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专题党课: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admin 2025-04-03 21:42:53 2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电脑)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结合,“有量无质”和“有质无量”的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资源要素瓶颈约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纵观世界发展史,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当前,我国在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面临前有阻拦、后有追兵的竞争格局。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才能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掌握未来竞争制高点。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重大挑战,统筹发展与安全成为大国主要关切,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其中一项主要指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更新旧动能,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二、处理好四种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是我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处理好“破与立”“新与旧”“质与量”“个与群”“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省会我市锚定“六地”(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国家能源技术革命策源地、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发展定位、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一)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加快在“转型”上破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在全省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省会我市就要充分运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聚、科教资源高端人才集中等优势,主动摒弃粗放型增长模式,导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技术,实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变,变低端市场的“红海”为中高端市场的“蓝海”,从而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超前布局,开辟新产业新赛道。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重点围绕信创产业、大数据产业、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四个战略性未来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抢抓机遇,争当国家战略腹地。我市自古就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与“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美誉。近年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众多重大战略覆盖叠加,国家明确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国版图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交通区位、工业基础、能源保障、科创资源、文化底蕴看,具备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城市”的基本特征。国家层面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重点产业链在我市布局,是提升我市枢纽地位、打造高水平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必然选择。

(二)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快在“引领”上破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必须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质行动。依托“第一实验室”、我市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重点实验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体制新、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基地。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建立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碳基新材料、人源胶原蛋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积极引导省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联合开展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课题和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深化拓展工程。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太忻科创走廊,持续支持超算中心建设,支持我市企业在京津冀建立“研发飞地”,探索建立“京津冀研发、我市孵化推广”机制,加快建设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三)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加快在“振兴”上破局。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在构成要素上有量的大幅度提升,更为关键的是质的方面有大的飞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将潜在发展势能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做大存量,高水平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坚持提质增效与招引扩张并重,不断把百亿龙头企业数量做大、质量做优、能量做强。在此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打造千亿级产业链。依托太钢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大平台,不锈钢、碳钢、特钢三大精品集群建设,打造“粗钢、特殊钢制造-深加工-应用”千亿级特种金属材料产业链。依托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及亚鑫甲醇、三强煤基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依托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及我省电机厂、太锅集团、阳煤化工机械等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美锦、梗阳、亚鑫、潞安化工等重点企业,以煤为基向气、油、炭黑、碳纤维下游延伸,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链。依托凯赛、锦波生物、纳安生物、安可瑞等生物医药企业及我省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实现组团培育、接链补环,打造千亿级先进生物材料及生物制药产业链,不断夯实产业链基础,实现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挖掘增量,高质量培育绿色生产力。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我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园项目,强化产业内部及关联产业间的循环,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加快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推广零碳社区、零碳机关构建,加快推进零碳矿山、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市经验”。聚焦打造热点旅游门户城市,整合市龙投公司、国投公司、西山文旅投资公司资产,组建我市文旅投资集团,构建大平台整合、大资本运作、大产业发展、大品牌引领、大金融支撑的整体发展格局。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和保障水平提升,加快形成辐射全省、吸引国内外的旅游集散体系,全力打造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在“体制机制”上破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必不可少,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强化政策供给。要有共性的支持政策,也要有“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政策。要着眼关键领域,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在资金、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激励企业创新发展,同时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1+1>2”的规模效应,切实打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堵点和痛点。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要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努力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一把手“走流程”、科长“坐窗口”、陪伴员“全跟踪”的“陪伴式”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扩大土地供给。针对性制定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探索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调剂和有偿使用平台,试行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跨县(市、区)、开发区调剂,为产业集聚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破解融资难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资源收益用于建立培育新动能、提升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体系。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覆盖不同产业领域、不同投资阶段”的各类基金,聚焦市场机制薄弱环节,组建种子、天使等政策性基金,支持战略产业成长、未来产业发展。设立绿色产业扶持专项基金,加大对绿色产业研发、绿色成果转换、绿色技术示范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渠道,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岗位科学家等灵活用才方式。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育体系,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建设更多人才公寓,多点布局人才驿站,结合我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电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右侧广告位一(PC)
右侧广告位二(PC)

推荐文章

右侧广告位三(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