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根据计划安排,今天我们围绕“初心”和大家共同学习,我想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树,刚挖了几下,小和尚的铁镐坏了。“师兄,我去把这铁镐修一下再挖。”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的又慢又不好,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小和尚带着斧头去找铁匠,铁匠苦笑着说“我的木炭刚用完,你看……”小和尚放下斧头,又去山中找烧炭的人,烧炭的说“我已经好多天没有烧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去把木料运到这里来。”小和尚又去找牛车,车把式说:“你看我的牛生病了……”。
几天之后,当僧人们经过四处打听找到小和尚时,他正提着几包草药匆匆从一个集镇向牛车的村子中赶。大家问他买药干什么,他说给牛治病。挖树的事,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经历这样的事情。认认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有人问“你在干什么?”时,却惘然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在兜兜转转中,那个最初的目标早已渐渐模糊而后消失了。
在人生的过程中,那个“最初的目标”便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本。
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三个人,这三个人一生都没有迷失方向,一生都在追寻一个目标、一个初心。
一、“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是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他人生的75年都默默无闻,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因一张照片感动了整个中国。
他就是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原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去年我们新增加的全军挂像英模“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将军。
2012年5月4日,林院士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去世仅有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5月30日,林院士问医院院长:“透析是否会影响我的工作?”
“透析可能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院长回答。
听完后林院士放弃了透析治疗,“我现在啊,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完,手术和透析都影响工作,那就不做了。”无论大家怎么劝说,他都坚持自己的决定。
5月31日,林院士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多次要求工作,护士说等他休息一阵、身体好一点再工作。他说:“我等不了了,(你们)太理论化了。”女儿问他:“爸,肚子难受吗?”他摇头,说:“不,我要工作。”随后反复要求工作,要求直接工作。女儿说:“你要弄什么?我帮你弄。”他说:“不行,我自己来,我要工作。”并询问护士现在几点。看着女儿流泪,他望了一会儿,对她说:“大家要高兴。”他戴着氧气面罩的声音有些闷,但很坚定。
9时40分,他继续说:“我要工作。”女儿说:“好,我把笔记本支上。”他说:“行。”
他要求坐起来,女儿反对他坐起来,但他坚持要坐起来,并大声地说:“可以!”大家跟他商量坐在床上是否可以,他反对,说要下来,坐到工作台上。医生来问他是否要坐起来,他大声回答:“是!”医生建议他不要下床,他坚决要下来在工作台上,说:“效率高!”态度很坚决,大家只好准备让他下床工作。
9时54分,他说:“尽快让我起来工作!”
他说:“不要强迫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干点工作。”
10时30分,在多人劝阻下,他暂时停下了工作,但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不愿上床,说:“坐着休息,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随后他继续工作。
10时54分,他向学生交代电脑中的资料,要求资料从电脑中找,已经按ABC的顺序排好序。
12时30分,他向女儿强调自己工作上的文件夹名及排序,强调顺序规范。
14时09分,林院士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反复念叨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20时15分,心电图成直线,林院士平静地离开了。
我们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忘我无私的崇高风范。现在有的同志,目光短浅,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做什么事都先想能够得到什么。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党和人民的需要才是第一需要,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价值追求。要学习他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要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兼顾。我们有很多同志都成了家,有的还有了孩子,其他人未来也要成家。我们总想工作要干好,家人也想照顾,这是不可能的,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时间有限,精力更有限。林院士直到生命的尽头,才有时间陪陪家人。在林院士昏迷期间,他的老伴握着他的手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年了,你把家当旅馆,一心扑在工作上,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
为什么中国只用了70年就可以发展成现在这样子?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就是林俊德院士用尽一生诠释的马兰精神。
二、“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他说道:
我原来从小的志愿是学医,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好“七七事变”爆发了,为了求得一个能安心读书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不顾交通的困难,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哪知道日本鬼子轰炸更是频繁,每一次警报一响,我和我的同学都得被逃难的人潮携搂着往城外的山洞里面跑。这一天如果是警报不解除,那么这一天就得整整地在山洞里面挨饿一天。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在我的身上燃烧起来,我想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什么道理?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怎么办?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
这就是黄旭华院士的“初心”。这“初心”一坚持就到今天。黄旭华曾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不要家、忘记养育他的父母的不孝儿子”,其实,他只是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着件大事。“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这是刚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给黄旭华提出的要求。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此隐姓埋名三十载未回家。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直至今日,93岁的黄旭华院士,仍旧续写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坚持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他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退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继续工作。”
“有人常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都会坚定地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三、“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3年11月初的一个傍晚。当时天气已转寒,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后勤部驻扎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
“当时这里的老百姓受地主老财的影响,起初对红军有误解,纷纷躲到山里去。”在红军卫生部旧址,徐解秀的大儿子、今年84岁的朱中武说,“当时我家就住在这里,妈妈30多岁,背着刚1岁的我,没有跟大家躲起来,而是大胆留了下来。”
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睡在屋檐下、空地里,在野外架锅煮饭,不仅没有乱动村民的东西,还帮助打扫卫生、挑水。徐解秀与丈夫看在眼里,慢慢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
看到一些红军睡在自家门前,徐解秀就让其中3个女红军跟自己睡在厢房里。当时他家很穷,简陋的床铺、破旧的被子,根本挡不住寒冷。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一起,4人合盖,度过了寒冷的夜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女红军醒来发现,徐解秀的丈夫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红军眼睛湿润了,临走时,决定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但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要,她说:“你们3个人就这么一床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怎能忍心把它收下呢?我在家里,至少还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啊 !”
3个红军姑娘说服不了徐解秀,于是她们不由分说,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追了出去。在村口,她们把被子推过来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
女红军拉着徐解秀的手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半条被子,泪水流了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徐解秀老人的话:“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坚守着一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漫漫长征,也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不管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莫忘初心,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坚持最初的梦想,尽管现实多么讽刺,残酷到令人遥不可及,只要努力过,就不会留下遗憾。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更是要继承这些先辈的光荣传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应当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铭记铮铮誓言,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成长,在成长中绽放,努力用行动践行使命,用实际行动走好属于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