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难道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吗?”这句话对笔杆子而言,特别是对新入职场的笔杆子而言,尤为重要,告诫我们写材料绝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而一定要有的放矢,根据对象和场合来组织内容和语言。接下来,从什么是有的放矢、为什么要有的放矢、如何有的放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何谓“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这个成语源自宋·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百度汉语对有的放矢这样解释: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说话或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
那么,写材料要有的放矢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理解:有的,就是指一篇材料要有明确的目的、用途;放矢,是指要根据材料的目的、用途,来确定写什么、怎么写。
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写的材料必须要符合使用人的身份,满足受众的需要,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该怎么讲才合适,等等,都要事先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而言,公文用的材料主要用于这么几种场合,针对这么几种对象:向上汇报,平等交流,对下讲话。如果是向上汇报,就要用规范的汇报语言,严肃、严谨、得体;如果是同级座谈交流,就要用平等交流的语言,热情、开放、坦诚;如果是对下讲话,就要用作指导、提要求的语言,既给予肯定、振奋士气,又指出问题、鞭策后进,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强;如果是对专家学者讲,就要尽量用专业性的语言,体现专业水准,不讲外行话;如果对普通大众讲,那就要尽量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平易近人、拉近距离。实际上,我们看党的重大文件,基本上各个层次的人都看得懂,而且都说好,实际上就是兼顾了各个群体、各个层面的需要,这个要求当然就非常非常高了。
二、为何要“有的放矢”
现实当中,有些同志写材料容易“无的放矢”,不知道靶在哪里,不知道靶的大小,不知道靶的远近,接到任务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提笔就开写。明明是对上汇报的,结果内容、语气、用词成了向下提要求了;明明是对下提要求的,结果又写成汇报了;明明是双方平等交流座谈的,结果好像高人一等、颐指气使,写成下命令、提要求了;明明是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车间职工等普通群众讲话,却偏偏讲一些文绉绉的、大家听不懂、不感兴趣的东西。这种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或者挨领导批评,过不了关,或者虽然在一些责任心不强、粗枝大叶的领导那里过了关,但让听众却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甚至闹笑话、让人反感、得罪人。这从反面说明了写材料有的放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的是:从前有位秀才,未考取功名之前,娶了一位不识字的农妇为妻。后来中了状元做了大官,但他依然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有空还教她一些官场礼仪:“比如说,如果我有朋友来访,恰好我又出门了,你就要请客人进来,请他喝茶,再留下他的姓名。如果客人姓Zhang,你就可以问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这样显得有学问。到了吃饭的时间,要留人家吃饭,但你不能问你吃了吗?你得说您用过膳了吗?如果客人还没吃呢,你就说那没用就请在这儿用吧……”
一天,果然有位秀才登门拜访,正好状元不在。状元夫人很热情地把客人让进屋,奉上一杯香茶。问:“先生贵姓?”“我姓Yang。”夫人想:你怎么不姓张呢,这让我怎么往下接啊。但她很聪明,心想世上的羊不就只有两种吗?于是就问“那您是公羊还是母羊?”秀才一听蒙了,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可他是个老实人,转念一想我不是男的嘛,就答“公羊”。到了吃饭的时间,夫人想问客人吃了没有,可是忘了该怎么问,想啊想啊,想了好久,哎呀,终于想起来了,就赶紧问:“您shan(膳)了吗?”秀才又蒙了,心想我又不是太监,就红着脸如实作答:“没!”夫人一听,赶紧下厨房准备,正在杀鸡呢,突然想起来跟客人少说了一句话,就急忙奔回客厅,手里正好掂着菜刀,热情地说“您要是没shan(骟),就请在这儿shan(骟)吧!”客人一听,吓得赶紧逃跑。
这个笑话,表面看是状元夫人文言文没学到位,实际上也与状元有关,明明知道自己的夫人短时间学不会,直接让她说白话就行了,非要让她说文言文,结果半生不熟闹了大笑话。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都要分清对象、分清场合,从而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表达准确、恰如其分。概括来讲:
有的放矢,是确保材料方向不偏的需要。根据特定的用途、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场合去写,材料就有了目标,有了准星,避免脱离靶心、偏离轨道,避免南辕北辙、张冠李戴,避免胡写一气、乱写一通。
有的放矢,是确保材料内容适当的需要。知道材料的用途,对象、场合的特点,才能够明确材料需要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对方关注关心的,哪些是对方不感兴趣的,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从而根据需要去组织素材、分配资源。
有的放矢,是确保材料言语得体的需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知道材料用于什么样的场合,谁来讲、给谁看(听),才能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才合适,好比同样是写发展农村经济的事情,县长来讲不一样,副县长来讲又不一样,向上级领导汇报不一样,对领导干部讲不一样,对普通群众讲又不一样。
有的放矢,是确保材料收到实效的需要。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写到点子上,才能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能针针见血、直指要害,才能让人了解情况,知道想知道的,才能把内心的意图、想法传达给对方,才能让对方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做。
三、如何“有的放矢”
写材料要做到有的放矢,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与讲话人的身份相符。如果是作为领导对下属及员工讲话,那么讲话就要具有号召力、感染力,如:面对困难挑战,我们一定要众志成城、全力以赴,以必胜的信心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如果是向上级汇报,则要表态、表决心,如:在上级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战胜各种困难挑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二要与现场的氛围相符。如果氛围轻松、活泼、热烈,那讲话就可以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热情、激情,如果过于正式反倒不合适;如果氛围很正式,邀请很规范、标准,那材料就应该严肃、庄重,不适合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当然,为了缓和紧张气氛,有时也可适当幽默一下,但总体要规范正式。
三要与实际需要相符。同样是向上级汇报,如果是上级领导第一次听汇报,就要全面地汇报,便于领导有一个整体印象;如果是向对情况比较熟悉的领导汇报,那就挑重点、挑领导关心关注的事情汇报;如果是对级别很高的领导汇报,那就要高度浓缩,站位要高,充分体现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对领导讲话精神、指示批示的贯彻落实。
要做到所写材料能够有的放矢,充分满足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材料起草者在主客观上往往受到很多限制。
首先,由于材料起草者很多时候并没有在领导身边,对情况并不熟悉,在写的时候很难写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同一个情况,领导可能要面对不同对象、在不同场合讲,怎么适应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而避免“炒剩饭”的尴尬,这也是一大考验。再次,领导的角色在不同场合也在进行转换,很可能今天是作为领导对下属讲话、训话,明天就作为下属向上级汇报,后天甚至作为一个普通学员、群众进行发言,过一阵又和外国朋友交流、洽谈。等等,这些变化,都给材料起草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新的考验。
那么,对材料起草者而言,如何才能做到所写的材料能够有的放矢,适应不同的对象,满足不同的场合呢?个人认为要练好“五种功夫”:
一是要练好当行家里手的功夫。要在业务的“专”和“宽”上下功夫,既要当专家,也要当大家,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成为多个行业的专家,从而能够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写出既专业、又有特色的材料来。
二是要练好当“演员”的功夫。要在演好根据所扮演对象的角色上下功夫,能够随着领导在不同场合角色的变化而对材料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化,忘掉自我、身临其境。
三是要练好当“作家”的功夫。要在写作技巧、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具备作家那样的高超的驾驭文字的水平,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语言技巧,增强文采,让文章富于变化、体现艺术之美。
四是要练好当“厨师”的功夫。要在对素材的搭配、使用上下功夫,能够像厨师那样用同样的材质烹调出令顾客满意的不同菜品,善于看客做菜,善于调动味蕾,善于掌握火候,善于雕饰各式造型。
五是要练好当好“学生”的功夫。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积累,不断汲取各种知识、经验、经历、阅历,看到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用什么,为写好材料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