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对省、对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在推动中心工作、落实重大任务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打法,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支持赋能中心以“义诊”模式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探索形成“小切口、大视角、全领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市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为4500余家本地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落地数字化改造项目超1000个,相关工作获《光明日报》头版报道。
一、坚持铸魂领航,明确产业数字化转型“坐标系”
树牢政治机关意识,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明确赋能中心培育重点,确保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与国家部署要求同向同频。
(一)强化政治统领,找准转型“风向标”。发挥好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推动产业数字化的部署要求,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结合我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十五五”期间市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方向研究,初步聚焦20余个细分领域梳理了数字化转型方向和路径,为赋能中心培育提供支撑,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强化思想引领,厘清转型“发力点”。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干部讲堂等平台,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明晰我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思路,引导赋能中心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堵点,开发“小快轻准”转型产品,打造差异化转型方案,促进更多中小企业“卡位转型”、提质发展,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强化组织带领,拓展转型“新思路”。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链上党建”和“靓党徽”行动,打破处室职能限制,组织30余名“青年突击队”干部赴檬豆网络科技、易链供应链等市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实训学习,实地了解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方法、困难问题和发力方向,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拓宽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眼界,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
二、坚持实干担当,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集团军”
按照市委部署要求,聚焦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培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树牢“大党建”思维,在转型“新赛道”真抓实干、担当作为,自觉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融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局。
(一)牢记民之所需,按下转型“启动键”。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实地走访一线企业,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在攻坚克难中淬火实干本领、涵养为民情怀。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和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管理办法,分行业培育赋能中心,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转型生态产品设计、创新创业支持在内的综合服务。截至目前,已分三批次认定赋能中心29家,涉及高端装备、新型消费、农业、外贸等近40个细分行业。
(二)聚焦服务大局,探索转型“新路径”。围绕产业研究、项目投资、政策规划等方面,开展青年交流汇、青年突击队圆桌会、业务标兵分享会等帮带实践活动,交流业务、碰撞思想、谋划工作。创新出台赋能中心财政政策,以“政府补一点、赋能中心让一点”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转型咨询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赋能中心补助资金807.5万元,用财政资金的“小成本”开拓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局面”。
(三)塑强机关品牌,组建转型“人才库”。弘扬“激情、创新、担当”“会干、能干、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打造“谋远健行”机关品牌,指导赋能中心建设。针对赋能中心建设中的人才短缺问题,积极谋划,坚持以“智库+场景”双向发力集聚数字人才。邀请数字经济领域“一线专家”组建市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深度参与赋能中心政策制定、评估评价、宣传推介等工作。依托青软创新科技公司组建市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场景应用实验室,已累计为本地企业提供数字领域专业人才800余人。
三、坚持融合创新,激活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源”
深刻把握机关党建的特点规律,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主战场和助企服务第一线,加快思路创新,争当勇挑重担“排头兵”。
(一)构建龙头带动模式,打造转型“新样板”。发挥好行业龙头企业党建引领作用和产业主导优势,支持已进行数字化改造并形成行业转型模式的龙头企业创建赋能中心,推动链群企业间产销衔接、共享发展。如,支持酷特智能、青建集团分别牵头组建纺织服装与家具家居、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以企业自身成功案例在行业内率先示范,引导中小企业“按图索骥”、复制经验。截至目前,两家赋能中心已累计为115家本地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落地数字化改造项目近40个。
(二)构建专业引领模式,开出转型“新药方”。坚守为民情怀,经常性听取服务对象合理化建议,切实做到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积极吸纳龙头企业意见建议,支持具备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的专业机构创建赋能中心,推广转型理念,打造成功案例。如,支持檬豆网络科技、易链供应链分别组建通用设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鼓励其各自依托多年的行业经验,为企业快速找到“发展病根”,开出“转型药方”,实现“药到病除”。截至目前,两家赋能中心累计诊断服务本地企业2600余家,落地数字化改造项目超570个。
(三)构建行业服务模式,打造转型“新名片”。积极弘扬“雷厉风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探索实践“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从企业视角出发推动工作落地。支持赋能中心聚焦中小企业转型需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转型标准产品,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如,引导奥利普奇智承建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机器视觉、边缘视频等智能平台,对本市农业龙头企业天祥食品进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使企业生产效率、综合办公效率分别提高20%和30%,降低人力成本10%以上。截至目前,29家赋能中心在获评后累计获得授权专利421件,形成行业解决方案172个,制定行业标准(规范)198项,有力支撑我市重点产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