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专题党课: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admin 2024-07-30 19:02:14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我国促进中部六省共同崛起的一项政策,在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明确提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本文通过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来取得的成就,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未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中部地区崛起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中部地区繁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2019年间增加了近75%;从经济增速来看,2017—2019年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其他三大区域。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先进制造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持续转移,推动了中部地区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科技创新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2—2019年中部地区专利授权数提升超180%,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从1150亿元增至2823亿元,增速明显。武汉光谷、合肥创新中心、郑洛新自创区、长株潭自创区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近年来,作为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等中部城市群都市圈都有长足的进步,城镇化率达到65%,与全国平均数大体持平。第五,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由于中部六省资源型城市占六省总城市数量的比例接近1/2,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难点。近年来,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河南、山西两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成就显著。

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新定位与新挑战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有了新的定位,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发展向质量优先型转变。中部崛起的区域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促使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近27万亿元,占全国GDP超过21%。其中河南省达到5.91万亿元,湖北省5.58万亿元,湖南省5.00万亿元,安徽省4.71万亿元,江西省3.22万亿元,山西省2.57万亿元。从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的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各省的科技研发强度来看,湖北省为2.33,湖南省为2.41,安徽省为2.56,河南省为1.86,江西省为1.74,山西省为1.07。全国平均是2.54,中部的几个经济大省已经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条件。

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地区经济向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产业结构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级化转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转变。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安徽省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项目、湖北省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建设项目,都是基于创新驱动战略下的重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项目。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高级化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繁荣和缩小区域差距,作出了更大贡献。

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近年来,中部地区创新要素由分散向集聚转变,提升了中部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合肥、武汉、长沙和郑州等中心城市都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崛起的条件。由于中部地区原有的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动力持续式微,急需新的动能来接续区域经济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来驱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从空间上看,当前的创新集聚中心仍然略少,要规划更多的城市进入创新中心的行列。

新型城镇化向城乡融合发展演化。中部地区人口总量较大,农业人口较多,实现城市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前的情况是,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城市当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分工日渐明确,城市消费市场扩大。同时,借助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岗位有一定增加,中部地区劳动力出现回流态势,引领城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趋势明显。近年来,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中部地区生态修复与改善的效果明显。黄河中游郑洛汴黄河沿岸生态廊道的完工,标志着黄河流域在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由相对失衡逐渐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改善。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下一步需要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因此,中部地区应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注重绿色发展,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通过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心工作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加快推进,形成新的产业体系。面向未来,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大蓝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抬升。

一是科技创新聚集区。目前,中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达到49个,占全国总数的28%。中部地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27.3%和17.8%。高科技平台快速增加促进了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二是现代制造业重点基地。高新技术制造业稳定发展,2023年中部各省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12%~15%之间,接近全国15.7%的水平。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8.25万家,占全国总数的21%。因此,“十五五”期间,中部地区应当接过东部沿海制造业发展的重任,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数字经济发展基地。近年来,中部六省数字经济均有快速发展,其中2022年湖北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到44.7%,超过了全国平均41.5%的水平,湖南、安徽、河南三省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口众多,数据资源相当丰富,为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基地准备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四是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中部省份是国家重要粮仓,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9.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河南省、安徽省的小麦生产,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水稻生产,山西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五是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新时期仍然承担繁重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任务。作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的定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重视原材料科学利用和价值提升,推动基础材料产业换新,提高特色材料市场竞争力。

(三)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度推进绿色发展的挑战。中部地区人口多,生态环境复杂,同时担负国家粮食和能源原材料供应的重任,实现绿色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粮食生产的产业优势,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建可行的路径,是关键的难题;其次,作为能源的主要产地,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但煤炭产业转型仍然任重道远;再次,作为我国主要的原材料基地之一,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需要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二是区域协同发展带来的挑战。中部地区面临区域的差异定位和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均不明确的问题。由于中部各省大多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难度比较大。同时,由于中部地区南北跨长江、黄河等不同的经济地带,各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湖南省和江西省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安徽省已经成为长三角的一员,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和湖北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合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山西省更多是受到京津冀城市群的吸引。所以,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新格局还需要精心谋划。

三是培育世界级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挑战。中部地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首先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与国际上的日本“三湾一海”城市群、美国北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相比,中部地区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还很大。与国内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与这些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城市群当中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明显要低一个层次,这是一个大问题。比如中部地区GDP最高的城市武汉市,其经济规模相当于上海市的40%、深圳市的56%。因此,未来如何培育世界级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也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加快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把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形成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通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太原都市圈之间的区域经济联系,打破行政区域的制约,促进资源要素在跨行政区范围内配置和流动。首先是要重新审视中部地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形成一个以郑州和武汉为中心的、一体化的中部综合交通网络。其次是统筹产业布局。把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考虑产业的配置,各地区的产业选择既要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又要契合各地实际情况,以达到增强竞争优势的目标。对于跨省区的重大项目,应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各省之力共同建设。再次是协调产业政策。在中部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格局,要求各地产业政策必须能够互相协调,在招商引资、产业培育、要素吸引等领域能够实现有效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二)重视跨省份的区域合作。经过20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对中部地区新的战略部署的实施,中部地区区域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促进了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与协同,完善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中部地区各省份的高质量发展进入一个快车道。重视跨省份的区域合作,加强紧邻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是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例如长株潭一体化、黄河金三角经济区等区域合作组织的推进等,都是成功的案例。下一步,中部六省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思路,寻求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从中部六省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出发,在中部地区各省之间、与其他大区的相邻各省的紧临区域,构架跨区域合作组织,不失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捷径。例如,“武汉—长沙—南昌”构成的“长江中游三角地区”“郑洛西沿黄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区”等,都是促进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

(三)主动融入国内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是我国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的空间新格局建设的核心地区。这里有国内东西南北贯通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有3.64亿人口和27万亿GDP的内需市场。在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中部地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打通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将成为国家在新时代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局势的重要压舱石。同时,中部地区应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加大加深开放力度,以开放促经济发展,提升在国家外贸经济规模中的比重。协同推进中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中部地区主动融入国内新发展格局的制度保障。

(四)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的武汉市和郑州市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沙、合肥、南昌、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已经形成了省域的经济发展中心;洛阳、南阳、襄阳、衡阳、芜湖、赣州、大同等城市,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的中心性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开始显现。围绕这三级城市,结合广布的县级城市、中心镇和建制镇,构筑起一个完善的中部地区的城镇体系,优化中部地区国土空间格局。同时,培育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优化中部地区国土空间格局的另一个举措。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两个重点规划的城市群,从建设“一小时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出发,下一步规划建设都市圈是当务之急。包括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郑汴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昌—九江”都市圈和皖江(“芜湖—安庆”)都市圈等。

(五)持续巩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经过“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中部地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初步形成。10年来,中部地区为促进制造业规模提升和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特别是近年来,中部地区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现代制造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与数字技术相衔接,提升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十五五”时期要巩固中部地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继续加深数字化的程度,并与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推动现代制造业跃上新的高技术台阶。二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地缘、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上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依托“一小时”都市圈,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引擎,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争取在新一轮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打造出多个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在原有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础上,扩大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区的范围和数量。六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中部地区纵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地区,也是中国环境改善的核心地区。因此,中部地区要在学习其他地区绿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生态要素的产业化、价值化和市场化路径。由于长江和黄河的中游流经中部地区,淮河上游和中游流经中部地区,这些都是大江大河的水资源丰富河段,也是开发利用的黄金河段。从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可行转化路径的目标出发,遵守“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的大原则,形成中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新局面。设计科学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让中部六省中那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土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地区能够得到合理补偿。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