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省市两级机关多家单位工作过,好几家单位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有谁擅长写材料,就那么一直写,一写就是十年八年,甚至十几二十年,从基层单位写进了党政机关,从“小年轻”写成了“老笔头”,从股长、科长写成了副处长、处长,无论单位和职务怎么变,干的还是那份工,依然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爬格子,区别只是所写材料的“档次”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这样一条路走到底,对机关写手来说似乎是好事,毕竟笔头越磨越顺手、经验越写越丰富。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的路子也很有可能会越走越狭窄,甚至走进为写而写、把文稿写作当成文字游戏的死胡同,那就未必是好事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样“圈养”出来的写手,多数长于纸上谈兵,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文胜于质,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指导性和实操性不强;用这样的文稿来辅政,对事业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当然,这个“锅”不能由写手来背,毕竟能不能换岗交流,他们自己是无法左右的。
实际上,写手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能力,也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写到一定年资,交流出去放到业务岗,或是放到基层领导岗位上,会非常好用,成长性也很强,正如一位前辈“笔杆子”所说的:“懂文字”的人做业务,如虎添翼。正因为如此,一些单位注重把好苗子先放到文秘岗位上培养,基本过了写材料这道关,再往业务部门输送;在业务部门培养成熟了,既可以就地提拔,也可以回流到负责文字综合的部门,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这样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实现“出好稿”与“出人才”的双丰收。
但是,有的同志因为被贴上了写手的标签,也就给人留下了“秀才办事,难成大事”“书生意气,难堪大用”“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的印象,很难有机会被委以重任。有的写手虽然幸运地得到领导赏识和倚重,但领导用熟了、用惯了、用顺手了,舍不得外放,也会导致写手被“用过了趟”。
这样的事情,往往是写手们“心里的痛”。不重视培养写手,不善于培养写手,写手本身往往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你没有能力改变环境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我想说的是,适应不是无为,也不是不争,而是要加强自我修炼,等待机遇到来。
俗话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负责写材料的同志加强自我修炼,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也不能“不管人来不管事,只管三千常用字”,既要精益求精下足“字上磨”的功夫,更要想方设法寻找“事上练”的机会。有人说,要成为真正的“笔杆子”,就要少在“字上磨”,多到“事上练”。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改成“坚持‘字上磨’,多到‘事上练’”才能说是全对。玉不琢不成器,笔不磨不锋利。没有哪个文字巨匠、写作大家不是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磨出来的,所以我们既要多“琢磨事儿”,也不要舍弃“鼓捣字儿”这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事上练”怎么练?组织不给平台,领导不给机会,天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着电脑、盯着文稿,“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东汉·刘桢《杂诗》),你让我怎么到“事上练”啊?
根据我的经历和经验,完全可以这样练——
第一,找事练。这个事本来与我无关、没我的份,但我可以主动请缨、主动参与,哪怕是当学徒、当助手、当配角。特别是一些“棘手”“烫手”的事,别人未必想干愿干,甚至避之唯恐不及,这时候如果你能挺身而出、挺膺担当,一定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甚至因此而进入组织视野。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没有少干。比如,在高校团委当干事的时候,我两度被抽调到校庆办公室这个5年成立一次的临时机构工作,在全校是“独一份”;当团委副书记的时候,我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受命担任材料组组长;好不容易当上了团委书记,凳子还没有坐热,就被派到千里之外去担任派驻联络服务机构负责人,后来又兼任学校“申博办”副主任。又如,从1998年的“三讲”教育到现在,每次党内集中教育我都是所在地方或单位相关工作机构中的一员,当过一般工作人员,也当过组长副组长、主任副主任,一次都没缺过席。再如,参加工作后不久,单位选派扶贫支教工作队员,因为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不少人被点了名都不愿意去,我却先后3次主动报名,就差写血书了;前几年新冠疫情爆发,我又主动提出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担任督导组领队。尽管这两次请缨,组织上都安排了别人,但我这种“没事找事”的劲头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考验和锻炼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主动揽活干,敢啃硬骨头,让我付出了更多,也收获了更多。
作为写手,参与中心任务的机会是很多的,甚至比其他干部更多,毕竟很多工作都需要借助文字来谋划、部署、推动、总结和宣传,这就让写手们大有用武之地。
第二,看中练。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对一些工作特别是单位的核心业务,实在没有机会上手干,那我就多在旁边看——不是一味当“看客”,而是要留心观察、用心琢磨、潜心思考,多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来做,应该怎么做,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样去看,才能看出工作的门道,也看出自己的差距或是优势。等到有机会从旁观者变成主攻手甚至操盘手的时候,就会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三,谋中练。我读过一本书,书名叫《学会写文章——战略写手秘笈》,书中把思想领先、具有战略思维、能够充分发挥智囊作用的写手称为“战略写手”,指出这是稀缺资源。作为高端写手,战略写手绝不是一日练成的,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在谋中练,从谋一域到谋全局,从谋当下到谋长远,从谋做事到谋发展,一步步放大“谋”的格局、提升“谋”的能力。
第四,写中练。这不光是练笔力,还要练脚力、练眼力、练脑力、练毅力,核心是加强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切实提高以文辅政、以文布政、以文施政的水平。如果总是在文字上搬来搬去、在套路上转来转去,这就如同“练拳不练功”,练出来的充其量只是“舞功”而不是“武功”。
总之,无论写手的专业训练还是自我锻炼,既不能脱开“写”这个本职本业,又不能陷入为写而写的“死循环”。我们要坚持在字上磨笔力,多到事上练能力,在“事”与“字”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内外兼修,这样才能让写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成文
来源:三好公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