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 更能见真功
——以一篇另起炉灶的采访稿为例
成 文
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以下对这类毕业生称为选调生),是加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源头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2000年以来,我所在的省份坚持开展选调生招录工作,不断完善选育管用紧密衔接的制度机制。着眼于提高选调质量,2010年以来还专门开通了面向“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定向选调生招录通道。
近日,上级某部门正在组织摄制一部选调生工作宣传片,打算在选调生招录政策宣讲会上巡回播放,其中安排有一个片段,是对我进行采访,画面时长30秒左右。我们单位负责选调生工作的同志主动帮我准备了采访稿,因为这只是个小稿子,加上出于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考虑,一开始我并没怎么“动刀子”,主要是从控制篇幅的角度,对原稿作了一些删节处理,同时从表述更精准、衔接更顺畅的角度,作了些文字修改,没有动到具体内容和框架。修改稿(为便于区分,以下称为原稿)如下:
选调生是干部队伍的生力军,选调生工作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源头工程。近年来,我们NN市坚持拓宽源头与激活源头并举,不断完善选调生招录选拔、培养使用、管理监督的全链条机制,引导他们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党政班子中共有选调生26名,其中有4名担任党政正职;有57个乡镇党政班子中配备有选调生,占乡镇总数的59%,其中有24名选调生担任党政正职。下一步,我们将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持续建好“蓄水池”、练就“千里马”,让广大选调生干事有平台、成长有沃土、发展有空间。(252字)
10月12日下午,按照这个稿子顺利做完采访,我就转身投入了其他工作。我有一个习惯: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先把当天的工作在头脑里过过电影,想一想有没有什么疏漏;再把第二天的工作在头脑里简单捋一遍,分出轻重缓急,这样心里就踏实了,睡得就安稳。当天晚上,回想起白天的采访,我突然觉得像原稿那样讲效果并不好,应当换一种路数。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与负责采访的同志联系,问是否可以重新做一次采访。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当即自己动手,重写出下面这篇稿子:
在我们NN,活跃着一支1200多人的选调生队伍。对这支首府改革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好苗子种在最有利于他们锻炼成长的基层沃土中。目前,全市已经有63%的选调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12个县(市、区),平均每个有2名选调生进入党政班子;102个乡镇,接近60%有选调生进入党政班子。当前,(××××关系已成为××区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作为……的永久举办地,)国家赋予NN建设……、打造……的新定位新使命,“世纪工程”××××将使NN走出一条向海图强的康庄大道。我们诚挚欢迎更多优秀选调生到这里来大展手脚,一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NN新篇章!(306/262字)
当天下午,按照这个稿子进行了第二次采访。采访组的同志听我按新稿子讲了一番,都说比之前的采访效果更好。好在哪儿?没有比较就看不出来、显不出来。拿前后两个稿子作比较,至少有这么4点区别:
第一,开头“讲情况、讲重点”,比“讲认识、讲做法”更切合受众的关注。射箭要瞄准靶心,讲话要抓住人心。就这次采访来说,采访者来自上级部门,但我所讲的内容并不是对上级领导作工作汇报,而是向选调生招录对象作宣传推介,两类对象的关注点不一样,所讲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原稿的撰写者可能是写惯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起句讲认识,接着讲做法,完全是对上汇报的套路。而我重写的稿子,一开口就介绍整个选调生队伍的“大数”,紧接着只讲他们最关心的使用问题,内容更聚焦,“火力”更集中,既符合宣讲对象的关切,又减省了不必要的篇幅。
第二,中间用相对数说话,比用绝对数说话更有说服力、冲击力。原稿当中一共使用了6个数据,只有1个(59%)是相对数,其余都是绝对数;用于介绍选调生使用情况的绝对数,尽管注意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关键数”,但都是一两位数,冲击力不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我重写的稿子,一连使用了3组数据,都是1个绝对数+1个相对数,多数数据在两位数以上,其中不仅有三位数,更有四位数。我在选用数据的时候,秉持的原则是“取大”但不“夸大”,用“比例大”替代“数值小”。相对数一亮,说服力就强;比例值一高,冲击力就强。其实,两个稿子所介绍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但会不会用数据说话,效果大不一样。
第三,后面“讲环境、讲发展前景”,比“讲工作、讲个人前途”更显大气,也更有高度、区分度和吸引力。我在重写稿子的时候考虑到,毕业生作就业选择的时候,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是非常重要的决断因素,无论对省外还是省内的兄弟城市来说,这方面的情况差异很大;而就选调生工作来说,各地的做法其实差不多。我所讲的内容,目的是吸引更多毕业生报考我省特别是我市的选调生,必须讲出最有区分度的特点、最具吸引力的亮点。所以,针对这样的“点位”,我在采访稿后面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其中括号里的内容是根据采访片段的时长预留的,第一句出自一位“大首长”最近在一次重要活动中的讲话。摄制采访片段的时候,如果给足我推介本市的时间,我就把括号里的内容一并讲出来,这样介绍会更充分,效果会更好;如果“掐死”在宣传片里亮相的时间,我会省掉括号里的内容,前后仍然衔接得上,对整个稿子影响不大。
第四,用“表示欢迎”来结尾,比“表达决心”更符合应用场景,也更有人情味儿。原稿的结尾是表态式的,常见于工作汇报和典型经验材料。我重写的稿子,结尾换成了欢迎式的,这更符合宣传片的功能定位和应用场景——这个片子是放给有意向报考选调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看的,不是放给领导们看的。
就这么个两三百字的小稿子、不到一分钟的“小采访”,细究起来,其中的门道还真不少。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更能见真功。讲话的时间越短,要讲到点子上、讲出好效果,难度就越大,需要下的功夫也越大。(2391字,来源:三好公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