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公文写作的三个门道

admin 2021-08-23 17:52:38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公文写作虽然并不绝然排斥个别文体的弱模式化、甚至无模式的生产和存在,但是公文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模式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方法。模式化有助于公文处理和阅读,更有利于初学者进行公文写作,正所谓,初入公文“门”,还需倚“门”行。

一、寻“门”而入

公文写作入门,是从无到有,从不懂到会的过程。当初学者遇到不清楚格式、不清楚套路、不熟悉业务工作和写作内容、不知道从何下笔等“拦路虎”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在形式规范上着力。每种公文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意见、决定、决议、请示、批复、报告、讲话、汇报、简报、信息等,各有各的格式,各有各的语言要求,写作者要熟悉各文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报告和讲话同为会议所用,但由于讲话者的站位不同,写作要求也大不一样。《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公文写作的基本法规,所有公文写作的规范都依据《条例》而制定。公文写作者要吃透《条例》精神,深层次了解各文种的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熟悉版头、主体、版记等各种要素,掌握各文种的体式规范和要求,以便写作时能够“量体裁衣”。

(二)在思维逻辑上着力。初学者经常遇到不知如何着手的困局,找不到公文写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种情况往往是思维逻辑上出了新问题。要想破局,还应从基本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入手,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养成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习惯,这对初学者突破写作围城颇为重要而有效。比如,要拟写一份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公文材料,就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机关,什么是学习型机关,如何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等问题。按照这个逻辑思考,题就“破”开了,材料的布局也就基本清楚了,即为什么要抓学习型机关建设(即这项工作面临的问题或上级对该项工作新的要求等),学习型机关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即完成该项工作的措施),等等。材料的框架“立”起来了,每部分的具体内容也就大致确定了,一篇公文的大致模样也就基本形成了。

(三)在文质合一上着力。一些公文文稿篇幅不短、材料不少,但却工作思路不清、思想观点不明、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文稿缺乏对单位工作全面、真实、深刻的反映,针对性不强,实用价值也不大。要破解这些难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是把一般要求化为政策、规定、指示,内容尽量明确,言词力求精短,传达上级最主要的精神和最想表达的思想,说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其二是把上级精神细化。上级的文件、讲话多着眼全局,注重原则性、规律性,草拟公文时应着眼本单位实际,找出本单位的特殊性,对上级精神作深入解读,使上级普遍性的要求个性化、具体化,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措施。其三是对一些全局性的问题,一时可能拿不出具体的政策办法,但也须提出方向和思路,让贯彻落实有所依据和遵循。

二、倚“门”而歌

公文胜在格局。格局是眼光、胸襟、胆识的综合体现。所谓一览众山小,胸中有千山万壑,只有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若观火,笔下才能气象万千。公文的格局首先表现在公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方面,其次是反映在公文的布局上,最后是表现在公文写作的章法上。虽然已经破“门”,但从“登堂”到“入室”,公文写作者还将要遇到一些“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写作者已经熟悉了基本的写作规律,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功底,但还是会遇到想不透、悟不深等问题。如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大局意识不强,草拟的公文思想站位和境界格局不高,思维不连贯,思路受限制,框架结构陈旧,等等。好的文章不可复制,但好的思路却可供借鉴,可以倚“门”而歌。

(一)仿“师”。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学者要善于模仿“各地同行”和“自己前任”的写作方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知白守黑”,这句话对学习公文写作也同样适用。一篇精品文章,无论是思路、框架、标题,还是切入角度、论述方法、思想观点等方面,都是精准到位的。精品公文处处闪光,可以从中“悟”出写作公文的道理,借鉴文路,效法布局,学习技巧,脱化精华,为我所用,不失为公文“出彩”的一条快速路。仿“师”他人的文章,应着重围绕“写什么,怎么写,好在哪里”等问题进行分析领会。只有真正读懂了他人文章之“好”,才会对自己写作有所帮助。反之,文章再好、读得再多,对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作用也有限。

(二)仿“形”。“像不像,三分样”。学习公文写作,仿“师”优秀公文,如果能够弄清范文的总体布局和每一小段具体结构,特别是能够区分一个文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特点,就离写出“像样”的文稿不远了。在学习借鉴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某些经典的语言和材料进行“移栽”,甚至还可以对整体结构进行“移栽”,做到“形似”,最终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如,借用某些文件、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等相关内容,作为文章结构的主“元件”,打下“墙基”,继而结构成篇。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针对性。

(三)仿“神”。当代书法学者邱振中先生在谈到书法欣赏的经验时曾指出,“通过这种观察,阅读别人的评价,加上自己的感受,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比较,玩味,慢慢地,你就会获得一种欣赏的经验。这是学习、欣赏书法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他谈的对象虽然主要是针对书法学习,但对公文学习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公文模仿写作,也需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模仿分为借用和仿拟两个层次。借用不能只是照搬他人作品的语言形式,而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赋以新意;仿拟尤其要注意创新,要把他人的作品的“神”融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例如:上级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往往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主要目标任务,为本单位工作明确了方向。在撰写本部门的贯彻落实会议材料时,就应摘取上级会议的主要精神,将本部门工作与上级指示要求有机结合,这样既提升了文章的高度,又突出了贯彻落实的针对性。

三、破“门”而出

公文写作有定式而无定法。“仿”是熟悉基本技巧,解决“不会写”的问题,而要“写得好”,还需“创新”,敏于从“千篇一律”中捕捉“千变万化”,破“门”而出。

(一)理念上求新。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这就是“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理念更新必须与时俱进。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反映到各地工作上,就是鼓励和促进社会参与,扎实推进多元协同共治,全面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体现到具体公务活动中,就是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蕴含了治国理念的重大演进和调整。理念上求新首先体现在立意上。文稿立意是全文之魂、通篇之纲,立意的好坏直接决定一篇文章价值的高下。有人曾说,公文文稿不是写出来的,更多的是想出来的,因为只有想得到才能写得出,想得对才能写得准。公文立意新,要做到“三个切合”,即切合时代大主题,切合全党工作大主题,切合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大主题。同时,要从实处着力,从小处开口,从新处落笔,往深处开掘。

(二)题材上求新。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面对信息海洋,要善于概括和提炼,精准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同时,要注重创新不拘定势,对一些反映大事要事的公文,不能只是简单“Ctrl+C”和“Ctrl+V”,要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料”和最能体现本部门工作特征的“货”,从而写出既有时代高度,又能真正解决本地、本部门问题的有价值的公文。形势在不断发展,现实生活天天都在发生变化。公文写作者要有捕捉问题的敏感意识,善于挖掘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题材;要有捕捉被人忽视忽略的重要事实的发现能力,能够寻找到认识问题的新视角,从而提出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他人的新见解。这样才能在题材的选择上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党委中心,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社会需求。

(三)结构上求新。公文的整体结构需眉目清楚、层次井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在框架结构上,一些重要文体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有了一定之规,但在具体写作中,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突破常规。比如,汇报工作,既可以按通常习惯,先介绍工作开展的经过,再介绍工作的结果(效果);也可以按照反向的思维习惯,先介绍结果(效果)再介绍取得效果的做法。两者比较,后者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更具有吸引力。

(四)表达上求新。磨练文字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公文承担了以文传令、以文载道、以文辅政的重要职能。所以,公文语言运用要准确规范、鲜明深刻、入情入理、浑然天成。讲问题推心置腹,使人心悦诚服;提要求晓畅明了,使人能够由衷接受。眼光聚焦、文字聚力,文内之言文外启迪,力争达到令行禁止或者“药到病除”的效果。同时,要多到群众中去,到实践工作中去,提炼鲜活的语言,创新文字表达。概言之,公文的文字表达既要顺理成章易于“讲”,又要条理分明便于“听”,还要深入浅出便于“看”,开拓创新宜于雅俗共“赏”。

标签:佳作评析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