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导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扬“产业赋能”之帆、扬“要素融合”之帆、扬“共建共享”之帆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刻,领导于10月17日至18日视察安徽,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城乡融合,百花齐放,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领导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立足当前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找准“城”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扬“产业赋能”之帆,在抢抓机遇、发展特色中,为县域经济发展“加码升温”。“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富,则天下富。”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语深刻揭示了县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县域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拓展城乡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党员干部必须牢牢牵住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经济模式。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依托县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聚焦基础设施、产业链建设、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深度改革,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应当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县域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相辅相成,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与产业对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扬“要素融合”之帆,在科技兴农、聚才兴村中,为城乡要素流动“加油提劲”。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既要从乡村找答案,也要从城市找答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亟待打破现有壁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高效流动。要在科技、人才、资金等关键领域加大创新力度,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局。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要素流动的长效机制,畅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高效流动通道,推动城乡的资源互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以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为突破口,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与人才的引进尤为关键。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加强科技人才下乡等举措,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助力实现乡村振兴。通过技术与人才的融合,能够有效破解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基地等,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优势资源,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和活力。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引导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生活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这样的要素融合,不仅能够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还能激发乡村发展的潜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扬“共建共享”之帆,在上下联动、统筹调度中,为均衡城乡资源“加力赋能”。城镇与乡村是一个共同体,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在推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投身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推动资源、产业、要素的联动融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设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通过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加强上下联动、内外衔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根据乡村特点,科学规划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打通城乡之间的“血脉”联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健康保障等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够不断提高,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也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要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先供给,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确保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让每个乡村居民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医疗保障、就业机会等基本社会服务,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目标。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享有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