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机关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搞好调查研究,对领导机关来说,是一项基本任务;对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项基本功夫。这个功夫是衡量我们机关干部思想水平、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决定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下面,主要讲以下五个问题:一、努力学习掌握革命领袖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二、调查研究的种类;三、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四、调查研究应重点把握的问题;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努力学习掌握革命领袖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党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和锻炼,但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掌握革命领袖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尤其要重点学习和掌握以下四点: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当时,我们党正处在土地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党内正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严肃指出:“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1941年,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再次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就是要自觉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论的认识论,洗刷唯心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实现这个统一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就是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重温一下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党的第一位总书记陈独秀,毛泽东曾称他为“思想界的明星”。但是,陈独秀在连任党中央5任总书记期间,既没有深入工农群众对中国现状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也没有从当时已有的社会历史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阶级的关系进行客观的深入的分析,而是极其简单地把中国革命同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相类比,在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以及应该由谁领导、依靠谁、联合谁、打击谁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这说明一条真理: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否注重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能否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路线问题,甚至是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和党的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
(三)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毛泽东作寻乌调查时,除了找一部分当地的中下级干部外,还找了普通农民、穷秀才、破了产的商会会长、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说这些人“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这些人“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多次强调,“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他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党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融为一体,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式,形成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小平同志说:“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作为领导机关干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要到连到班,了解官兵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这样在工作指导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正切合实际。
(四)调查研究是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毛泽东说过,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有两件大事:一是了解情况,二是掌握政策。陈云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机关干部,工作性质相互不一,任务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就是承办分管的具体业务,搞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起草文电指导工作,同时,还负有为领导决策当智囊和参谋的职责。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如果一个机关干部对自己分管的下情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多不准,经常性的业务工作就很难做好,就不可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弄得不好还会出错;起草文电,则很可能照抄照转,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为领导出主意、当参谋,就很可能要么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么浅尝辄止,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机关工作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志要起草一份材料,如首长讲话、总结、汇报等,往往感到很畏难,写不好。究其原因,常常归于文字水平低。不排除这方面的因素,但往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调查研究的功夫不够,脑子里经常占有的各种必要的情况和素材太少。对有这种不足的同志,毛泽东在1930年就这样开导过:“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学习掌握革命领袖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要入心入脑,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防止和克服轻视调查研究的思想。有这样八种认识尤其要注意。①认为自己有部队和基层经验,情况熟悉,不调查也能应付一阵子;②从事某一行业务多年,已经“精通了”,不调查也能讲出个一、二、三来;③机关工作老一套,今年看去年,不调查也能比照葫芦画个瓢;④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搞调查;⑤基层水平低,调查也反映不了多少思想和情况;⑥现在部队的问题都是老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调查也没用;⑦这方面的情况别人已经调查了,把材料要来看看就行了;⑧调查研究主要是领导的事,自己不在决策圈里,搞得多少无所谓。这些认识上的问题,在实际中不一定都这样说出来,但说明轻视调查研究的思想,在我们一些机关干部中,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一定要从世界观、认识论和党性的高度来认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研究的种类
调查研究的种类有很多,大体上有以下六种:
(一)工作思路的调查。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决策。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部队党委(支部)每年制定的年度工作规划中都有工作思路,这些思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多个循环而形成的。这里有一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调查报告,介绍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继承和发扬这一经验,预防化解了一大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取得了综合效应。他们的具体思路:一是立足预防,完善机制;二是强化教育,提高素质;三是实行民主,依法治理;四是加强领导,强固核心。这一调查,文体上就是工作思路的调查。
(二)典型引路的调查。上级方针政策、有关指示精神如何在基层落实,领导最需要的东西是“典型引路”。手中有了典型,讲话就有了说服力,工作就有了主动权,群众就会“见贤思齐”。如某部队联合调查组对某军械仓库连续46年无案件事故的调查。总结了该仓库的四条经验:一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把安全建库作为加强全面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强化思想教育,把官兵扎根山沟、拒腐防变作为仓库安全的基础工程;三是发扬光荣传统,用纯洁的内部关系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四是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机制。这四条经验,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典型引路的调查。
(三)解难良策的调查。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部队工作要求更高了,难题也明显增多。如何解难已成为各级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机关干部应围绕难点问题多搞些调查研究,以满足领导攻坚克难的需要。比如,《人祸猛于天灾——华北水危机调查》,主要调查了华北水荒除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外,“人”的因素更值得引起重视。文中讲了以下观点:“爷爷都没水了,谁还管得了孙子!”“有水快流结苦果”、“头痛医头,难治根本”、“多头管水亟需改变”。这既是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也是解决问题需要着手的几个方面。
(四)热点问题的调查。当前一些热点问题,无不与官兵切身利益相联系。比如,干部调配使用、士官选改、入党、评先评奖,以及其他一些反映强烈的问题,领导和群众都十分关注。我们搞调查研究,要把题目选在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上,摸清问题的程度、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把治热之策送在领导需要的“火候”上。搞热点调查最大的好处是能体察官兵疾苦,真正了解到他们所思所想、所愤所忧、所爱所恶、所期所盼,促使领导的决策更加符合官兵的利益和要求。如《对一基层干部战士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文中分“悄悄地转移”、“不无忧虑”、“办法还是有”三个部分,对近几年基层官兵课外阅读发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课外阅读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就是热点问题的调查。
(五)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调查。实践证明,抓准了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见微知著,小中见大,往往就能做出驾驭形势发展的大决策,使工作别开生面。比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情满西湖》一书,有这样一段记载,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957年底,在《浙江日报》上,毛泽东看到一则豆腐块大小的报道,位置也不显要。报道是讲桐庐油厂,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群众性的技术评比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使落后赶上先进的情况。毛泽东马上要秘书告诉《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很快作了转载,并加了短评。……毛泽东从这则小报道,想到了人民群众有巨大的首创精神。……于是他巨手一挥,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革新运动在神州大地轰然掀起……”这段记载说明,毛泽东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是多么敏感,对工作又有多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苗头性问题的敏感性,是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作为机关干部,应不断增强敏感性,多给领导提供一些未来决策、新的决策的客观依据。
(六)改革领导方法的调查。即在推动工作、抓好落实方面,寻求新对策,开辟新途径的调查。在改革创新的年代,这种调查最需要,也是最困难、最有价值的。我们要吃透上级精神靠充分运用政治观点、哲学观点、群众观点、服务观点指导调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需要。
以上六个方面,只是一个大致上的分类,不一定全面包括了调查研究的所有内容。实际工作中究竟如何把握,还需要我们灵活掌握,细心体察和摸索,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调查研究也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熟练地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可以提高调查研究的效果。一般来说,调查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工作、收集材料和分析整理三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阶段主要是明确调查的目的、任务,组织调研人员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和知识,制订调查计划,编制调查提纲。首先,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标和目的。调查研究之前,首先要解决调查什么和为什么调查的问题。明确目标和目的,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
其次,要制订调查研究的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要求;②调查的对象(到哪些单位,调查谁);③采取什么方法;④调查的时间、步骤、进程;⑤人员分工;⑥调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要求。调查计划要依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具体特点来确定。
再次,召开会议,分配任务。由牵头人召集所有参加调查研究的人员开会,讲清这次调查研究的目标、目的和计划,统一大家的认识,并请大家研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计划确定后,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印制表格、问卷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出发前,要事先通知所去单位,请他们做好准备。如,汇报哪些内容,还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要细,想的尽量全面周到一些。做到了上述几点,搞好调查研究就有了基础。
(二)收集材料阶段
这一步主要是按照调查计划进行调查。收集材料的方法可根据调查的内容确定。一般来讲,收集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访问、问卷、座谈、观察、查阅文献、实验等。
(1)访问。实际上就是听汇报、开座谈会、个别交谈或打电话询问。可分为正式访问和非正式访问。前者,按预定计划程序进行,可以当面记录;后者,是同有关人员自然交谈,方式随便,一般当面不作记录。不论哪种方法,调查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可“丢掉西瓜捡芝麻”。谈话前,应对被调查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如经历、个性、职务、专长、兴趣等)。谈话要自然,平易近人,注意引导,讲究交谈艺术,要有一种和谐气氛,这样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
(2)问卷。就是根据调查的内容制成问卷调查表发给调查者填写,从而收集有关资料,它可以询问许多人,获得大量可用的数据。因为它是通过含有多种量度指标的统一表格来收集,可以为定量分析提供标准数据。这里关键问题是问卷设计要科学,要便于回答问题,便于资料整理。
问卷,最好先作试填,看看效果。表格一般不要求填写姓名,但一般要求填写性别、职业、工作单位等等。问卷包括的内容:(1)说明词。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要求,并请调查者给予合作。(2)资料主体,询问内容,注意事项。问卷要有明确主题,题目要引人注目,切忌枯燥。要确定问题内涵的界限,以免混淆。询问要注意逻辑性,不要自相矛盾。问卷尽量简短,明白,通俗。
(3)召开座谈会。由调查者主持会议,由了解情况的人员参加座谈,有问有答,共同讨论研究。事先应有明确提纲,通知参加座谈会的人事先有所准备。参加座谈人员一般5~10人,这样便于发言。要根据内容确定人员,一般可按职务分类分层次组织。座谈会开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水平。因此,主持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询问,可以泛泛而问,也可以指名提问,主持人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会议沉默时,要引发大家谈感兴趣的问题;如有争议,双方意见都要耐心听取。座谈后,可视情况整理出材料,或按问题归类。
(4)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者要亲自到现场去听,去看,去问,获得具体的、真实的感性材料。一般到部队主要是通过参加值勤训练、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抓住要害。观察要精确、周到、深刻。观察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5)查阅文献。就是认真查阅有关文件、报刊、著作、统计材料等等。到部队调查,查阅主要指查阅各种登记、会议记录等。
(6)实验。是指经过有意安排,控制某些条件,使某种现象发生,揭示其产生原因的调查方法。我们常说的“蹲点”,就是一种实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调查者深入下去,同官兵共同生活,开展某项工作,观察其效果如何,取得经验后,便可推广开来。使“点”上的工作,成为“面”上工作的先导;“面”上的工作,又成为点上工作的继续。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往往可以取得一定成效。
上述六种方法,可根据调查内容选择。有时用单一的方法,有时是多种方法并用。一般来说,重大问题的调查,都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材料和情况。
(三)分析整理阶段
收集材料之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加工制作。由于收集到的大量原始材料中含有一定的“杂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获得真实的属于精华的材料。其中包括对原始记录的整理和对大量表格、问卷的归类、计算、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这一步就是要对加工制作后的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调查研究成败的关键。
以上是调查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需要做的工作。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结合前些年在某部进行党支部整顿试点的情况,按照调查的程序、方法谈一遍。搞好这项工作,摸清基层党支部建设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工作组接受任务后,在认真领会上级有关整顿试点的指示精神后,制订了详细的整顿实施计划,其中包括调查摸底的计划。工作组进点后用近10天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围绕着基层党支部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党课教育、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实施领导等六个方面的情况对13个连队党支部进行了调查。一是听取了该部领导和政治部对基层党支部建设情况的汇报;二是召开了五个不同类型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即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干部党员、战士党员、团员等5个不同层次人员的座谈会,听取不同身份人员对基层党支部建设现状的反映;三是对15名正副党支部书记和100名党员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测验;四是就支部建设与整顿有关问题,对130名基层党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五是对13个连队党支部的党支部工作会议记录进行了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对该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看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支部建设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党员的观念比较薄弱;二是有些党支部组织不够健全;三是党的一些制度不够落实;四是一些党支部领导不够坚强。据此,确定了整顿的四项重点任务。第一,强化观念——深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子;第二,健全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稳固;第三,落实制度——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在活力;第四,坚持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由于调查的深入,任务确定的准备,党支部整顿效果明显,总结的整顿经验被上级推广。
搞调查研究,还得要有科学的方法。所谓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两化”:一个是调查形式多样化;另一个是对象选择和操作手段科学化。
调查形式多样化。调查方法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才能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五种:①座谈调查法。调查座谈会,是传统的调查手段。但这种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已经不够了。第一,由于各种复杂的利害关系,人们所说的未必都是心里话。如果会上有两位权威人士发言了,其他人往往就顺着说了,结果调查会实际上为一两个权威人士所左右。第二,在不正确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有些调查会往往成为迎合领导的一种形式。第三,如果调查的内容不宜公开或扩散,就更难以采用这种方式。所以,开调查会是经常采用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方法。②典型调查法。就是在一定的总体范围内,选择能够代表总体状况的典型或个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集中人力和时间,全面、系统、详细地进行调查,获得的材料也比较细致、生动,便于深入地研究问题。但选择典型一定要把握两点:一是要有代表性。二是典型要具有方向性。③抽样调查法。即在需要调查的客观事物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以此来推断总体。它的最大优点有两条:一条是以少胜多,省时、经济。另一条是能完全排除人们的主观选择,结论比较客观,可靠。④统计调查法。调查研究不能只靠调查人员手触目睹的若干事例,还必须掌握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任何事物和情况,都必须问一个究竟有多少?占整体事物的多大百分比?过去的百分比是多少?现在的百分比是多少?有一点须特别强调,就是一定要保证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全面、完整,绝不能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统计,七分有根据,三分瞎估计。”⑤问卷调查法。问卷是一种书面的调查方式。即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把有关的调查项目,设计一份表格,让被调查对象填写。要注意三点:一是问卷中所提问题的设计必须合理;二是问卷要明确、干脆,不能模棱两可,捉摸不定;三是问卷可以记名,也可以不记名,根据需要而定。上述三点最关键是第一点。
调查对象的选择和操作手段要科学化。调查,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客观的真实的材料。因此,选好调查对象十分重要。调查对象能否提供真实准确的材料是调查研究的关键。选定调查对象有三个标准,缺一不可。①根据调查目的选。调查的目的是指挥调查活动的主题,一切活动均要围绕目的进行。②根据调查要获取的材料选。调查对象是材料的提供者,调查对象选得不妥,就难以得到研究课题所必需的材料,研究也就失去了基础。③在最能提供真实材料的组织或个人中选。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可能提供材料的组织或个人,作一下初步的了解,分析比较,从中选定最有价值的调查对象。调查研究的科学化,还表现在要有严格的操作程序。这个程序包括确定调查题目、拟定调查提纲、选择典型、设计调查问卷、制定抽样方案、汇总统计资料等,都要做到精心推敲,集思广益,主观与客观统一,目的性和操作性统一。若条件许可,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化调查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这样就会更有利于提高调查的效率和信度。
四、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
掌握了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这还是不够的,要保证调查研究的效果,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概括为“六要六不”。
(一)要客观,不凭主观想象。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做到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即从“自在之物”本身出发,要完全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但有的不是考虑客观实际怎么样,而是想书本上怎么写的,报纸、广播上怎么讲的,搞调查只是重复书本上和报纸上、广播里的个别字句和结论,而不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有的同志调查之前,脑子里便有了框框,调查不是摸清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要客观说明主观,凡是符合主观设想的,就采纳,反之,就舍弃。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二)要真实,不弄虚作假。弄虚作假是调查研究的致命伤。在虚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用它来指导工作必然有害。要做到真实地反映情况,得出科学的结论,就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调查研究。当前,部队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要从中得出真正的结论非得讲究科学性不可,必须依据调查研究特点,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遵循必要的程序。
(三)要深入,不浮在面上。不求甚解是调查研究常犯的毛病。采取蜻蜓点水式的工作方法,了解一点皮毛问题,道听途说得到点材料,就想当然地写调查报告,肯定会失败。1930年红军到达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时,毛泽东在马蹄河畔召开的一次宣传会上,开头第一句就问大家:“同志们,你们来寻乌做调查没有?”大家回答:“调查了”,他又问,“那你们讲一讲,寻乌做生意的中间,哪一类最多?”有人根据寻乌县城人爱吃豆腐、喝水酒(糯米甜酒)的习惯,回答说:“大概是做豆腐、水酒的多。”毛泽东笑笑说:“就算说对了,那么再说说,寻乌哪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卖掉;又哪几家水酒做得最好?”这下可把那位同志难住了。于是,毛泽东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告诉了大家,并说,“大家到一个地方做调查研究是好的,但调查要深入,走马观花,到处只问一下,是了解不到问题的深处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想得出正确的调查结论,必须深入调查。为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应当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不同观点的意见,都要听。陈云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找有种种不同看法的人交换意见,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取反面的话。”“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们集中起来。”
(四)要细致,不粗枝大叶。调查研究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周密,要细致,从微小的端倪中发现重大问题的苗头。陈云同志说:“调查问题一定要打破沙锅纹(问)到底。”1961年,他在上海青浦调查,偶然在一家渔行发现了“死鱼待运”的问题,再三追问,才发现当时商品流通渠道的怪现象,运兜转,把活鱼绕死了,价格绕贵了,但有关部门可得到好处费。这说明,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大家熟悉的《空城计》故事,它一方面反映了诸葛亮的临危不惧,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司马懿的粗枝大叶,既没有细心调查研究,也不听取部下不同意见,轻率撤兵,结果留下了笑柄。
(五)要善研,不忽视“下篇文章”。调查很重要,研究更重要。调查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出思想,研究出理论,研究出政策。作为机关干部,一定要做好“调查”与“研究”整篇文章,尤其要做好“研究”这个“调查”的“下篇文章”。那么如何进行研究?应掌握四点:
一是掌握丰富的材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名言对我们研究问题很有指导意义。他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深化。在占有大量的材料之后,还必须对材料加以鉴别,去伪存真,只有有真实的材料,研究的结论才能正确可靠。如何辨别真伪,我认为要注意这样四点:①要搞清每个材料的来源,它是材料提供者亲自经历过的事情,还是间接听来的。②要看提供材料的人基本立场如何,他对这件事有无利害关系,是否掺杂了一些个人动机有所夸大或缩小。③要从多方面搜集材料,这样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材料中发现矛盾,看出是非真伪。④把调查的某些结论公布于众,听取群众对材料的意见,观察群众的反应,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反应来验证所得到的各种材料的真伪。
二是实现两个“求索”。即寻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它包括事物或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措施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讲了这样一段话:“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调查了这几件事,再调查一下:中国人民也有手,也可以拿刀,没有刀可以打一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个真理。军阀、地主、土豪劣绅、帝国主义,手里都拿着刀,要杀人。人民懂得了,就照样办理。”从这段话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是怎样研究问题的。他从现象入手(刀),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层层扒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后揭示出中国革命的规律——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研究问题,也应该这样。以材料为向导,深入挖掘材料的内涵,像剥笋一样,直到找到内核——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
三是纵横结合,综合分析。研究问题大体分两个层次。①初步研究。它和调查是交叉进行的,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边研究分析,看哪些问题弄清了,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清,又发现了什么新的线索,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开展。②深刻的研究。主要是对获得的大量的真实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这是研究的高级阶段、升华阶段,也是最吃力、最关键的阶段。分析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即剖析法、纵深法、比较法和综合法。
四是形成民主、争鸣的气氛。要深入研究问题,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为此,要做到“三搞三不搞”。第一,要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第二,要搞争鸣,不搞一锤定音。第三,搞辩证法,不搞形而上学。同时,还要做到“五忌”:要有客观的观点,切忌主观想象;要有深入的观点,切忌浮于表面;要有具体的观点,切忌过于抽象;要有灵活的观点,切忌搞“一刀切”;要有发展的观点,切忌一成不变。实践证明,辩证法运用得越熟练,研究问题的质量越高。
第六,要坚定,不怕苦和难。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就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的精神,这是战胜“苦”和“难”的根本动力。田家英(毛泽东秘书)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下乡搞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了浮夸风(虚报产量)造成的严重恶果。为了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他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在四川连闯四关(公社、县里、地区、省里),把虚报产量的盖子揭开了。最后,田家英向毛主席作了汇报。这件事引起了当时四川省委主要负责人的不快,与田家英发生争吵。后来毛主席说了公道话,大意是,不要怕别人告状嘛!没有的事情,不会因为别人说有它就有了;有了的事情,也不会因为别人没说它就没有了。二是要有顽强的决心和毅力。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决心和毅力,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调查研究更是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心和毅力是保证。所以,搞调查研究一定要有不擒“虎子”、不观“蛟龙”、不取到“真经”决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三是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事实确实如此。一桩事业的成功,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绝少不了“认真”这一条。同样一件事情的失误,虽然也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只要有“不认真”这一条,就足够了。“滥竽充数”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认真”是鉴别真伪、获得实情的法宝。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不管情况如何复杂,不管弄清实情多么困难,也不管问题积淀多久,只要坚持“认真”二字,都能搞个水落石出。
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调查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起草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体现,是调查深浅的最好检验,也是机关工作常用的文体之一。调查研究不深,不可能写出好的调查报告。反过来讲,调查了不少东西,不会起草调查报告,也难以把调查成果反映出来,达不到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目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局,只能说它“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但其同工作总结、经验材料、请示报告等文体的写法相比,还是有自身的特点。
(一)基本格式
调查报告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调查报告的标题应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定。有以突出调查对象作标题的、有以突出调查问题为标题的、有用提问式作标题的、有用建议式作标题的、有用探讨式作标题的等。
导语即前言,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四种写法。①直言宗旨。一开头便直言不讳讲出调查者的目的和意图。②交代情况。说明有关调查的一些具体情况,如,调查时间、地点、单位,调查目的、对象、结果等等,这样把调查的背景交代明白,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主题。③结论在先。开门见山把调查结论告诉读者,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④伏笔设悬。先设悬念,以引起读者注意。
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调查报告的水平。它包括文章的主题,作者的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过程,要有大量的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材料,有精确的有关数据,有较系统的全面分析综合,要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灵魂。从篇幅上讲,它要在整篇文章中占绝对优势,把实际情况讲清楚,把道理讲透彻。
调查报告结语可长可短,有的甚至没有。这要因文章而定,就内容而论,结语有两种。一是概括全文结论,总结经验教训。二是提出建议,以利解决矛盾推动工作。
(二)基本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的排列组合方式。
(1)纵式或递进式。纵式结构,是指按照历史或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来写,有头有尾,过程清楚。
(2)横式。横式结构,是指根据事实的性质和作者的观点分门别类排列开来,从多个方面表达调查报告的主题。
(3)纵横式或横纵式。纵横式以纵为主,纵中有横。横纵式以横为主,横中有纵。有的则纵横并用,纵横交错。总之,文章格局的目的是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助于读者的深入理论。
(三)基本要求
调查报告的要求、格式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要掌握它,主要是靠实践,通过多写多练,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写好调查报告要把握的问题很多,结合一些老机关和个人的体会,我感到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提炼主题。主题准确鲜明,有新意,这是对所有文字材料的共同要求,调查报告也应当这样。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主题准确鲜明,就是揭示的问题对指导当前工作、回答现实问题有针对性。要做到主题准确鲜明,首先,要摆脱别人没说过的不敢说、别人没提过的不敢提的顾虑,着眼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尝试,大胆立论,旗帜鲜明地反映、回答部队建设中需要解决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次,要克服旧框框、老观点的束缚,紧紧抓住被调查对象的特点来提炼主题和观点,尽力避免使用老话、套话和尽人皆知的陈旧观点。第三,要打消生怕反映情况不全面的担心情绪,从占有的材料出发,突出主要方面,防止面面俱到,冲淡主题。第四,要以小见大,命题尽量小一点,内容尽量充实一点,切忌用大题目、大观点统小材料,大帽子底下扣个小身子。第五,要把反映问题和找出解决办法结合在一起来写,不仅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切忌只反映问题,不拿解决办法。主题确定之后,还要精心安排调查报告的整体布局,精选能体现主题的观点和素材,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整体。
二是“吹”清思路。思路不清,什么材料也写不好。“吹”思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考、研究、深化、条理的过程。思路“吹”得清,文章才能写得好。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下去搞调查的时间很长,跑的单位很多,抓到的材料也不少,但没有写出好的调查报告?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调查出力大,研究用功少,思路不清就急于动手,边写边想。结果往往是泛泛议论多,深入分析少;罗列现象多,揭示规律少。因此,动笔之前,必须在“吹”思路上舍得花时间,下气力。“吹”思路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调查得来的全部材料,“吹”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结构形式、基本观点、选用的主要事例。“吹”思路时,要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要遵循高、新、实的原则。
所谓高,就是要超脱自己的职权范围,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立足局部看全局,胸怀全局论局部。
所谓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善于把上级的精神与调查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新的观点。特别是经验性、情况性的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更要力求新鲜。就是揭露性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教训,也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早已发生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如有一次,我们调查干部为什么不安心。当时带的老观点是:不安心,可能是政策不稳、个人主义作怪造成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干部不安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干部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当时,恰遇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讲话,强调政治工作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于是,我们联系该师的实际情况,写了一份“不安心的关键是不关心”的调查报告,把关心与安心联系在一起,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所谓实,就是在“吹”思路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中求新,使主题和观点既新,又新的实在,新的准确,新的合理。如果脱离实际去片面地追求新,就会写出华而不实的调查报告。
三是综合分析。一个调查报告能否写好,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对调查来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把调查到手的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表面的东西实质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领导机关的干部,必须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功,养成综合分析的习惯,学会综合分析的本领。分析好,大有益,综合分析更有益。掌握了这种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就能见其一又见其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谓综合分析,就是把搜集到的材料,来一个集中透视,过好筛子,把能够体现主题思想,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留下来,经过加工提炼,写进调查报告。有些情况和问题确实是明摆着的,但对“明摆着”的问题,不见得每个人都看得清楚,认识得深刻。这就需要借助分析的解剖刀,清除视觉上的盲区,力求把情况和问题看得全面一点,深刻一点,辩证一点。综合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把钥匙,在实践中,需把握以下三点。
(1)站在上面向下面看,看方向对不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及上级的有关规定,衡量所调查的情况、经验和问题是否符合党、国家和军队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例如在“过紧日子”的问题上,有的把“过紧日子”理解为“过穷日子”,不想办法解决基层喝水难、洗澡难等问题;有的按照“过紧日子”的精神,经费不足不向国家伸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抓基层注重“送水”,有的抓基层注重“打井”。这些,用上级的精神一衡量,就知道哪是对的,哪是错的。
(2)站在外面向里面看,看新不新。就是用近期报刊上发表的重要评论,用省内外、军内外的先进经验,对照所调查的经验和体会,看是改革创新,还是照抄照搬,或者是半抄半创。
(3)站在全局向局部看,看有没有指导性。就是站在全党、全国、全军的高度,看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观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哪些有普遍指导意义,哪些没有普遍指导意义,哪些结论和观点在全局有用,哪些结论和观点只在局部有用。总之,只有经过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才能写出有质量、有指导意义、有实用价值的调查报告。
四是搞好“结合”。把综合分析的成果,深刻、鲜明、系统地反映出来,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还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写文章包括调查报告,只有讲清问题才有质量,对调查的问题讲得越清,报告的质量就会越高。要讲清问题,就少不了虚实结合,就事论事讲不清,从理论到理论也讲不清,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好调查报告的诀窍就在于此。为什么到同一个单位,调查同样的问题,写出的报告的质量却有高有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掌握“结合”的诀窍是主要原因。凡是善于用观点统率材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问题的,写出的调查报告质量就高,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大。
“结合”的要求能讲很多条,集中起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报告中的观点和材料,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概言之,就是“三有”:有血有肉,血肉交融;有虚有实,虚实相生;有粗有细,详略得当。有一年,某战区政治部工作组到某集团军调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情况。开始,起草报告的指导思想是用事实说话,靠事实服人,在第一稿中写了许多生动具体的事例,读完之后,大家很受感动。但由于“结合”不好,没有揭示出增强军民团结的规律,激动之后什么也记不住,受不到新的启迪,产生不了新的认识。于是,调查组再作调查分析,发现在新时期加强军民团结,关键是加深感情。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有事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小事能化了;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闭炸。他们以此为主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领导看了很满意,对加强军民团结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再比如,在抓落实的问题上,调查报告写了不少,但对不落实的原因众说不一。都在讲不落实,但都不是讲自己不落实;有的领导作决策图省事,不按决策程序办事;决策失当,执行者难落实,决策者还不认账。某战区政治部的调查组从这些情况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风不扎实,工作必然不落实;领导不深入,决策必然不科学;认识上错位,工作必然不到位。他们根据这种规律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上级领导看了感到很有道理,并写进领导讲话,进入了领导决策。由此可见,调查报告生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不好。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撰写调查报告中,又集中地体现在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上。“结合”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五种。
(1)选用完整的典型事例说明现点。比如,上海市教育工会为了说明当时老年知识分子负担过重的情况,他们选了一个年过半百、身兼12职、并有心脏病的特级教师的事迹,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集中说明了“老牛”虽有余力,过累亦将拖垮的主题思想,《人民日报》原文转发。
(2)用数字性的材料说明观点。这是写调查报告的一大特点。几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有数字,有的用一两个,有的用几十个。有一个《穷官庄打开致富路》的调查报告,全篇2800多字,却用了33个数据,确实是内容丰富,事迹过硬。
(3)用对比性的材料说明观点。有用数据对比的,有用语言对比的,但是最好是用事例对比。比较典型的是某报纸发表的一篇题为《要想由穷变富,全在干部领路》的调查报告,选用一个县两个村自然条件一孬一好,生产发展一快一慢的典型材料,从对比开笔,到对比结束,十分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主题思想。
(4)用典型事例和综合性的材料结合起来说明观点。在一件工作、一个教育、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多是采用这种“结合”方法说明问题,写出调查报告。
(5)用群众语言说明观点。在绝大部分调查报告中,都有群众语言。有的选用一两句,有的选用十几句。前面讲到的《穷官庄打开致富路》那一篇2800多字的调查报告,共选用了24句群众语言,什么联产计酬好比“吃煎饼卷指头,口口咬着自己的肉”,什么大锅饭时期是“早上出工你等我靠,晚上记工你争我闹”等等。这些话,可以抵得上一大段干巴巴的叙述。好的群众语言,是广大群众长时间锤炼出来的,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变迁的形象反映,很有时代特色,很能说明问题,在材料中选用一两句,可以使材料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某部政治部给上级写的反骄破满的调查报告中,就选用了“看别人豆腐渣,看自己一朵花”、“革命路上不反骄,早晚都要摔大跤”、“眼睛长到头顶上,尾巴翘到天上”等群众语言。
五是力求新鲜。调查报告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新意。反映的情况、总结的经验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新,就没有多大感召力和使用价值。党中央历来号召全党,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写调查报告理应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胡乔木同志早在1958年3月座谈写文件的方法时就指出:写出的文件要能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得到党委的同意和支持,群众也动员不起来。这段讲话,指明了机关写各种文件的目标。在“新”字上下工夫,就要努力做到选用的材料新,概括的观点新,总结的经验新,提出的要求新,探索的规律新,使人看了能受到新的启迪。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第一条,敏锐性。凡是思想上、政治上敏锐的人,其鉴别能力、洞察能力都比较强。这种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经验;识别快、接受快、反应快,写出的东西,提出的要求,发表的意见,一般都有新意。这种敏锐性是从学习中来的。只有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上级领导的决策,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学得及时,消化及时,遇到客观事物,才能够迅速辨别新旧,判断是非,作出反应,提出见解。
第二条,比较性。陈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制定决策、处理问题时,要上下左右地进行比较。这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判断一个事例、一种观点、一条经验对不对、新不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比较。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差,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新哪个旧。掌握比较的方法,就有可能抓住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出新鲜经验,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比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拿今天的情况和问题与昨天的情况和问题作比较;拿先进的方法和经验与一般性的方法和经验作比较;拿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与成就和兄弟单位的工作与成就作比较。这样一比较,即使自己反应迟钝一点,也能从中找到差距,看到发展,发现特点,并从中选择需要的事例、观点和经验。
第三条,创新性。事物天天在发展,历史天天在前进。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工作、装备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实际上年年都有新内容;就是所谓的“老一套”,也有新发展。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发现,有没有胆识去撰写。李瑞环同志在1991年春天的一次讲话中,提倡各级领导和机关,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碰书本上写过的、文件上规定过的、领导人讲过的、多数人公认的问题。我们应该响应这些号召,坚持从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敢于选择别人未曾选用过的主题,敢于揭示别人未曾揭示过的规律,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