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新时统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三大攻坚战中,防治污染是其中一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真正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论。因此,打造“两山”示范县我县有基础。但受制度政策、发展程度、功能定位、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方面也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
一、践行“两山”理论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打造“两山”示范县,我县虽然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受发展程度、功能定位、自然条件、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影响,某些方面也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在践行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一些部门还处于只把保护修复“绿水青山”作为第一目标,而对于“两山”如何有效转换主动性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缺乏探索,办法不多,甚至在践行绿色生活上也没有以身作则树典范。在建立有利于“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破题;在推进节能交易、水权交易、排污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绿水青山保护领域的法律体系覆盖面不全面。
(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进展较慢。绿色供应链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总体较小,发展质量还需提高。现有绿色产业绿色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行业,以绿色制造引领绿色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些工业企业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生产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
(三)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生态康养旅游要素未实现充分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生态旅游等投入收入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上,森林旅游、湿地旅游、体育旅游等体验性低碳旅游产品较少,开发深度不够。新技术应用少,新业态新产品不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生态康养、生态旅游发展还未深度融入低碳理念,低碳旅游品牌影响力小。此外,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绿色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需加强。
(四)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尚需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但目前从全县整体来看,因公民个体差异、宣传教育机制、市场调节机制、激发动力机制等方面尚需不断完善提升,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强。
二、我县打造“两山”示范县的突破路径
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抓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重点,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
(一)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1.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两山”理念实践机制政策。一是积极探索实施有利于“两山”理念实践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节能评估审查、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章。三是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改革;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四是健全部门联合执法、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等制度,严格落实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制度。五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尝试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2.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即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多点多网的生态空间发展格局。
3.要全面统筹,把“两山”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强化“两山”理论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始终把“两山”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遵循,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发展全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从制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到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计划中,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刚性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内涵,融入人文生态元素,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交融、共转化,形成叠加效应,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要共建共享,倡导全民参与,增强践行“两山”理论的主动性。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共同创造高质量生活。在认知上,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教育,积极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激发动力,形成合力,调动政府、农民、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全民绿色发展意识,促进全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使越来越多人自觉投身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氛围,让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实践层面,应倡导绿色生活。深入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转化,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因此,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社会活动、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等方式宣传“两山”理念和我县的实践成果,并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县情教育,倡导文明、理性、节约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引领社会公众开启绿色生活方式。
(二)转变发展思路方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发展前景较好的重点企业,加强引导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群。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拓宽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好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
2.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食品有无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只有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围绕品牌开拓市场,才能更好开拓市场。一是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推进品牌创建,积极进行质量标准化认证,科学制定品牌产品发展规划,支持特色加工产品注册,大力开展名牌产品推荐认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推进营销创新,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宣传推介品牌,扩大品牌影响。通过良好的品牌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战略合作和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档次,增加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3.加快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一是根据我县农业特点,突出龙脊茶叶、龙脊辣椒、罗汉果、凤鸡、翠鸭、地灵花猪、龙脊红糯等为重点,加快形成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业。把加快发展以我县特色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当前全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这类行业是当前我县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经营基础相对较好、对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要争取在该类行业中培育出更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二是要尽快建立区域化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抓好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建设。大力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结对接程度,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形成,通过各个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群之间的相互吸收、互通有无,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加强领导,健全政务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和协调管理,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管理体制,对绿色食品加工业进行统一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工作,利用行业协会提高相关技术、信息等的服务和协调,为企业做好市场预测,使企业快速了解行情、及时调整决策和投资方向。三是应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保障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1.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打造更多全域旅游精品。一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进一步整合乡村全域旅游资源,加快产品转型等级,打破传统乡村旅游的家庭分散经营的粗放模式,全方位、全时空、全民化的整合产业资源、生活资源以及环境资源,重点策划富有乡村“原真性”的旅游项目。将传统的手工艺、真实的农耕文化、自然文化资源、特色的民族文化等进行整合,通过创新的发展理念升级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二是依托龙脊梯田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县可利用这一品牌优势,进一步挖掘苗、瑶、侗、壮等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推出独具特色的养生养老产品。加快建设养生养老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旅游民宿发展,保护传统建筑独特的风貌,带动周边连线旅游区域的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精品。把康养与旅居、运动健身、休闲度假、优良生态、中医药、饮食保健等产业有机结合,联动发展。
2.将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渗透到旅游各个环节,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的低碳旅游体验。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应渗透到旅游中的行、住、食、游、购等各个环节,从而令游客的低碳体验贯穿始终,并不断在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加深印象,最终得到低碳体验的升华。一是渗透入“行”,即低碳交通旅游产品。交通是旅游的重要支撑,节能空间很大,旅游景区发展低碳交通的核心就是要限制发展个体机动交通、鼓励和推进以公共化、节能化为导向的旅游景区交通发展模式。景区外提倡使用公共交通,景区间倡导使用共乘交通,如安排中巴及电动车协助景区间换乘,景区内原则上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推广公共化、轻型化、节能化及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环保观光小火车等。鼓励设计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工具。旅游交通既是旅游得以实现的承载工具,同时又是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独特旅游产品,传统的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如徒步、自行车、三轮车、轿子、滑索、骑马、牛车等,不仅节能环保,还能给游客带来非同一般的体验。同时,配备相关交通设施,建设生态停车场、低碳旅游道路、太阳能路灯照明等。二是渗透入“住”,即低碳住宿旅游产品。住宿设施也是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大户,旅游景区应摒弃奢华之风,提倡舒适便利的住宿。旅游景区应尽量减少大型宾馆、酒店住宿设施的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鼓励游客采用野营帐篷或者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不仅节能环保,还能惠及地方民众。坚持绿色经营模式,住宿严格控制生活用品的换洗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再提供六小件,鼓励游客尽量自带洗漱用品,并将没用完的香皂、小瓶洗发水等带走继续使用。节约用水、用电,如使用节水淋浴头、节能灯等,采用新型节能设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的利用率。三是渗透入“食”,即低碳饮食旅游产品。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调整饮食结构,倡导素食。合理设计菜量,避免浪费。取消一次性餐饮工具,鼓励旅游者自备环保餐具。使用节能厨具等。四是渗透入“游”,即低碳旅游活动。倡导游客去体验最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例如,景区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康体类活动,爬山、攀登人工岩壁、模拟野战、帆船、漂流、老少皆宜的森林浴、露营、花卉游等活动。再如,开展诸如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的景区,应充分利用景区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引导游客融入到当地特定背景的生活状态之中,而这往往就是人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五是渗透入“购”,即低碳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旅游商品强化游客体验,旅游商品应是唤起游客回忆的一条线索,其设计要与体验主题一致。低碳旅游商品应突出低碳的主题,与游客的体验活动结合起来。设计上取材于当地的资源,突出环保性、实用性。产品的包装应简单、安全、无污染。
3.多举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不同类型的林地资源,生产具有绿色、环保、健康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林下种养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林下经济加工企业进驻。大力扶持本地有潜力的加工企业,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推动企业配套,形成林下产业集群优势,确保良性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市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契机,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与高校、医院、企业等建立定点销售协议,不断优化林下经济产品流通渠道,畅通林下产品销路。发展过程中,可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重点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林下产业,形成“上中下、短中长”立体经营格局,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绿的目的。将林下经济作为全县林业产业重要内容,争取在林下经济上有突破。
4.积极推进发展绿色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催生更多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绿色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县大循环的循环经济链条,推进经济绿色发展。
此外,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村级发展平台、创新管理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乡村生态转化成果的共享机制等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广大村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参与经济发展,转化成果为广大民众共享。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收获了绿色福利,在实现绿色发展中获得了绿色效益,在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中提高了生活品质。
“生态兴则问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远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部署,主动担当作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成绩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实践作出有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