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的文章中这样评论写作:“核心是讲自己的看法、自己异于前人的新意,要发前人未发之覆。”
公文写作如何才能在时间紧、任务急、标准高的前提下,实现创意写作,写出异于前人的文章呢?
01
在观点上求新
观点上求新,就是要在框架设计上求新,也就是在构思与列提纲阶段,追求破题上的创新。
1.从领导讲话中汲取新理念新观点
领导的文件批示、临机讲话、闲言碎语,有时看似非常随意,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往往隐藏着真知灼见,其中蕴含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理念稍纵即逝,我们只有当好“有心人”,才有可能从这些碎片化信息中受到启迪,获得思路。
2.从他人素材观点中获取灵感
需要做好两个方向的对比:
一是纵向对比,就是同历年来同类材料作比较,以前提过的、讲过的,我们就不能再提再写,即便同一项工作,也需要转换视角,做到观点上的独一无二。
二是横向对比,从网络上收集同类材料进行比照,站在他人肩膀上,提炼出新观点新思路。
3.从一线群众中探寻新观点
小D与小H同时接到“关于员工自愿报名参加西部建设情况调研”的材料任务。小D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冥思苦想,最终把原因归纳为“思想觉悟高、宗旨意识强”。
小H没有走小D的路,而是逐科室找人谈心,最终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艰苦边远地区工资高,获得提升机率大;与其被单位强制派遣,不如积极表现......
小H的材料因切入点明显优于小D,最终小H的材料被领导采纳。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最鲜活的思路一定来源于最基层最前沿,一线群众始终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活水源泉。
02
在事例上求新
材料观点虽然新颖,事例却沿用往年“陈货”,这种“新瓶装老酒”的材料不可能蒙混过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事例上求新呢?
1.遵循以往鉴来的原则
事例上求新,就一定要引用别人从未讲过的或很少提及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材料出新出彩。
如何才能确保事例的“新鲜”度呢?多向前人古人借鉴,多向传统文化学习,只要做到学富五车,就能实现厚积薄发。
2.遵循紧贴热点的原则
确保引用事例鲜活有热度,每天读报看新闻是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阅读新闻不能饥不择食,要留意国际国内主流媒体的即时新闻,这些新闻具有唯一性、权威性,能为公文材料带来新鲜感与说服力。
比如,中央刚刚开过的民主生活会,我们将其中最新指导思想最新理念,融入单位民主生活会材料,就能抢占先机注入活力。
3.遵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
就是在材料中优先引用本单位的人物和事例。
通常,材料引用典型均来自于历史或典型,虽然这些事例人人熟知,具有较强信服力,但总给人一种距离感、虚无感。
拉近与读者的内心距离,唯有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找标杆树典型,才能带给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03
在手法上求新
这里的写作手法创新,不单单是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的创新,还包括框架设计、词汇选择、写作文风等内容的创新。
1.转变平铺直述传统写法
写作手法创新,就是要引入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写作方法,比喻、排比、列锦、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丰富公文写作形式,增强吸引力与新鲜感。
2.转变传统框架结构设计
公文写作常用套路始终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原则,这种逻辑思维可谓根深蒂固。
改变框架设计,就是要打破这种套路,向网络热文学习,积极适应“快餐式”阅读习惯,从结论式、答案式、方法论等结构上改革,设计符合受众需求的材料骨架。
3.转变庄重肃穆政治文风
网文之所以容易成就10万+爆文,根本原因在于网言网语文风清新、接地气,习惯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码字,真正走进读者内心,引起读者共鸣,这恰恰是公文最显著的短板。
公文要追求创新,首要就是在观念创新,就是要习惯用通俗易懂的俗话、充满乡土气息的土话来撰写材料,这样的公文也许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