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从目前的人才工作状况看,应着力在提升*人才生态环境上下功夫。
一、我市人才生态环境存在的短板
对照建设一流人才队伍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市在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产业聚才“磁场”效应不强。当前我市石化、电子、生命健康产业的集群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生命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聚才“磁场”效应还未体现。大部分产业园区发展粗放,很多产业园区仍停留在1.0或2.0版本,难以留住产业工人,更别说留住人才。缺乏配套“2+1”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大学,目前*仅有一所本科院校,并且专业设置与我市产业契合度不高。
(二)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政府主导的人才评价体系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评价标准上,更多习惯以学历、职称、头衔鉴别人才,难以评估人才对社会、企业的实际贡献。我市人才资源服务力量很薄弱,缺乏有影响力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人才猎头等,大部分人才资源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业务停留在劳务派遣等低端水平。
(三)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创新载体较为缺乏,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仅10家,规模不大,分布不均,技术输出和辐射带动力有限;博士后工作站仅11家,在站科研博士仅14人;孵化器在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在珠三角均仅排第7。科研创新氛围不浓,各类交流合作平台较为缺乏,很多企业只将制造基地放在我市,真正的“核心大脑”“研发中心”则放在深圳、东莞、广州等城市。一些企业反映,我市缺乏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人才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教育一直是人才反映最强烈、诟病最多的“槽点”,特别是人才集聚的产业园区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偏少,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安居同样面临“量和质”问题,现有人才安居房数量少,分布不广,大部分由公租房改建而成,条件简单,配套缺乏,只能给人才提供一个“窝”而不是一个“家”。医疗资源特别是高端医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市民和人才需求。此外,还存在人才服务不够便利、人才工作力量不强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弥补上述不足,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好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以全方位的人才生态环境凝聚人才、留住人才,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聚焦产业需求,打造集聚人才“强磁场”。
一是加强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聚焦“2+1”产业需求,分类调研、科学制定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增强我市引才工作的针对性。可参照苏州和福建宁德做法,每年认定5G、AI、计算机软件、液晶面板、新能源、石化、医药等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给予一定薪酬补贴。借鉴杭州等地经验,对企业急需紧缺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补贴,助力企业引进基础性人才。加大组团招聘力度,通过政府“背书”、“靶向”对接,提高企业招才的精准性和成功率。鼓励企业柔性引才,对到我市开展短期项目攻关、协同研发等工作的高端人才,给予一定经费补贴。
二是搭建产业人才培育平台。打造“产业人才池”,建议引进高等院校,类似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在我市创办分校或研究生院;走出去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办专业班,源源不断培养和储备我市产业所亟需的人才;依托龙头企业培育人才,如以TCL带动超高清视频领域应用开发,以德赛、华阳带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应用开发,以“华为+九联”带动鸿蒙生态、鲲鹏生态应用开发,形成若干个核心软件生态圈,以软件生态圈来扩大人才圈。建议鼓励建立“企业大学”,推广TCL大学、金百泽“硬见理工学院”模式,以“先建设后奖补”的方式,为我市人才提供便利的“充电桩”,提升人才总体水平和行业水平。建议加强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培训,采用“政府+行业”的模式,分行业、分类别,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操性的职称评审培训,提高职称评审通过率,让企业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三是打造“人才友好型园区”。聚力打造“3+7”千亿级工业园区,完善园区周边的学校、医院、交通、商业街、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产业园吸引人才的能力,推进我市产业园逐步迈向“科产城人”高度融合的4.0版本。借鉴新加坡裕廊集团打造优质产业园的做法,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产业园更新升级,该机构可不负责招商引资,只负责对园区内部环境(道路、绿化、小公园、书吧、健身室等)进行微改造,让产业园区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形成“人才友好型园区”。探索发展“飞地园区”,参考深汕合作区模式,在我市较不发达的324国道以北地区建设“飞地园区”,完善GDP核算、税收分成等制度,以“飞地园区”促进人才均衡发展。
四是建立“一县(区)一产业联盟”。我市各县(区)的发展各有特色、产业各有侧重,建议由政府牵头,围绕当地重点产业搭建产业联盟。比如,博罗“大健康产业联盟”、大亚湾“石化新材料产业联盟”、仲恺“电子信息产业联盟”等。利用产业联盟的内生力量和辐射力量,既服务县(区),又辐射全市,实现服务、信息、人才、资源“四个共享”,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孵化链、资金链“四链融合”。
(二)用活“市场之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发挥企业引才育才主体地位。建议出台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引才育才的若干政策措施,突出以实际贡献论英雄,建立市场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一事一议”引进高端人才。参考惠东县引进心脑血管医生的做法,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灵活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特别补贴、一次性奖励等薪酬分配制度,或给予个税补贴优惠政策。
二是构建市场化人才评价模式。根据企业产值、纳税贡献、引才聚才成效等方面,挑选一批优质企业,试点开展企业自评优秀人才工作。给予年纳税额排名前100的企业一定的人才自主举荐权,被举荐的人才可列入“高层次人才池”,享受高层次人才享有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建立“赛场选马”机制,对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团队,给予一定配套支持。探索成立*高端领军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会提名人选可直接认定为高端领军人才。
三是培育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议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广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谋划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人力资源公司、“人力资源服务诚信示范机构”入驻。鼓励企业通过猎头引才,对企业支付的中介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鼓励人才中介组织、用人单位等举荐和引进人才,每成功引进1名高层次人才,给予举荐者、引进单位一定奖励。建议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搭建*市人力资源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通企业、社保、个人信息数据链条,解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
(三)点燃科研“引擎”,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这个激励可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进行,精神激励层面,建议倾斜关爱科技人才,将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的人才自动纳入市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物质激励层面,目前北京市有一做法,科技人才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可以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建议我市借鉴这一做法,激励人才迸发科研创新的热情。
二是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建议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如金百泽于2015年成立的DYWWorks云创工场,生命力很强,目前已有77个团队入驻,省委组织部人才一处领导去现场调研时,也对民营众创空间的活力表示认可。围绕“2+1”产业体系设立专业孵化链条建设科技专项,兑现奖补政策,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孵化器的积极性。培育专业高效的孵化器运营机构,提供专业技术、融资、市场营销、创业辅导等增值服务,提升孵化器运营质量。
三是加大科研载体建设力度。建议借助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平台,引进一批高技术企业和高端科研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建议支持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更多企业,谋划建设中科院过程所大亚湾研究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多能互补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最大限度用好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政策辐射,让更多创新资源在*聚起来活起来;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在国外建设分支机构,就地吸引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建议抓好公共检测机构建设,如广东省*市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拥有全国最强的石油检验技术,要用好这类公共检测平台,擦亮“*名片”。
(四)提升爱才“温度”,完善服务链条。
一是创新方式保障人才安居。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中,*的“安居性价比”是我们吸引人才的一个优势。我们应当放大这一优势,建议严控房价,防止城市房价过高导致对人才吸引力的减弱。可参照深圳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产权型优惠的人才安居住房。也可推广惠阳区“配建”模式、大亚湾区“与国有企业合作筹集人才周转房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筹自建人才房”模式,做大人才安居房总量。此外,应大力提升现有人才住房品质,优化现有存量资源,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在每个人才房小区配套“一个会客厅、一个健身房、一个休闲区”,满足人才居住、社交、文化所需,让人才房真正配得上人才。
二是做大做优教育资源。首先要做大公办教育的盘子。大力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的发展。鼓励*学院建立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初中教育较为薄弱且人才集中的地区,如金山新城、江北、仲恺高新区建设一中初中分校等。尽快推出《*市住宅项目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要求开发商全面严格执行3000户以上新建小区配建学校的规定,满足社会所需。其次,在城区中心区建设中外(港澳)合作办学学校。大兴社会办学力量,引进优质外国教育资源,实行双学籍、双学历管理,既可在国内报考大学,同时也可升读国境外大学。第三,为高端人才子女教育提供政策倾斜。可以按照企业对我市财政税收的贡献度,对纳税前100名企业每家给予一定数量的公办学位名额,或支持人才子女不参加摇号直接入读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我市优质普通高中学校设定“部分招生指标数”定向向我市高端人才子女招录。
三是提升医疗惠民惠才水平。建议引进社会资本,通过全新股权结构和管理架构,创建高水平的心血管病医院和肿瘤医院等民营医院。建议打造*公立医院优势临床学科,根据我市三甲医院实际,按照差异化发展思维,发展各自优势学科,实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各有侧重、互有补充的医疗体系。建议做大医疗公共服务资源的盘子,采取“柔性合作”“组团共建”的形式,引入省内外高端医疗资源与我市公立医院合作,提升我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参考日本经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避免大病小病一窝蜂涌向大医院,避免挤兑高端医疗资源。
四是建立人才政务服务网上超市。加快整合*政务服务一张网,建立高层次人才政务服务网上超市,诸如子女入学、社保医保、人才公寓等人才服务事项均可在网上超市快速办理,24小时不打烊,让人才真正实现“零跑腿”。建立人才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为分类精准开展人才服务创造条件,为全市招才引智、人才评价、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政策效果评估等提供数据支持。
五是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才工作力量。人才工作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机制等层面进行设计规划,建议参照东莞做法,成立“人才发展研究院”,借助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机构力量开展研究,推动从“提供服务”到“提供专业化服务”转变,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努力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