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不到现场不写稿——从一篇讲话稿的起草和修改谈开来

admin 2025-02-06 20:27:32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不到现场不写稿

——从一篇讲话稿的起草和修改谈开来

成    文


        前不久,我们单位就某一重要专项工作召开现场推进会。

现场推进会,自然要到现场去开,会议现场是我市所辖的一个县,距离市区约有120公里。这次会议,采用先考察、后座谈的方式,一共安排了4个实地考察点;考察结束后,与会人员先坐下来听汇报、作交流,再由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就推进工作作讲话。

会期整整一天,实地考察主要安排在上午进行,我的讲话安排在下午,中午照常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尽管会前我已经对下级同事代拟的讲话稿作了大幅修改,中午还是争分夺秒,结合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对讲话稿作了再次修改,重在增强针对性和现场感。座谈交流的时候,我边听边记边思考,又把一些有用的信息融入讲话稿,对听到的意见建议作了适当呼应。

经过三轮修改,代拟稿完全变了样。考虑到这篇稿子的修改颇具典型性,我按照打一仗总结一次的习惯,会后及时组织参与文稿起草的同志进行了写作复盘。

复盘一开始,我就问起草组的同志,在动笔起草这篇稿子之前,你们当中有谁预先把4个考察点走过一遍?结果不出我所料,尽管这是写好稿子的基本功课和必备条件,而且会议筹备时间包括写稿的时间是充足的,但在场的同志没有一个人做到。我想,这种闭门造稿的现象,恐怕不是特例、个案,暴露出“作风不实,文风必虚”这个机关文稿写作的通病,必须从转变观念、建立制度抓起,以正本清源之法彻底断掉“文风虚浮病”的病根。于是,我先是就“不到现场不写稿”给起草组的同志上了一堂案例课,进而把这一原则固化于制,作为本单位机关文稿起草工作的一项通则,要求同事们认真践行。

不到现场不写稿,据说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金科玉律。我认为,这对于撰写机关文稿同样适用,应当作为写手们转作风、改文风的一条硬杠杠。为什么?下面结合这次改稿的过程作个简要分析。

第一,不到现场写不出。我们撰写机关文稿,常常是“关起门来当领导”,但“关门只在动笔时”,动笔之前必须敞开门、走出门,到基层去摸情况、挖素材,到现场去做功课、找感觉,到群众中去问关切、听期盼,否则既打不开写作思路,又掌握不了真实情况,更写不出内容鲜活、务实管用的好稿子。

就拿我修改的这篇讲话稿来说,代拟稿在我手上过不了关,原因有很多,其实仅凭写稿子的同志没去过现场这一条就足够了。撰写现场会的讲话稿却不到现场,任你相关业务多熟、文字水平多高,在“写”上花了多少心思、动了多少脑筋、下了多少功夫,写出来的都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稿子,因为不抓住花期、趁着晨曦去田野里采撷,就不可能得到沾着露珠、透着清香的鲜花,“闭门稿”要么是蔫了吧唧、失去灵性的干花,要么是人工所造、毫无生命力的假花。

第二,不到现场写不准。撰写机关文稿,摸清情况是前提,找准问题是关键,提出对策是根本。要做到做好这三点,必须深入实地、深入实践、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而这样那样的现场,既是实地的前线,又是实践的前沿、实际的前哨,理应成为调研的前站。即使到了现场,如果作风不实、深入不够、眼力不足,都不一定能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不到现场就更加不可能。

以我修改的这篇讲话稿为例,我所作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补充在考察现场亲眼看到的情况、亲耳听到的反映以及由此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不到现场去看一看、到实地去听一听,对于讲什么、怎么讲,我心里既没有数也不托底;没有现场生发出来的真情实感,讲出来的话不可能有感染力。如果不管别人写了什么,只管照着稿子念、硬着头皮讲,这对工作是极不负责的,也不会有好的会议效果。

第三,不到现场写不深。机关文稿的深度主要体现为对所写事项认识的深度、对工作规律研究把握的深度。拟稿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细节看出端倪,从所做的工作中总结出规律性认识,并用精准的表达落成文字,这样的文稿才有深度。

机关文稿的所写所讲,源于所谋所做、所见所闻,发于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思想要有深度,必须植根实践。只有以鲜活的经验、现实的问题为基点,思想才不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脱离现实的空想。感悟要有深度,必须躬身实践、亲身体验。只有深入现场,才能看到真实的景象、听到真诚的话语,从中找到拨动心弦、触动心灵的“感点”,进而感同身受、情动于中、言发于外。

第四,不到现场写不活。机关文稿写作,要善于用活的文风反映活的实践。“活的实践”在哪里?只能存在于实践的现场,正在进行的才是“活的”,有所变化的才是“活的”,不断发展的才是“活的”。只有走到实践的现场,才能看到听到了解到“活的情况”。把具备典型意义的“活情况”写入文稿,这样的文稿才会生机勃勃。所以,我们不仅要走到现场、下到深水中去“抓活鱼”,还要善于就地取材、现场烹制,这样才能拿出色香味俱全的好文稿;我们不仅要走到田野里去“采鲜花”,还要把花的种子、苗子带土移植到头脑中,用心血来浇灌,这样才能让写出来的文稿如同满园春色,不断散发诱人的思想芬芳。

当然,如果不到现场,凭借他人转述的情况、提供的素材也有可能写出“看起来还不错”的文稿,但转述的情况未必全面、准确、及时,就算是有比较可靠的来源,也只适合作为参考,不宜作为依据;至于“转手”的素材,往往会在“转”的过程中减损鲜度、降低活性,甚至有可能因为人为的影响而失去其本真。转述情况的发生时间越早,素材转手倒腾的次数越多,信息价值就越低,依此写出来的文稿质量就越差。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单位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起草机关文稿特别是政策文件、信息文稿和新闻稿件,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坚持调研先行、调研开路,坚持深入实地、深入实践、深入实际,切实做到“不到现场不写稿,不明情况不动笔”,坚决杜绝“先入为主定调子,拍着脑袋想点子,打开电脑找例子,关起门来造稿子”的现象。政策调研要广泛覆盖适用对象和应用场景,注重从基层的愿望呼声、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增强针对性、分析必要性、把握可行性。信息调研和新闻调研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认真核实情况、核准数据、核验结果,自觉做到有疑必问、所写必真。要注重掌握一手资料,不能仅凭基层单位上报的基础材料搞“来料加工”;要力求完整、准确、全面了解相关情况,不能仅凭初步掌握的情况“就米下锅”;要走出门作调研、敞开门听意见,把所作的决策和所提的政策、措施、办法建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的民意基础、充分的咨询论证之上,不能想当然地“闭门造车”。(2580字,2025年1月6日完稿,1月7日修改)

标签:佳作评析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