丰富高端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推进分层走班和生涯教育,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4.发展优质融通的职业教育。坚持以建设省中等职业教育“领航计划50强”为契机,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加大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和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标准化办学意识,参照省定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争做标准落实的“示范者”。深化职教集团建设,积极谋求与XX联合开办现代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抓住省“十四五”应用型高校扩军的重大机遇,争取在办学层次上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优势,吸引以绿色钢铁、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船舶海工、建筑材料等应用型专业为特色的高校落户X,为X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5.发展优质融合的特殊教育。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大力度发展残障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障青年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加快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实现街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全覆盖。加大资源中心设备使用培训力度、将融合教育课程研发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推进。继续实施“康教上门”实践,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6.发展优质惠民的社会教育。聚焦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的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强化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加大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供给。严格学科类培训机构准入机制,推动建立“校外托管机构多部门联合整治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教育、市监、民政、发改、消防、公安等多部门、全方位、无死角的治理格局。继续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估,抬高行业标准,筑牢育人阵地。
二、强化融合推进策略,打造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
7.坚持“立德”与“立志”相融合。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守则》贯彻落实,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继续推进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和现代班集体建设,细化“八礼四仪”养成教育,推行“每月一事”区级观摩。加快市区两级学科德育基地学校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新德育微课程群”建设,开发学科德育系列经典课例。全面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和《X烈士地名传》“活历史”,创建以“XX”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系列“X”活动。大力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将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助的必要条件。启动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加大班主任工作在各类评比考核中的比例权重。
8.坚持“教育”与“体育”相融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树牢健康第一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加大体育练习、大课间活动的强度与密度,注重耐力和力量训练,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参与不少于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继续深化1+X、校园足球等专项体育建设,规模较大学校要建立完整的“五大球类”俱乐部,完善竞赛体系。深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3项体育技能。深入推进青少年业余训练“621”项目布局,加快建立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衔接的发展体系,将“参与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纳入社会体育社团考核标准,鼓励在学校设点,开展公益助教活动。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步伐,积极推动体育公园和智能健身步道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国民体质监测水平。实施绿色护眼“明眸”工程,完成中小学教室光源改造。
9.坚持“美育”与“心育”相融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全面做好“艺术进中考”的各项工作。继续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完善课堂教学、课后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美育推进机制,办好学校合唱团、器乐团、舞蹈团等高雅艺术团队,着力让每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童心向党”师生合唱、书画展评等系列活动。加大心理课程专业化建设力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基础辅导技能全员轮训,完善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师生心理筛查和档案记录等制度。全面落实好生命教育开学第一课,常态化推进1对1精准帮扶。
10.坚持“劳心”与“劳力”相融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精神,补齐劳动教育课程短板,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课时占比不少于二分之一,保证中小学每周1小时劳动时间。创新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建立劳动教育支持系统,依托区域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1.坚持“学科”与“素养”相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着力完善“课堂教学育人、校本活动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形成以一门学科为主轴、其它学科相互联接的“跨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学科育人的多维边界。要坚持以“情境”“主题”“项目”“任务”“问题”为核心,组织学习,着力破除学科壁垒,用综合地带和具体问题,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常态化落实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加大整本书共读和全学科阶梯阅读推进力度,丰富推荐书目,建立健全教师读书会、班级读书会、亲子读书会等读书组织,为建设“书香X”贡献更多“领读者力量”。
三、突出优美纯粹导向,打造名师荟萃的人才高地
12.向师德要高度。坚定不移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推进每年9月份的师德建设月及开学第一周的师德主题教育周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师德“三十讲”系列微课,扩大师德宣誓公开面,继续做好百名美丽教师、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推介展示活动,集中选树一批师德典型、表彰一批先进楷模。抓好《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贯彻落实,从严执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度,加快建立师德档案制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规定,加大对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变相体罚等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建立问责制度。
13.向名师要效益。实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彩虹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教师全职业生命周期成长体系,开展X杯“技能大比武、课堂大练兵、风采大展示”系列活动。进一步优化名师工作室管理机制和考核细则,重组名师导师团,不断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孵化功能。健全优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师研修中心(区级名师工作室)—集团学科工作室—校教研组三级教科研体系。实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完善校长后备人才选拔制度,开展校长俱乐部、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活动,加大城乡校长交流制度力度,选拔一批集团总校中层以上骨干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
14.向结构要质量。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着力化解师资供需矛盾。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实施“1+N”组团交流精准帮扶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缺员学校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积极推进校长、教师集团内定期轮岗机制,继续实施“X助教计划”。创新教职工编制管理方式,建立编制“周转池”。完善师德为先、注重能绩、多元评价和向一线教师、乡村教师倾斜的教师评价机制。综合用好“东X”“乡村定向师范生”等政策,通过进校招聘、一事一议等办法,选拔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序列。
四、坚持以学以生为本,打造多元协同的生态高地
15.打造“学习中心”课程形态。把以学习为中心作为统整学校课程设计各要素、课程开发全过程的价值引领,并以“学习”视角观察学校课程理念的价值走向、主体参与、环境改造、目标设计、内容开发、实施改进以及评估革新。各校要建构好学校课程图谱,开设课程超市,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统整在核心素养之下,建立课程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形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坚持以选课走班为基本模式,按年级、分层次进阶式设置,形成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课程阶梯。积极探索课程资源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化路径,每年重点培育打造1-2个“学习中心”区级样板,完善“学习中心”和省级课程基地面向全区中小学开放、交流、共享机制。突出“学的导向”,深化学校场所场景文化建设,改变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影视中心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方式。
16.塑造“学为中心”课堂样态。优化课堂教学各要素和流程,注重教学定位的精准与厚度,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倾听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协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迁移应用的能力。积极构建以“情境导学、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以练促学、多元评学”为要素的具有X特色的“学程导航·六学课堂”新样态。开展“百位名师大放样、千名骨干大引领、万名教师大展示”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区级“课堂革命现场推进会”。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信息技术元素融入“导—学—教—练—思”课堂教学诸环节。坚持“课题+课堂+课程”三课融合的X范式,促进教科研进课堂的方式转型。
17.营造“学生中心”家校生态。积极发挥关工委、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协同育人功能,全力办好新父母学校。继续实施家庭教育促进工程,注重健康精神需求的培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主张。尝试开展特殊需求家庭“家教指导”入户陪伴项目。加强作业管理,科学统筹安排学生家庭作业,坚决遏制“家长作业”和家长辅导作业负担过重的倾向。做细做实中小学幼儿园课后延时服务,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各类兴趣小组和音体美劳等活动,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健全家委会、家长评议等制度,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厘清合力育人目标,促进家校沟通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快配套落实《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的各项制度,充分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家校沟通载体建设,颁布《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明确功能定位和网络纪律,促使回归“沟通”本意。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现代教育的治理高地
18.加强学校内部治理。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全面推进师生民主参与的制度建设。健全学校内控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风险点排查,聚焦财务管理、工程建设、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编制出台“规范性操作手册”。严守安全底线,健全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按照《关于加强X市中小学幼儿园智慧安防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三防”建设力度。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能力培训。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学校聚集性活动管理、精准掌握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和假期活动轨迹,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主动防范其他传染病叠加风险。
19.增强教育督导功能。巩固和发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资深老校长、老教师”资源优势,分类细化、全员纳入,建强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坚持以目标达成为导向,结合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高质量发展考核、教育现代化监测等重点工作,加大督政力度。突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专项对标督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动教育督导重心从“督政、督学、监测”向“督查、督改、督办”延展,形成“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启动新一轮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确保十四五期间对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全覆盖。加强督导结果运用,推动督导长出“牙齿”。
20.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把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推进现代化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坚持尊重差异、注重特色、推动创新的评价导向,强化学校自身的纵向提升,兼顾校际横向比较,重点突出办学特色化、品质提升度、未来发展性三个方面,实施“不比基础比进步,换只眼睛看发展”的评价策略。学校要建立健全自我评价评估制度,组建校级评价改革团队,精准找到相关影响因素与差距,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评价改革的重点在学生,要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强调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落实和发展“学业水平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建立健全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成长轨迹和发展状况。
六、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打造创新融合的品牌高地
21.打造党的领导坚强阵地。继续实施教体系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校长教师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健全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局机关干部、校长书记进课堂上讲台讲思政活动,举办中小学思政教育现场会,集中力量开展思政“金课”和思政“金牌”教师锻造活动,探索单列思政学科教师职评序列,设置思政单列课题,拓宽思政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认定范畴。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形势研判,强化舆论引导,强化应急处置,强化问责追责,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22.塑造党建文化特色品牌。继续实施学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程,健全党员冬训、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机制,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落实。实施局机关党员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到党建薄弱学校挂职第一书记制度,做好机关党建品牌凝练和老干部支部“六好一提升”创建工作,启动“一校一品”学校党建品牌建设,着重打造一批学校党史文化长廊。实施“党建百年行动·红色百分工程”,出台教体系统红色党建百分考核指标体系,大张旗鼓开展百名模范党员评比、百场书记专题党课、百个品牌巡回展示等活动。继续用好“学习强国”阵地,大抓学习、大抓展示,不断扩大学校党的建设辐射面和影响力。
23.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生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坚持把机关作风作为“窗口”来抓,严格执行《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在各类检查督查、报表填写上,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统整的坚决统整。大兴调研之风,坚持在调研中增强精准服务的本领、提升精准服务的品质。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力度,督促5所高中学校做好巡察整改工作,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持续巩固“清正教风”。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坚持实干、实绩导向,用准用实“三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