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养眼的,一定是美文,我们一般会想到散文、诗词、歌赋、书信,很难想到公文。这也不奇怪,公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官样文章,“板着脸”,枯燥乏味、八股应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象。
如何让公文突破这种先天性,变得像美文那样“养眼”?我们要有职业精神,要追求精品,把起草一篇公文,当作创作一份作品来对待。每篇材料,无论大小、长短,都要用上自己的全力,基本成型时,只要时间来得及,都要尽可能多推敲几次,集中智慧、发掘亮点、深化表述。就好像做一道大餐,快出锅了,就要撒点葱花,或者撒上香菜,调味、增色,让这道菜又好吃、又好看。
一、名言佳句增“亮色”
恰当地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更有生气、更有品味,也更上层次,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对名言佳句的引用,一定要自然、贴切。可以直接引用、照搬,也可以发挥一下主动性创造性,根据语境,稍微改造一下,“二次原创”。
「案例1」比如,某单位开安全管理专题会议,领导讲话材料是这样论述的:
管理工作是“唱黑脸”的,古语讲“慈不掌兵”。像上下班、请销假、办公秩序、营院环境等这些事情,看似不大,但这是单位管理水平的直接考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抓管理,就要落细落小、抓细节点滴,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段话,就是引用了两句古训“慈不掌兵”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应该说是符合语境要求。
「案例2」前不久指导一篇项目扶贫的通讯宣传稿,主要讲通过在某贫困地区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稿子三个部分内容:
一、打通深山道路,让“勤劳致富”的步伐越迈越大
二、开阔思路视野,让“创业致富”的渠道越拓越宽
三、发挥资源优势,让“旅游致富”的名片越擦越亮
应该说,这三部分是非常精彩的,观点、内容都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标题是《实施项目扶贫,激活乡村发展》,让人感觉不带劲,太平淡。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修改意见,就是借用“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意境,稍微改造一下,改成了《项目扶贫“一子落”,乡村发展“满盘活”》。这样的题目,让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二、领导原话增“本色”
公文材料特别是领导讲话材料,就是为领导个人“量身定制”的,那么,就有必要把属于领导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思想,融到材料里去。当然,在引用的时候,不要太突兀,而是要有必要的铺垫,适当打开,沿着领导的思想脉络,把个人“意犹未尽”的东西,继续深入下去。毕竟,领导也是凡人,思想也许很犀利,但是,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碎片化”的、“跳跃性”的,需要丰富、充实、完善。
「案例3」曾起草某战略机关业务集训的领导讲话,其中有个片段,专门论述机关人员思维能力:
首先要正确领会意图、搞好信息反馈,做到“跟踪思维”;进而与上级所想、领导所思“合拍”,做到“同步思维”;最好能够想在前、谋在先,做到“超前思维”,给上级带来惊喜。
分析这段话,其实这是个“拼盘”,拼凑起来的,“跟踪思维、同步思维、超前思维”,这是比较通用的道理,属于炒冷饭。关键是这句看似波澜不惊的话,“给上级带来惊喜”。因为这位领导多次讲过,“好的下属常常能够给我带来惊喜”。我就把这句话放到了“超前思维”后面,拼装后这样,“最好能想在前、谋在先,做到‘超前思维’,给上级带来惊喜”,顺滑自然,毫无违和感。
记得当时,领导在会场讲到这里的时候,“龙颜大悦”,脱稿发挥讲了不少。个人体会,有的材料之所以能够得到领导认可、甚至喜欢,就是把领导本人的个性化思想融进去了,可能也就一两处而已,但是起到了“以点带面、爱乌及屋”的奇效。
「案例4」在教育集团当文秘的时候,董事长常常强调对员工的要求,要“专业、职业、敬业”,而且是一直不断地重复。有一次,起草全年工作讲评会讲话材料,我在讲话材料里,继续强调“专业、职业、敬业”,也尝试着深化这个思想。我是这样写的:
我们常常讲“专业、职业、敬业”,专业是前提。唯有专业的,才能够支撑起你的职业,你的敬业也才会有价值。
话不在多,寥寥数语,就把“专业、职业、敬业”三者之间内在的机理,以及个人的价值与集团的追求,很好地关联起来了。但常常就是这样的话,想起来很难,但一旦想出来了,就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三、转接移植增“行色”
合理地借用他山之石、触类旁通,把其他领域的一些表述,转接移植到公文材料中去,将会更加形象、生动、易懂。
「案例5」曾经起草一篇军事理论研究文章,其中对需求与服务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
需求是基础、也是依据,但满足作战需求不是简单的“交钥匙”工程。在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条件下,部队用户需要什么信息、我们怎么样提供信息,认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动态发展的。
这里,就是把装修工程中的“交钥匙”移植到信息服务工作中,言下之意,信息服务不能像装修队一样,把信息送到用户手里就完成任务、撒手不管,不是简单的“交钥匙”工程。
「案例6」曾经起草某集团领导在年度工作要点部署会上的讲话,要求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推进新年度的各项工作,要毫不动摇坚持集团工作要点的统领地位。是这样写的:
集团带着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奔赴二次创业的征程,就好比是一列飞驰的动车组,每节车厢都自带着动力,但方向只有一个,这就是要点明确的具体工作,要坚决朝着要点指引的方向,开足动力、奋力前行。
就是借用“动车组”的概念,有唯一的方向(集团的工作要点),每节车厢都自带动力(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都要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非常形象、生动,也很警示人。
四、浅显白话增“原色”
专业性太强的文字,用在学术界的理论专著,是合适的。如果在公文里,就不能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不能用那种缜密细致的专业表述,一般都要“去专业化”,换成通俗的表述。
说实话,这个难度比较大,很多人钻进业务里就出不来了,说来说去都是专业词汇。我们写公文,一方面,固然要根植于业务土壤,要“钻进去”研究;但同时,更要“跳出来”反思,多以“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自我,要敢“豁出去”,讲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实际上,深入浅出,才是真正的文字高手。
「案例7」曾经有幸聆听某高层机关领导讲授机关文字工作,谈到要克服对文字材料工作的几种错误心态时,用了三组六个观点:
第一种心态是“改不得”和“了不得”,从主笔者的角度谈了两个极端情况(①稿子被改了,面子上就过不去;②觉得自我了不起,自我骄傲膨胀);
第二种心态是“写不了”和“有什么”,从旁观者的角度谈了两个极端情况(①觉得文字工作太难,不能胜任;②觉得文字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
第三种心态是“真能写”和“只能写”,从领导的角度谈了两个极端情况(①认为某个写材料的同志真能写,离不开;②有机会提拔的时候却担心他行不行)。
就是用最浅显的大白话(“改不得”和“了不得”;“写不了”和“有什么”;“真能写”和“只能写”),将文字工作者的酸甜苦辣挖掘出来,上升为一种新的、深刻的、理性的认知。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这几句话,“直白的力量”,直击心灵、直达灵魂深处。
「案例8」研读过一篇大数据建设的调研报告,其中对大数据该怎么建设,是这样论述的:
大数据建设,应当着眼于解决长期以来“脸盆接雨水”的问题,即:各自“脸盆”接各自的水(数据不能共享)、各自只能处理各自“脸盆”部分的水(有限数据不能充分处理),从而把各自“脸盆”相当的水变成了废水(形成“垃圾数据”)。要打破现有格局,有效汇聚来自各方的数据,能够进行多维多源数据分析、深度挖掘、信息融合,把零散无序的“碎片数据”整合成全源多维的“数据宝库”,把有限的水变成共享的水,把死水变成活水。
就是将长期以来数据建设运用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效益低下等专业化的问题,用“脸盆接水”这样通俗浅显的话,非常生活化、非常生动直白地描述出来了。
五、重叠排比增“气色”
适当运用重叠和排比手段,能够加重语气、加大份量,是增强语言力量的有效方式。这个时候,该打开的就一定要打开,该重复的就一定要重复,占据高位、形成势能。
「案例9」常用的重叠排比例句,举例如下:
①各级各相关部门务必思想紧而又紧、措施细而又细、责任实而又实,全力以赴做好安全工作。
②良好的形象作风产生推动力、彰显亲和力、焕发战斗力。
③理论创新要敢走前人未走之路,敢进他人未涉之地、敢讲别人未讲之话,使理论创新在更为宽广的时空维度运行。
④要防止本位主义、不搞门户之见,做到上下一条心、左右一盘棋、内外一股劲。
⑤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自觉做到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
这些例句,都可以直接拿来用,或适当改造之后用。要注意积累,把功夫花在平时。不能临到任务了,再去憋,是憋不出来的。
「案例10」曾经起草过某高层机关领导讲话,对总部业务部门如何指导下属单位是这样论述的:
处理好总部业务部门与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关系,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准确把握为与不为的时、度、效,具体来说是“六有为、六不为”。
——“六有为”,就是要在把关定向上有为,在顶层设计上有为,在推动建设上有为,在赋能增值上有为,在树好导向上有为,在跟踪督办上有为,核心就是提高领导指导能力。
——“六不为”,就是属于基层职能的事不为,可干可不干的事不为,重复指导的事不为,越俎代庖的事不为,大包大揽的事不为,增加基层负担的事不为,核心就是让基层单位集中精力干事,真正为事业加力、为基层减负。
一口气列出六个必须做好的“有为”、六个必须放手的“不为”,用词坚定、连续发力,形成了特定语境下的延绵递进、层层前推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