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巧妇巧为无米之炊——文稿框架的魅力

admin 2023-07-10 16:02:29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写稿子的同志可能普遍都有一个苦恼,就是缺基础资料。文稿工作的特性就是“急”,任务来得急。要么基础资料收不上来,要么收上来发现质量不高。因此,经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但事实上,是否过于依赖基础资料,也是判断一名文稿人员成熟度的重要标准。那什么可以让一名文稿人员可以突破基础资料的牵绊而超然世外、闲庭信步呢?这个就是文稿框架。有了它,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处理好与基础资料之间的关系,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掌握主动权。对于文稿牵头人来说,通常要比团队成员技高一筹,最重要的一技就是框架搭建能力,这种能力往往不可替代,所以他才能坐上牵头人的位置,所以他的位置才不可动摇、无人代替。 

因此,成熟的文稿工作者更喜欢说“巧妇巧为无米之炊”。 

框架搭建能力,首先是胸中有乾坤。一方面,熟悉每一类文稿的惯用套路,说要整个什么材料,马上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类材料的几种“玩法”,然后从中选一种。能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多写多经历,二是要多看多总结。有的人写十几年材料,但不去总结这些东西,就很难站上更高的高度,也很难突破瓶颈,到达一定水平就进入“高原期”。另一方面,对每一项工作都有规律性的认识,甚至熟悉它的一般招数和内在逻辑。文稿人员不可能把所有工作都干一遍后才去写稿子,这不现实,也不讲效率。怎么才能掌握这些工作规律呢?一是要学理论,学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要系统学、学系统,不主要是盯着那些论断、妙语,而主要是学背后的思想体系、工作体系,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学我们党是如何治国理政的。二是要学工作方法,尤其是开专题会、看文件时善于观察,学习在面对一项工作时是如何组织、如何推动的。三是要善于同一线部门的同志交朋友,丰富自己的工作圈子,把功夫花在平时,多学习,常交流,厚积而薄发。写稿子的人经常会遇到别人来找帮忙,只要时间允许,或者把时间挤一挤,都要乐意帮忙、积极上手,这不是吃亏,而是宝贵的机会和资源。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积累,就能轻松应对一种情况,即,基础材料迟迟上不来。这个时候,就可以改变作战思维,提出具体到三级标题的文稿框架,征求一次意见后,请一线部门做“填空题”。一般情况下,这样写出来的稿子质量都很高。 

框架搭建能力,其次要有创新思维。要树立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一篇基础资料质量不高,那只是因为这篇基础资料不是按照自己的固有认知模式来组织的,换句话说,是没有get到它的好在哪里。所以,不要轻易对一篇基础资料下结论,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劳动成果。凡事皆有用,关键看是带着什么样的思维去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就要认真去研究基础资料,打破自己的传统思维,用思维来开发材料的价值,做到为我所用。有这么几种情况,当然不可穷尽。如果基础材料过于具体,那就将其拔高到中观以上的层面,形成类似理念、原则、思路等的东西,改变材料的“颜值”。如果基础材料过于琐碎,那就要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工作体系,改变材料的“骨架”。如果基础材料过于常规,平淡无奇,那就可以以此为标靶,从对立面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或者以此按图索骥,寻找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改变材料的“基因”。其实,一定程度上,文稿是能推动或倒逼一线工作创新的。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应对第二种情况,即,催上来的材料不合心意。 

有的文稿工作者在工作中容易得罪人,多数是发生在协调基础资料上。资料征不上来,就拼命去催,有时为了达成目的,不惜使用甩脸子、递状子、扣帽子等权力压制手段,结果是工作没干成,还把人得罪了个遍。这其实是综合能力不强的一种表现。 

总而言之,文稿工作者不是文字的搬运工。文稿的价值是以文辅政,文稿工作者是参谋助手。那种把所有指望放在一线业务部门,祈求基础资料来得速度快一些、质量高一些,拿来后一拼凑就完活的做法,已经背离了文稿工作的价值。这是自废武功。 

文稿工作的更高段位,是巧妇巧为无米之炊。

作者:月朋朤

来源:月朋朤笔记

标签:老秘论道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