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如何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宣讲稿

admin 2024-09-01 15:43:46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我们知道,一切科学理论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涵。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正是通过其自身所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站稳立场、坚持观点以及运用方法是我们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全面准确了解这一伟大思想的需要,更是以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并推进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新时代的科学认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它在逻辑结构上主要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大内容。所谓世界观,总体而言,是指人们对于周围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本质上是关于上述三个“什么样”、三个“怎样”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根本观点。这些问题呈现着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回答“四个之问”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内涵丰富,包含着诸如时代观、社会主要矛盾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观、新发展理念、现代化观、改革观、安全观、生态观、文明观、全球观、人生观、幸福观等诸多子内容。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密不可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分析,这一思想呈现为知识逻辑和观念逻辑两种形式,表现为科学知识形态和观念意识形态两种形态。换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具有揭示反映世界的功能;还是一种观念形态,具有改造变革世界的功能,包含着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论功能。

一个科学理论的世界观要义,首先在于它要为人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或特定社会的科学认知。换言之,人们能够通过该科学理论所提供的认知“视窗”而对他们所身处的时代或社会有一个相对全面且清晰的认知。通过该理论,人们能够知晓一定时代或社会的“是什么”或“什么样”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就具备这样的功能。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科学诠释了物质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之本质、规律、属性等“是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学习,人们能够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及其历史大势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具有类似的功能。它承担着探求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普遍原理”,为其他意识形式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论断、原理之间合乎逻辑的联系与转化,在思维中完整地再现新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认知”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其达到的新高度,反映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这一思想是建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突出的阐释世界的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就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个明确”突出回答了诸如“是什么”或“什么样”等重大时代问题。可见,透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知识“视窗”,人们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问题有一个基本而全面的把握,知道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格局、发展大势、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实践布局、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由于客观地揭示或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现实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本质与根本大势,因而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具有真理性,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而且这种真理性已经得到了十余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的有力证明和有效检验。倘若从世界观之认识论角度,或者从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性”或解释功能的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完全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因为它是科学知识,是真理长河中一朵耀眼的“浪花”。如同要学习掌握其他的文化知识一样,这一具有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或知识形态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关心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人们都要接触与学习的知识对象。这种学习了解无关乎人的政治角色和地位,而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所应该做的事情。可见,要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认清当今中国和未来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可能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性”决定了任何人——无论是今人还是后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即使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要想认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世界,都应该充分了解掌握这一“科学知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新时代的观念指导

不论何种社会意识形式,都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以客观知识形态而且以思想观念形式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或者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逻辑结构。一方面,它是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属于通过原理、范畴、判断等逻辑形式反映时代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凝结着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的“最高智慧”,是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所达到的最新知识成果。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以及当代人类发展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该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属于新时代上层建筑的主导型部分。同其他意识形态类似,该思想也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主导形态,或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新时代”。通过这一思想,新时代既以知识的形态,还以精神观念或思想信念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展现或呈现方式具有突出的直达实践、变革社会的方法论功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所达到的最高高度;作为一种思想信念,又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某种理想,即力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理想。这一思想不仅是简单地归纳总结新时代已有的知识成果,而总是要超出已有的经验认知,以未来规范和把握现实。正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如此卓越的特质,它才能成为新时代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行动的最高原则和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要发挥改造世界的功能,务必要把握或揭示时代精神。新时代的发展存在包括历史方位、本质规律、矛盾问题、目标任务、发展趋势、原则要求等反映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的观念意识中,就形成了新时代的精神。时代精神体现在具有大众效应的人们的社会心理、思潮和观念意识当中,渗透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时代精神不同,人们对待各种问题的态度和观点、评价各种事物的标准和原则也大相径庭,最后都凝结在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思想理论和思维方法上,从而形成了反映一个时代的本质、规律及绝大多数人主观愿望的主导型的理论学说。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种理论的命运如何,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时代特征、回应时代诉求、揭示时代走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这一光辉的思想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发展进而建设更加和谐美好世界的实践愿望、集体意志、价值原则、实践方法等,都集中在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主导型的“时代精神”特质,又决定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绝非冷冰冰、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教条,它不仅仅能够填补和丰富人们主观世界中“知”的领域,还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即要触及人们精神世界中“情”和“意”的方面。就是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这一思想不仅唯物辩证地反映了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不仅仅具有解答“是什么”或“什么样”等问题的知识性功能,还具有指导我们改造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实践功能、变革功能。反映现实和变革现实,或者叫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切科学理论共有的特性。正是由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指导实践、变革世界、重塑发展,在根本上要关注、关心并要武装作为历史创造者或实践主体的广大人民,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实践必先作用于人,或者说,作用于实践的核心或关键就是要作用于人。只有作用于人,才能完成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推动时代发展的作用,而这一品质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武装人民及由人民检验的四重逻辑维度。来自人民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机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来自人民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来自人民的实践,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而言的,即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人民的实践中生成的。在根本上,实践是人民的实践,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因此,来自人民的逻辑就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自人民的实践,因为以人民为主体的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的,从而呈现出了一定的历史时代性。当人民的愿望和需要以及在这种需要的支配下的实践的目标、方式等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了人民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目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科学理论,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造福人民的价值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从人民的角度看,为了人民的维度所解决的正是人民对理论的需求问题,解决理论对于人民能干什么的问题。理论不是外在的,理论不是强加于人民的,理论是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人民精神世界中的理念部分或内容。人民之所以需要理论,是因为理论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这种基于满足人民需要、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为了人民的维度具体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就技术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全世界被压迫的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提供着行动的指南,使劳动人民的追求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具有了自觉性、科学性、成熟性、主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是从价值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于广大人民具有造福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武装人民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的机制问题,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逻辑,表达的是让广大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让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入行。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及造福人民并未完全解决马克思主义和人民之间的所有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为了人民的功能或造福人民的价值逻辑,尤其是要实现指导人民实践的功能,还有必不可少的环节,即马克思主义要武装人民。如果说,为了人民是解决人民需要理论的问题,武装人民则是解决人民如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理论武装人民是理论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理论和实践发生联系,实际上是和实践的主体——广大人民发生联系,其表现有二:人民需要理论,理论要武装人民。人民需要理论,这是从人民的角度所把握的。人民要使自己有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要使自己的行动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就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所谓理论武装人民,是从理论的角度所把握的。“要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必须使理论武装人民,必须和处于一线的实践主体即广大人民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的实践途径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理论武装人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和新时代我们党的“最高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的问题。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这是新时代我们团结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理论要求,其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阐述他们的哲学理论和政治主张。同样,作为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民群众当作了自己的物质武器,而人民群众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一“精神武器”意味着广大群众要积极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人民检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获得检验的机制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一种从人民及其实践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检验逻辑或验证逻辑。由于社会实践主要是人民的实践,实践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因而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表达的就是以人民来检验真理的方式。

广大人民及其实践具有广泛性和直接现实性,包含着检验和创新理论的客观因素和直接动力。那么,人民是如何检验马克思主义的呢?在根本上,广大人民的实践活动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思主义指导下,如果人民群众的实践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目的,拥有了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样,人民群众会对组织、领导和指导这一实践活动的政党及其理论产生肯定、认可、接受、支持等情感态度,会产生理论上的“共情”性,会自觉地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理论是科学的、可行的、管用的,从而完成了人民检验。反之,如果整个实践或实践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不成功,导致了人民利益的受损,说明理论或理论的某一方面是和实践是脱节的,这就要求改进完善理论、创新发展理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要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情怀、实现人民利益,即要真正葆有人民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观念形态上的本质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作为主导型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智慧的又一显著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明确”的意涵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备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属性及功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念形态中,还包括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某种理想,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思想还体现着应有的“世界情怀”,呈现出“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的品质。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有机统一,或是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的高度统一。当然,这种统一是以两种形态之间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即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蕴含或体现的科学知识性内容和精神观念性内容,它们之间具有明晰的界限。知识形态的内容具有客观真理性和工具性功能,观念形态的内容具有价值定向性和方法论功能——知识形态所蕴含的方法论一般要经过观念形态等中介因素才能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如果知识形态的内容主要回答“是什么”或“什么样”等问题,那么观念形态的内容则主要回答“为了谁”“怎么办”等问题,主要向人们提供进行实践创造的方向和方法,具有定向、定则等作用。价值观念和方法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形态的主要构成内容,价值观念体现为利民性,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呈现出来;方法观念体现为实践性,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一系列原则要求、方式方法,主要通过系统观念等加以体现,表现为统筹兼顾的思维方法和做法。知识性内容和观念性内容作用的对象和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高度统一的逻辑架构下,分别实现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统一。

作为一种真理性知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所要实现的是由物或客体向人的趋近或转化,如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客体的话,那么,知识形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实现客体的主体化,是指客体或时代以知识的形式向主体的渗透、转移,即人们通过学习掌握该思想,知晓当今时代,包括新时代的中国和新时代的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实现了当下具体的社会存在或发展存在以知识的形式向人的主观世界的趋近或转化,展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对时代的认知,对发展规律的掌握与遵循,扫除的是人们对社会、对时代的盲知。换言之,当客体以真理性知识的形式向主体及其主观世界渗透、转移的时候,客体就失去了其对象化的存在,变成了人的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克服了人们关于时代或客体的盲知性,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发展了人们的智慧,并形成了人们关于时代或客体的共识。在客体以真理性知识向主体趋近转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因自身的条件或处境等不同,所形成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存在着差异化甚至对立性的认知,而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形成关于当前这个时代的现实存在的最大共识,这种共识无疑能为全社会的共行、共利、共情的产生或一系列共同体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的形成或巩固,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不仅要实现客体以知识形式向主体的渗透或转移,而且还要实现另一种转移,即要实现主体向客体的趋近,或者说要实现主体的客体化。所谓主体客体化,是指人们在形成关于新时代的知识观念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而将自己的愿望、目的、意志等向客体进行渗透或转移,从而使客体发生人们所期望的积极变化。具体说,主体客体化是指要实现当今社会、国家、世界符合人们意愿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团结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发展等。主体客体化即主体的愿望、目的或本质力量的物化或现实化,是客体所发生的合目的性的变化,是主体对共利的追求及在此基础上共行的形成、共情的发生。

如果说,客体主体化是诉诸人的认识过程的话,那么,主体客体化则是诉诸人的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客体主体化,还是主体客体化,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这“两化”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人民大众的武装。人民群众既是通过掌握这一思想的方式实现了客体主体化,也是通过接受了该思想的武装才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可见,要实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即用这一思想武装广大人民的头脑才是关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之间既具有差异性,还具有统一性。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统一性表现为在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知识是人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生成的基础,而人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并非“天外来客”或“横空出世”,是以对世界、对社会、对时代的客观认知作为前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指引人民的力量,关键在于它是对于时代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大势的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认识。精神观念的力量首先是真理的力量,正由于我们了解了时代的方位、掌握了发展的规律、知晓了历史的大势,我们才培植了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理想信念,可见,我们所生成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是与社会存在的本质、规律相契合的。

另一方面,精神观念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科学知识。主体对世界的掌握是通过“知”“情”“意”来实现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知”的部分,而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则主要诉诸人的主观世界中“情”和“意”的方面。知识只是告诉人们“是什么”,精神观念主要回答人的实践行动之“为什么”“为了谁”“怎么办”等问题。科学知识只有转化为或升华为对人的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方法论指导功能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

综上所述,科学知识主要是从客体角度回答主体“是什么”,是客体向主体的趋近或转移;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则主要是从主体角度回答人们“为什么”“为了谁”以及如何改变客体等问题,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必经环节或桥梁。没有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的“桥梁”中介因素,科学理论或科学思想是无法直接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的。唯物史观这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知识,只有转化为诸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才能真正发挥其观照指导广大人民实践的指导作用。可见,对于一种科学理论来说,只有实现科学知识与精神观念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其武装人民、引领实践、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就具备此种意涵和特质。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本原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时,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事实上,作为知识性和观念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其所具有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于为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所带来的启示。要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需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涵入手。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在坚持人民至上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两种逻辑:一是知识逻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知识维度内,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的规律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无疑具有科学知识的意涵,它使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有了深刻体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事实背后,恰恰隐含着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律。二是价值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包括着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的价值趋向,这一价值趋向内在地规定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走向,规定着我们在发展中怎么做的方法论原则。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显而易见,这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认知和价值认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为了谁”等重大现实问题,为站稳人民群众立场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正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和指引,我们在精神信念上获得了自信自立的不竭力量源泉。换言之,坚持着人民立场、奉行着人民至上理念并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是坚持自信自立的依据。因为自信自立的培植,既有成功实践的支撑,更有科学理论的保障。这一思想因其科学性、真理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而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所谓科学性,是指这一理论能正确地解释说明世界、成功地指导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为我们插上了不断走向成功的翅膀,它使我们有底气、有干劲,使我们心明眼亮,无所畏惧;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和指引,我们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悟得更透。所谓人民性,是指这一思想为我们“何以能”以及“如何能”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答案,这就是要牢牢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的强大群众基础,它体现的是人心向背的磅礴力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作为真理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守正创新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守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在理论渊源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这是其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原因。创新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活的理论。要坚持该思想的武装和指导,“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及其现实结果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对”的理论,就在于它具有真理的力量;之所以是“好”的理论,就在于它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拥有人民的力量;之所以是“实”的理论,就在于它来自实践又复归于实践,具有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之所以是“活”的理论,就在于它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创新的力量。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和解答中所蕴含的鲜明风格及其发展机制。作为真理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机制上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理论是面向实践、指导实践的,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关注并解决实践问题体现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理论之所以科学关键体现在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上。新时代以来,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可见,科学理论在实践问题的呼唤中诞生,又在对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得到检验。问题是不断出现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正是这一实践问题的“驱动装置”,才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使得科学理论的发展获得了不竭动力,并突出体现其鲜明的理论风格。这也是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一切科学理论发展的力量之源。何谓问题?问题就是张力、矛盾、差距,其表现有二:一是人的愿望需求与现实存在之间的矛盾,即当下的现实存在已不能满足或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愿望要求了,由此就产生了问题或矛盾,这就要求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二是在上述矛盾或差距基础上又产生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即在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张力或差距,原有的理论无法有效说明或阐释现实存在的发展变化,由此产生了问题或矛盾,这就需要推进理论的发展,进而形成了科学理论的发展机制及其理论风格。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们认识时代、重塑时代的锐利思想武器。这一思想要求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来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

要谈系统观念就要从世界的普遍联系谈起。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现实世界,在普遍联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因果联系。马克思主义联系观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可变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就客观性来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就在联系问题上搞唯心主义,常常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牵扯到一起,杜撰出虚假的因果联系来。这些联系都具有主观臆断性,是唯心的。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看来,事物的联系不但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可变性、客观性,还具有系统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以系统联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并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宇宙天体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领域,家庭、氏族、部落、民族、国家,或者村、乡、县、市、省、国家等等,都是一定的系统层次,都有与其构成成分不相同的整体功能。系统的类型又是多种多样的。从要素性质的角度来看,有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从规模大小的角度来看,有小系统、中系统、大系统和巨系统;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看,有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看,有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等等。

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特征。任何系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着眼于整体。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处于系统联系之中,它们是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忽略了部分也不能正确认识整体。但我们必须立足整体,统观全局,从总体联系中去把握各个部分,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去把握单个事物或要素。

另外,系统还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总之,在一百余年的实践奋斗中,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系统观念的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性发展态势的出现,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肯定了系统观念在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要求人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把握好局部和全局、现在和未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系统观念还具有重要的实践论意义,我们把握发展现实、克服发展问题、规划发展未来、推进现代化建设,要有一种整体性的视野,要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切实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视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其知识形态还是其观念形态,都具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胸怀天下的品质或境界。可见,这一思想不独属于中国,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属于世界,具有天下情怀。其国际视野所折射出的真理性光芒、人民性光辉,表现有二: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社会存在,在真理普照的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历史方位、主客观条件等予以如实反映;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观念的指导作用上具有世界意义,是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中国智慧,观照的实践主体具有全人类性。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向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全球发展的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维护、人类美好未来的开创,是新时代的中国不断趋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知识通道、理论桥梁。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