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汉字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意象思维的代表性产物,象形和会意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二是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三是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比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在我看来,上述关于意象思维的解释和分类,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广义的意象思维,则是一种以“意”和“象”为基本要素,由意生象、以象表意的通用思维方式,是所有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思维内核,正如《周易略例·明象》中所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话由心生,话由意生。这个“意”,指的是意旨、意思、意义,核心是思想和感情,情、志、理、识等表达要素均可包含其中。“意”蕴于内,为阴;“象”形于外,属阳,一阴一阳即可生化无穷。话说出来了,也就有了“象”。这里所说的“象”,泛指一切有形化的东西,每一个人,每一个物品、图案、符号、汉字,甚至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象”。无论现实中的景象、物象,还是头脑中的意象、幻象以及艺术、写作、表达中的构象、摹象、具象、抽象,都是“象”的表现形态,前一类可称为“实象”,后几类则称为“虚象”。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肉眼是否可见,把“象”划分为“显象”或“明象”“隐象”或“暗象”两大类。
在写作活动中,首先要想明白所写文章的意旨,正所谓“未造其语,先立其意”(元·周德清《作词十法》),然后再琢磨怎样把写作意旨有形化、具象化,化为明晰的观点、详实的内容、合适的体例、严密的结构以及精准、生动的文字。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由意生象、以象表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思维是写作之本,也是写作思维之根。一切文章皆出意象、皆为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统一。人们常说大自然是气象万千,那么,好文章甚至放大到写文章则可以说是“意象万千”。
这样去认识写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抓住本质、把握规律,做到“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执本而末自从”(三国·杨泉《物理论》)。那么,怎样把意象思维具体运用到一篇文章的写作之中呢?下面,我们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这篇讲稿上,以我对这个稿子的构思为例,加以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朋友理解和把握运用意象思维写文章的操作要领,我们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先请大家看一看这个讲稿的提纲。
正确回答“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这个问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年轻干部”。年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层级有不同的“年轻标准”。比如,对正处级干部来说,40岁以下就算是比较年轻了,这是目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同时,年轻不仅表现在年龄上、外表上、身体机能上,更体现在心态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第二个是“健康成长”。我理解,所谓“健康成长”,主要是指按照党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事业的需要,实现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职务提升、职级晋升理解为一种成长,但决不能把提得早、进步快、级别高作为成长好坏的衡量标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根据自己对干部工作的认识和体会,以树木的成长为参照,总结提炼了一个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六句话、十八字”要领,也就是“立得稳、长得正、挺得直、墩得实、培得壮、管得好”。下面,着重围绕这几句话展开来谈一谈。
第一,立得稳:关键是深扎成长之根
美国有位名叫凯瑟琳·波特的女作家说过:“树木必定是明白了它所处的位置,才往下扎根、向上成长。”年轻干部也是一样,无论走到哪一级,身处哪个地方、哪个单位、哪个岗位,首先要“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力求稳扎稳打。
一要扎根基层;
二要扎根实践;
三要扎根群众。
第二,长得正:关键是把稳思想之舵
歪脖子树成不了大材。把准方向,对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要自觉“对标”。树立健康成长的立体坐标系,经常对照总书记殷切期望,对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认真查找短板和差距,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二要常修“心学”。指出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大忌,强调要加强党性修养,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态,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务升迁、职级晋升。
三要树牢“三观”。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真抓实干作为基本原则,“立志做大事,不求做大官”。
第三,挺得直:关键是常补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要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哪里来?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坚持对党的创新理论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第四,墩得实:关键是打牢成才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苗”来比喻培养年轻干部。墩苗,是北方地区的一个农作术语,指的是农民在一段时间里,故意把幼苗边上的土踩实,暂时不给浇水、施肥的一种做法,目的是让幼苗轻易吸收不到营养,逼着幼苗把根须扎向更深的地里,有助于增强抗旱抗病能力。年轻干部都是好苗子,“墩”得实才能长得好。
一要找准“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严守纪律规矩、夯实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这“四个基”,就是墩苗的主要“位点”。要舍得把优秀年轻干部放下去,让他们在基层一线“墩”根系、“墩”基础,在大战大考中“墩”意志、“墩”作风、“墩”心态,这样才能步履坚实、行稳致远。
二要“墩”对方法。墩苗的要领在于“给磨难”,精髓在于“压长势”,目的在于“激潜力”。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要把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作为“墩苗地”,把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试验田”,让好苗子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切实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三要“墩”够时间。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速生树材质疏松,是做不了扁担的。对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递进式培养,加强完整任职周期的历练,必备的台阶不能缺,必需的锻炼不能减,必要的考验不能少。
第五,培得壮:关键是练就过硬本领
好苗子长得壮不壮实,不仅要看是否本固枝荣,还要看抗病能力、发展潜力。干部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
一要在“学”中“培”。强调既要全面汲取知识养分、避免偏食,又要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二要在“练”中“培”。强调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勤学苦练、百炼成钢。
三要在“用”中“培”。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强调要把用对其人、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用得其所统一起来,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六,管得好:关键是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干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光有严管没有厚爱,将会是“一潭死水”;光有激励没有约束,将会是“一潭浑水”;只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才能形成“一池活水”。对年轻干部,既要“放使干霄战风雨”,又不能“放养”,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动态,经常观察长势,有针对性地培土扶正、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引导和帮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成长起来。
一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
二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
三要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这篇讲稿的起草,可以说是运用意象思维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案例。我在起草稿子的时候,围绕“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这个主题,首先联想到“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这句话,头脑中顿时浮现出一棵棵好苗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画面,这就是由意生象,是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紧接着,我又借鉴树木成长的规律,发散出“立得稳、长得正、挺得直、墩得实、培得壮、管得好”这六句话,整篇稿子就有了分论点和大框架,不仅立意立住了,而且颇有新意和理趣。接下来,顺着这个思路,也顺着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一层一层往下推,紧密联系年轻干部队伍实际,适当增加一些情况、一些事例,并用自己的话把观点和素材串接起来,整篇稿子很快就一次成形。后面这几步,就是以象表意。当然,立意既要立得巧妙,又要立得稳当,不能刻意造作、以词害意;生象也不可妄生犄角、别生枝蔓,如同画蛇添足,既要遵循写作规律,又要遵循所写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以有形寓无形,循文理言事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意”与“象”高度契合、完美融合,达到相互映照、浑然一体之效。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代表作《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我这篇讲稿的写作,的确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