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贴心人”。如何做到与群众“心贴心”,首要前提是准确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利益诉求,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其“共情”,进而产生“共鸣”,如此才能更好融入群众,开展好群众工作。
共情共鸣须调研先行。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一重要论断经过实践的反复印证,已经成为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的思想指南和行动遵循。调查研究既是基本功,也是大学问。一些党员干部不重视调研,也不善于调研,工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融不进基层、贴不进群众,以为通过各类统计报表就能对基层情况了然于胸,就是掌握了民情,殊不知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党员干部自己心里要有本“民情账”,经常到群众家里坐一坐,要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了解群众最客观、最真实的生活情况。群众家的门槛踏得多了,与群众的心就靠得近了。只有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沟通交流,唠起家常嗑,群众才能给你掏心窝,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共情共鸣须厚植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心中没有群众,就会对群众漠不关心;发自内心关心群众,对群众的感情就会与日俱增。现在,有的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不问民生;有的纸上谈兵,不熟民情。归根结底是与群众感情淡了。为民情怀,不是空言空语,而是要植根于干部的内心,体现于干部的言行,更要与人民相处时用心用情,矢志不渝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以人民为师,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下基层、走村串巷,把工作重心和关注焦点放到田间地头、放到群众的家长里短上来。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带着感情带着热情带着真诚与群众相处,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时刻检视自己,着力使各项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
共情共鸣须笃行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基层一线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为政之功过得失,更是常在百姓的街谈巷议之中。干部要深入一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基层工作中积累能量、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要注意时刻把群众的事情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以“忠诚”为底色,以“民心”为己心,以“实干”为信条,群众的事即使再小,也要满怀热情认真对待、精益求精、俯身躬行、用心落实;即便再难,也要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负重托高标准完成。时刻胸怀“心中为念家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为民情怀,肩负起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相互契合,切实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有成色。
共情共鸣须创新工作方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群众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过去的工作方式或许能解决一时之需,但在新形势下,若一成不变则会陷入被动。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手段拓宽了解民意的渠道。例如,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面对一些长期困扰群众的疑难问题,不能局限于固有思路,要大胆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后推广。
共情共鸣须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为民服务不是一时之功,不是完成几个项目、解决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而要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的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民意收集、处理和反馈的长效流程,确保群众的声音能及时被听到、问题能得到妥善处理,处理结果能有效反馈。另一方面,对于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如教育、医疗、就业等,要形成常态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优化,让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都能在稳定、科学的机制下持续推进,保障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不断巩固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共情共鸣须强化协同合作。很多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往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党员干部要树立全局意识和协同思维,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在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民生问题时,各相关方要打破壁垒,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比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涉及城乡规划、交通、产业发展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还要与周边地区在资源互补、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更高效地解决群众面临的复杂问题,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目标。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