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党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admin 2025-02-21 17:26:28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同志们:

按照局党组工作安排,下面,我围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为大家讲一堂专题党课,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一、深入领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必然逻辑

(一)准确把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逻辑。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的未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也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矢志不渝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将坚持不变,不能有丝毫怀疑和动摇”。他反复强调,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既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都是完全错误的。

(二)准确把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不懈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四大提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新概括,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

(三)准确把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实践逻辑。一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正是在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我们充分调动起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两个方面的优势,使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改善,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奇迹。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9万亿元。在公有制经济方面,2023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17.1万亿元和4.5万亿元,相对于2012年分别增长了344%和125%,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用“56789”来总结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能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特别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基于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阻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拓展协同合作领域。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是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发挥这一体制优势,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增进协同合作。深化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使国有资本向主业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有序进退,放开非核心业务和竞争性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性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公共产品等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环节。有效激发民营企业灵活性、专业性,以竞争促效能,使要素向优势领域、优势企业自由流动。对民营企业遇到的转型难,国有企业应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推动改革深化,促进分工细化,实现合作强化,将使国有企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形成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二)积极构建协同生产网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产业协同是社会分工关系使然。产业协同联动的工业生产能力,使我国成为资源进口、产品出口的“世界工厂”,推动经济实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面对外部挑战,特别是国际供应链受阻和产业链外迁风险,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加强组织协同,构建协同生产网络,增强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适配性。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着可观发展空间。对于供需错配,企业层面应加快生产组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形成网络化分工协同机制。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剥离非专业组织,吸纳专业能力,着力降本增效,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市场机会。引导民营企业嵌入生产网络,减少转型不确定性。民营企业从协同网络中汲取资源和能力,形成定制化与标准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满足多层次需要。促进供求动态平衡,畅通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着力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推进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向,抓住产业升级机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超前布局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实现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应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国有企业以自身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和国家实验室,支持前沿基础研究,推动从科学知识到生产技术的转化,形成原创技术策源地,促进竞争前共性技术开发扩散。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发挥民营企业专业化、市场化优势,交流反馈应用难点和需求动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基于协同网络,搭建创新平台,开放应用场景,激活技术竞争,共建共享创新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生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等一批新动能。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