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文字
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党课——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

admin 2025-02-21 17:26:22 浏览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根据计划安排,今天我就围绕“从党的百年浩瀚征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这个主题,与大家进行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授课交流,目的就是引导大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关系,自觉砥砺初心使命,厚植人民情怀,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这就是著名的“半床被子”的故事。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人民群众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我们党的初心和本色。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始终坚信《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真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早在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就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决议案,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199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在重申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基础上,将党的群众观点丰富发展为“六个基本点”,其中之一就是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并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我们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确立了为劳苦大众彻底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使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仅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紧紧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线。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一路走来,所有的牺牲、奋斗和斗争都是源于这一宗旨。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我们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写道“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就是要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1944年,毛泽东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亲笔提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时,他双手往下用力一压,当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时,他把手掌卷成一个喇叭筒状,放在嘴边一吹……。从党的七大开始,我们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载入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告诫全党:“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全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一百年来,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

(三)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中,我们党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等群众关心的一切问题”,“打土豪、分田地”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线,我们党带领人民先后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亿万人民的拥护,就在于党真心实意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江山》这首歌以激昂的旋律、深厚的情感,震撼了亿万听众。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一)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人民水深火热之时,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鲜明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组织工人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毛泽东在《政治周刊》发刊词中写道,共产党人革命就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在28年革命斗争中,党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完成这些任务。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紧紧抓住土地问题,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用“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把农民组织起来,获得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改善了农民生活,又动员了各阶层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适应形势的变化,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我们党依靠人民打胜仗。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生死关头,我们党转向农村创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唤起工农千百万,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得以发展。苏区群众全力支援革命,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处处可见。在中央苏区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长征前夕在全县80%的青壮年参加红军的情况下,又有6600多名子弟兵加入红军队伍,仅在长征路上牺牲的兴国籍战士就有12038人,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倒下。长征途中,如果没有各民族群众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伤病员、提供粮秣,艰难转战的红军将士也许真的成为“石达开第二”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美军观察组成员戴维斯到延安考察后认为,共产党及其军队之所以能够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这种显著的生气和力量的原因,是简单而基本的,“即是群众的支持和群众的参加。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它们得到这种支持,是因为这个政府和军队真正是属于人民的。”1946年3月,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来到延安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这是他亲身体会到的共产党领导的事业与其它党派的根本区别。解放战争时期,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为支前做贡献。“最后的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这首当年的歌谣见证了人民对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淮海战役集中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在通往前线的各条运输线上,车流滚滚、人流如织,几百万民工大军推着小车向前方运送物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支前民工达543万人,为参战部队的9倍,共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万余辆,前送弹药7300余吨、粮食近44万吨,后运伤病员11万余人。靠着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数百万国民党军,夺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国家一穷二白、帝国主义外部封锁的艰难条件下,党动员组织亿万中国人民坚定地进行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极大的建设积极性,中国大地到处是火热的劳动和创造。中国人民以勤劳勇敢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在短时间里就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工业、国防、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二)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行改革开放最深刻、最基础的原因,就是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前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很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广东的许多老百姓想方设法往香港跑,就是因为内地贫穷、人民群众对生活不满。邓小平深刻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符合国内实际和人民需求的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发出了加快发展的号召。党的十四大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此后,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活力。我们党着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到20世纪末从基本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提出“温饱”和“小康”的概念,都是以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为基础考虑的,用“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普通老百姓所向往的吃穿不愁、日子好过的理想社会状况来定位党在20世纪末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为了人民而改革,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创造。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正如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经过3年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实践,1982年1月,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正式出台。从此开始,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中许多创新举措、许多新的突破是基层群众创造的,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领域环节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像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的发展,乃至国企改革、金融财税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及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等等,无不蕴含着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以及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的发展历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就是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生动写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春天的故事》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崇敬之情。“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

(三)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价值遵循,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擘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并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部署安排。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体现的是植根人民的根本立场,着眼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回应的是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标志性的成果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先后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数百万党员干部把最好的年华献给脱贫攻坚事业,涌现出了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先进典型。最显著的成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一百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着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我们党历经百年依然生机勃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血肉联系,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新时代如何践行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

回顾党的历史更加深刻地感到,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新时代党员必须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政治营养,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第一,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的党员人数,放在人民中间还是少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0世纪末,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如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等,在长期执政后失去了执政地位,就是典型代表。相比这些老党大党,诞生于20世纪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依然生机勃勃,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就是要时刻锤炼履职本领。我们既要有干事的激情,还要有成事的本领。要认认真真学习,学习原文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从历史积淀中汲取智慧力量,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踏踏实实干事,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出办公室都是办法,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的方法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地了解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群众心里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要严严实实律己,始终牢记底线红线,纪律是铁,谁碰谁流血,把律己正身贯穿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第三,就是要做到严守党规党纪。纪律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这就决定了纪律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决定了严守纪律是我党的根本准则。结合今年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系统学习各项党规条纪,做到知纪于心、守纪于行。通过警示性教育、现地教学多种形式,提高纪律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力。在重要节点,开展党课教育,开设群众大讲堂,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群众教育的作用,推动党规党纪入脑入心,党纪教育取得实效。

同志们,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这百年辉煌历程中,我们党饱经磨难而初心不改、历经风雨而使命依旧,一代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努力奋斗,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伟大业绩,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回望初心是为了更好的坚守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党员的历史担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不负国家、不负历史、不负人民。

标签:党课讲稿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