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两办工作了7年,讲话稿写得最多,公文少一些。
最近一年,在省级机关办公室,主要负责公文方面,对公文的感受又更深一些了。
今天我们就聊聊材料的语言。
01
公文语言偏书面•讲话语言偏口语
我们接到的材料任务,往往是抽象的,是不具体的。
这个特点差异主要是由各自的使用场景决定的。
公文,是给人看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语言风格必须书面化。
讲话,是给人听的,是通过讲述者的声音传达给受众的,语言风格自然更偏口语一些。
写公文时候,我们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或文雅、或冷门、或高级的词语,只要端庄、严肃就行。一般来说,只要读者认识字,就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写讲话时候,我们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俗语、俚语、谚语,甚至方言词汇,只要恰当,都没问题,但是必须考虑讲的人表达方不方便(比如断句是否容易、是否会读错),考虑听的人会不会听错、能不能正确理解。
02
公文语言重在规范•讲话语言更显灵活
写公文,要严格遵循国家条例、文种体例、行文惯例等基本规则,骨骼筋脉、四梁八柱要清晰分明,板块结构基本匀称,字词句段一板一眼。通知就要有通知的样子,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议程、要求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函就要有函的态度,语言恭敬、客气,不卑不亢。意见就要有意见的骨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核心条款、保障措施要条理分明。
写讲话,更多的是考虑领导的风格,语言上也就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同样一件事,可以讲三点,也可以讲五点,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隆重铺排,可以拟人排比、四六整齐,也可以全篇大白话,主要是看领导的习惯与风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讲话要求执笔人不仅要熟悉事情,更要熟悉人,摸清风格,否则稿子就有被“枪毙”的风险;写公文这方面的顾虑就少一些。
03
公文语言贵在“简”•讲话语言贵在“新”
写公文的第一原则是:确有必要。同样的事情,如果之前已经发过文了,没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发文就没有必要了;同样的事情,能一句话说清楚的绝对不用两句。否则,无病呻吟,写的人难受,看的人厌恶,还浪费纸张。
领导讲话则不同,同样的事情,反复强调更显重视,只要能讲出变化、讲出新意,怎么讲都不为过。况且,在基层,有些会明知无用还得开,有些话明知无用也得讲。有时候,为了便于听众理解,为了调解会场气氛,还得用点儿比喻、加点故事、插点儿题外话。
写公文,一定要真有事、真有料,这就要求执笔人反复研究事情,删繁就简,写出思想,写出干货。每一条看似无比简洁的话,都是反复研究论证、不断修改打磨的结果。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出台了一个《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就是这方面的范例,感兴趣可以找来读读。
写讲话,一定要有变化、有新意,这就要求执笔人有更多的文字积累、更深的文字功底,所谓“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文不同”就是这个道理。这方面,最容易着力的地方就是标题,执笔人得不断变着花样的“拽词”。
公文和讲话的语言风格差异很大,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但又不是完全相反,需要写材料的人在写的过程中反复体味、灵活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