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融合最可贵
——谈谈写作力的修炼和提升之道
成 文
很高兴能借此机会,向宣传部的各位同仁作个专题汇报。我们常说,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那么,宣传部就是“记者之家、文人之家、写手之家”。早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当过校报编辑。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担任学生记者,还当过校团委的宣传部长。在×××(注:单位名称、下同)挂职以及在×××、×××工作期间,我都从事过宣传工作。所以,来到各位宣传战线的骨干精英当中,有一种找到组织回到家的感觉,非常亲切,也希望能从大家身上多沾点儿“文气”。
我汇报的这个主题,是为宣传系统的同志定向开发的。之所以想到这么个主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个班是增强“四力”的专题班,专题班自然要聚焦主题专门谈、集中火力深入谈。二是“四力”这个概念和相关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宣传系统提出来的,但对所有需要拿笔杆的同志都具有普适性,而且精准生动地揭示了写作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三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四力”可以结合、整合、综合,但程度最深、作用最大、效果最好的当属融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认识到这一点,以“融合观”来指导写作力的修炼和提升,能够事半功倍。
下面,我围绕三句话,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对写作力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句话:写好文章靠“四力”
在与宣传部有关同志就这次汇报的选题作沟通的时候,他看到我发过去的标题,不解地问:“我们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讲的‘四力’,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您讲课的副标题中的‘写作力’,可否改为'笔力'?”
我回复:“写作力是综合能力,相当于‘混元力’,不是单纯的笔力,所以不能改。”
我所说的“混元力”,也叫“混元功”,是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看来的,金庸先生写的《倚天屠龙记》里就有这样一门功夫。
在“百度词条”里,“混元”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指天地元气,亦指天地、宇宙;二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年代。作为元气的混沌,是“元气之始也”,即“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生于混沌之中”“极乎无极”。这样的解释,听起来有些玄乎,也显得相当“高大上”。所以,当年我一看到“混元功”这个词的时候,就觉得挺厉害,也就牢牢地记住了。
现实中,混元功确实存在。据“百度百科”介绍,它属于两仪拳流派,是心拳学体系中的万法之基础,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我看来,这几个“合”也适用于写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融合的要素和要旨。我之所以说“四力”是“混元力”,理论依据就在这里——笔力是写作力的核心要素,但并不等同于写作力,写作力需要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贯通融合,也需要“四力”互融相合。我想,把笔力等同于写作力的,不只是那位与我作联系对接的同志。所以,很有必要对“四力”的内涵和外延作个深入分析。
下面,我们先温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力”的重要论述。总书记指出: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四力”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四力”的理解。
——脚力,指的主要是调研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从当好领导、做好工作的角度讲的。总书记还说:“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也说过:“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也出美文。当我们的足印遍布生活深处时,报道就有了底气、灵气、锐气。”这是从转变作风、搞好宣传的角度讲的。还有人说:“脚上不沾泥土,怎知群众疾苦。”这是从走好群众路线、体察民情民生的角度说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需要重视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调研的水平和实效。
调查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实情;二是深化认识;三是开阔思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调查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我们无论是做好工作还是写好文章,都需要以此为重要基础。
——眼力,指的主要是发现力。在我们的工作中,眼力是发现亮点、发掘典型的能力,看到本质、发现规律的能力,更是发现问题、找到差距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眼力包括观察力,但观察不是目的,目的是了解和发现。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多人都曾是福尔摩斯的粉丝。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里,有一集叫做《波希米亚丑闻》,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华生路过贝尔街,去找福尔摩斯叙旧。当福尔摩斯推断出华生又开始行医时,华生有些不服气地说:“我从不认为你的眼力强过我。”
福尔摩斯说:“可是你只是在看而并非观察。要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就好像你经常看见进房间之前需要经过的台阶吧?”
华生说:“常常看见。”
福尔摩斯又问:“有多少次了呢?”
华生回答:“哦,至少几百次了吧!”
福尔摩斯说:“那么,你能告诉我有多少级台阶吗?”
华生:“多少级台阶?我不知道!”
福尔摩斯:“这就是了!你只是看,却不知道去观察。这就是我要说的关键。你看,因为我观察了,所以我知道有17级台阶。”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讲了个波斯猫的故事——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对垒。
某日,德军一个参谋人员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时,无意间发现一个颇有规律的细节:每天早上八九点钟,都会有一只波斯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个土坡上晒太阳。
随即,这名德军参谋做出了以下判断:
一、这是一只波斯猫,并非野猫,野猫不可能白天出来,更不可能出现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
二、猫栖身于一个土坡上,周遭没有房舍,那么这只猫一定是属于某个法军的。
三、波斯猫是名贵物种,普通士兵绝不可能带着这么名贵的物种到战场上来,它的主人绝对是个军官,而且绝不会是下级军官。
据此,德军参谋认为地下掩体内有高级指挥所。
于是,德军集中了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着那里狂轰。
事后查明,德军的判断完全正确,掩体下果真有个高级将官指挥所,在德军的强大的火力下,无一人生还。
从此以后,法国部队中有了一个新规定:不允许带着猫上战场,尤其是波斯猫。
这两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眼力尤其是发现力的重要性。
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南京大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茅家琦先生认为,做学问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见所常见,思所常思”。这就是说,我观察的是大家经常观察的,我思考的是别人经常思考的。第二个层次是“见所常见,思其思所未思”,我观察的是大家经常观察的,我思考的却是别人虽然在思考但是没有思考到的;第三个层次是“见所未见,思其未思”,我观察的是别人尚未观察的,我思考的是别人尚未思考的。
仅就观察来说,我们无论做工作还是写材料,既要见人之所见,又要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出的问题,还要善于从熟悉的地方看出不同、看出变化、看到风景。
〖举例〗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没透露我从光明日报退休了》,作者是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庄电一。文中写道:
“宁夏地方小、人口少、经济落后,是个‘三无’(无地位、无特点、无典型)世界”“在发达地区,一弯腰就能抱个大西瓜。在宁夏,拿个放大镜,也找不到芝麻!”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作者的努力,“在光明日报70余年的历史中,有一半以上年份的报纸上有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也数千次出现在这张报纸上。我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稿件,可以装满700多个整版,有17个整版是由我一个人采写完成的。除此之外,以半版篇幅见报的稿件还有很多。我在宁夏这个不被新闻界看好的地方,连续多年保持每年发稿百篇以上的纪录。在报社有案可查的14次考评中,我有9次被评为优秀”。
秘诀是什么?作者说:“身在‘穷’地方,我却偏要当个‘富’记者”“不但要从石头缝里抠新闻,而且还要搬开石头,看看下面有没有压着东西!”
我们提高发现力,就要有这种从石头缝里抠、搬开石头去翻去找的认真劲儿。
——脑力,指的主要是思辨力。脑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领悟力、想象力等在内,但最重要的成分是思辨力,因为思考是贯穿学习和工作的一条红线,记忆、理解、领悟、想象都离不开思考;而辨别方向、辨清是非(优劣、好坏)的分辨力,对我们做好工作、写好文章来说尤为重要。
关于在写作中辨别运思和行文方向的能力,训练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一种本能式、直觉式的强烈方向感,让我们在写作中直达意旨、直奔目的,不至于出现思路和行笔方向跑偏的问题,可以有效避免走弯路、走岔路、做无用功。对此,我用两句话总结过自己的体会:第一句是,写材料,灵感重要、语感重要,方向感最最重要。第二句是,方法不对,干活很累;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笔力,指的是文字驾驭力、综合力,核心是文字表现力、思想传播力。这里,我用的不是“表达力”而是“表现力”。我觉得,“表达”主要是为了“达己”,“表现”则主要是为了“抓人”;把自己心里所想准确直白地说出来、写下来,辞能达意,就是“表达”;而“表现”则需要巧妙地、甚至是艺术性地呈现所思所想,努力达到悦耳、醒目、走心,引人感人动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好效果,让人听了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集中注意力往下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心里一动、精神一振,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上,写出了自己“心中有”却“笔下无”的意思,这是比“表达”更高的要求。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新闻稿件尤为注重传播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刻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还对“讲什么故事”“怎样讲故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要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
有一句诗说得好:“脚行万里眼自开,思如大江笔如锋。”这句诗,把“四力”都装进去了,也生动揭示了四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可以集中到笔力上,通过笔力来加以呈现。但如果把笔力等同于写作力,这是在门缝里看写作力,会把写作力看窄了,从而一味地追求“笔头功夫”,忽视脚力、眼力、脑力以及其它与写作密切相关的种种能力。
我经常引用一句话:“讲台之声不过百米,文章之言可越千山。”这种“越千山”乃至“入万家”的能力,就是传播力。
第二句话:勤学苦练强“四力”
“四力”都是具体能力,从根本上说,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但“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往往是“练”的前提和基础。
就“四力”的提升来说,学,核心是掌握贯穿其中的“道”,也就是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提升,各有各的规律,一个共性规律是要遵循科学方法。
练,主要途径一个是训练,这是指向“学”的“练”;另一个是历练,这是指向“用”和“干”的“练”。我们获得能力与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不一样的,能力唯有通过“练”才能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干中学、学中干,能产生“复利”,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一)如何增强脚力
——增强脚力,就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既要看“高楼大厦”,更要看“背阴胡同”;既要看“前院”,更要看“角落”;既要看“盆景”,更要看“风景”;既要多“看点”,更要常“蹲点”;既要重调查,更要重研究。
——增强脚力,就要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最好的学校,现场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新华社老社长穆青说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
我读过一篇关于怎样采写新闻作品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
尽管现在能够“千里边关一日还”,但若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迈得进群众的门槛,却走不进群众的心坎。只有深入乡村,聆听留守儿童的思念,伴着空巢老人的孤灯,才能理解消弭城乡二元差距的紧迫;只有跑遍城市角落,倾听“房奴”“蚁族”的心声,才能读懂群众对“获得感”的期盼……对于新闻人而言,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腿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正是声入心通的“通行证”,正是推动进步的“积分卡”。(人民日报《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增强脚力,就要深入群众采撷真经。基层的经验最鲜活,群众的经验最管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才是“真经”。最管用的经验往往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最生动的例子往往在基层一线的沃土里,最鲜活的语言往往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上。只有始终保持“在路上”(即使人不在路上,思想也要在路上)的高度自觉,到广阔天地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捕捉社会进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动着人民的感动,才能奉献出充满时代能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举例〗略
增强脚力,是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增强脚力的过程,就是干部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过程。只有扎根基层沃土、实践沃土、群众沃土,才能接上地气、洗尽铅华、褪尽浮尘,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作风上不断成熟起来。
(二)如何增强眼力
——增强眼力,就要居高望远好深思。“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拓宽视野是增强眼力的题中之义,我们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学会一切问题首先从政治上看。
〖举例〗略
公文(新闻)里面有政治,公文必须讲政治,大事小事、一字一句都必须讲政治。做好机关工作,不但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政治觉悟,还必须锻造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对于机关文稿工作来讲,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也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要坚决克服单纯业务观点,养成时时、处处、事事首先从政治上看的高度自觉,善于从政治上来把握和考量工作,防止把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当作一般性问题来看待。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既懂讲政治,又会讲政治。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点:讲政治的“讲”,不是“讲话”“讲道理”的“讲”,而是“讲究”“讲求”的“讲”;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要念念于心、谨守于行的。讲政治,是对政治建设的重视、政治领导的拥护、政治使命的追求,也是对政治路线的判断、政治道路的选择、政治方向的把握;是对政治意识的强化、政治能力的提升、政治责任的担当,也是对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坚守;是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政治隐患的防范、政治风险的化解,也是对政治生态的营造、政治安全的维护;是政治忠诚的本色、政治站位的高度,也是政治气节的坚贞、政治风骨的傲然;是政治历练、政治生活的熔铸,也是政治自觉、政治自律的形成。总之,讲政治就是按照党的政治标准、政治要求,对自身进行心智上全方位、工作上全链条、成长上全周期的锻造,把我们打造成政治上绝对过硬、对党绝对忠诚的“十足真金”。
——增强眼力,就要拓宽视野看全面。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社会运动和事物发展,从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从矛盾的诸多方面中抓住主要方面,把握好主流与支流、整体真实与个体真实的关系,向受众全面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运动地而不是静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就是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只看到了“红”或“黑”的一面,忽视了另一面。
〖举例〗略
——增强眼力,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增强眼力,要善于运用比较辨别的方法。比较辨异同,比较分优劣,比较出真知,“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语)。面对复杂事物,我们尤其要学会在比较中识别、鉴别、辨别、甄别。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美是跟丑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1958年11月,他在同胡乔木、吴冷西同志谈话时说:“记者要善于比较。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的环境比较。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增强眼力,需要擦亮“肉眼”“心眼”两只眼。很多问题,肉眼是看不到、看不出的,必须留心观察、细心分辨、用心揣摩。
我体会,看形势,肉眼看“形”,心眼看“势”;看方法,肉眼看“技”,心眼看“道”;看事情,肉眼看“表”,心眼看“里”。
(三)如何增强脑力
——善于进行思维训练。这里,我简要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自我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重在提升思维反映速度。基本方法是一面不断压缩用于思考的时间,一面不断提高拉条子的数量或思维导图的复杂程度。
辩题训练法:重在提升思辨能力。基本方法是找一个好的辩题,最好有整套辩词。先假设自己是正方,列出主要观点,进行攻防设计;然后假设自己是反方,做同样的功课。做完这些功课以后,看看别人的辩词,与自己的观点和攻防设计进行对比分析。
列表比较法:重在提升求异思维能力。我在写文章、讲写作的时候,经常把值得借鉴的文稿抽出提纲、分栏列表进行比较。比较对象主要有5类:一是几位领导在同一会议上的讲话;二是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写的几篇文章,其中可以包括自己写的;三是自己和别人写的同类文章;四是自己在不同时间写的同类文章;五是一篇文章在反复修改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版本。
自我测试法:重在提升开放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猜谜语,脑筋急转弯,智商测试题,神探福尔摩斯、狄仁杰破过的案子,还有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题,都可以经常拿来进行自测。
我体会,思维训练也好,思维运用也好,应当遵循“疑—异—意”的思维路线:学贵有疑,首先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前人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分析和判断;其次要思贵求异,从同一或同类事物中找出不同点,从不同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在求异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求实求是;最终还要“意必己出”“意在笔先”,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想明白了再动笔。
——着重掌握“七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些思维方式具有内在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锐利思想武器。
有专家概括了七句话:用辩证思维抓根本,用战略思维把全局,用历史思维观大势,用创新思维促发展,用法治思维求善治,用系统思维聚合力,用底线思维谋主动。
——写作是最好的脑力训练。文章的精华在思想,思想的背后是思考。写作需要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能全面锻炼提高理解、记忆、分析等思维能力。我体会,写好机关文稿,不仅需要提高文字驾驭能力、拓宽知识面,努力练就作家的文笔、造就杂家的库存,更需要培养政治家的站位、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态度。
(四)如何增强笔力
——工夫在诗外。写作,需要把大量的工夫、主要的工夫花在“写”之外,特别是学习、研究、思考和资料收集等方面。
我体会,好文章是这样得来的:是“读”出来、“养”出来的,是“逼”出来、“熬”出来的,是“想”出来、“憋”出来的。
——功力在笔下。学写作,读上十篇文章不如写上一篇,不动笔永远学不会、更学不好写作。
好文章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抄”出来、“仿”出来的,是“写”出来、“改”出来的。
我讲写作课的时候,常有学员问:“成老师,我也想学好写公文,可是不知道怎样学才效果好、见效快,有什么秘诀吗?”
我回答:“秘诀很简单——浓缩为一个字,就是‘写’;两个字,就是‘多写’;三个字,就是‘用心写’或者‘认真写’!”
“写”是行动学习、实战训练,是学习写公文、写新闻、写论文乃至一切文章的根本途径。站在岸边上,永远学不会游泳。无论你看了多少范文、记住了多少绝招、积累了多少知识,一切最终都得落在“写”字上。只有“写”,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思想、把方法转化为经验、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你所学到的东西才能消化以至内化,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写”是一串“0”前面那个“1”,不写,一切等于零!
——功到自然成。怎样才叫“功到”?这并没有标准答案,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一万小时定律”。根据我的经验,“功到”就是“摸清楚、想明白、写到位”。对于摸情况来说,“清楚”就是“功到”,其标准在于“十面玲珑”——对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正反十个方面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对于想问题来说,“明白”就是“功到”,其标准在于把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 “元命题”回答好;对于写文章来说,“到位”就是“功到”,其标准在于写准确、写清楚、写通顺、写生动、写干净。
勤和苦,这是学本领、长本事的本真本色本然。“一勤天下无难事”“自古瓜儿苦后甜”,“四力”的提升莫不如此。
怎样才算“勤”?怎样才够“勤”?我总结了这么7条(详见“三好公文课”第174讲《“有心学”还要“用心写”》):
第一,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
第二,不在写稿子,就在为写稿子做准备;
第三,不轻视任何一篇稿子,小稿不小看,草稿不草率,初稿不粗糙;
第四,要让领导满意,先要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的稿子绝不出手;
第五,工作不停,写稿不止;时间不到(会议不开、文件不发、材料不交),改稿不止;
第六,尽量把水平发挥到极致;
第七,不以稿子出手或得到采用为终点。
第三句话:“四力”融合最可贵
在多年来多单位多岗位的工作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写作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写作+能力”。其中的“+”,和“互联网+”的“+”是一个意思,其含义不是“结合”,也不是“综合”,而是“融合”——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近几年,新闻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没有实现融合。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融合,有物理融合、化学融合。高明的物理融合,“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清·袁枚《随园诗话》)。高明的化学融合,则需要通过“化合反应”,发生质变,产生新的物质,达到“1+1﹥2”的效果。写材料的融合,往往是多元要素、多种文风的融合,需要达到一种“和合”(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的状态,实现多样性的统一。
那么,“四力”怎样才能“融”得好、“融”得深呢?
(一)一心多用。比如,一边调研(脚力)一边观察(眼力)一边思考(脑力),最后借助笔力加以物化,形成调研报告。
(二)趁热催化。通过加热、高温或加入催化剂,可提升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我们提高“四力”的融合度,也应当趁热或给其加温。
——养成“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好习惯;
——养成头脑“热运行”之后,注重“冷思考”的好习惯;
——养成及时总结、注重反思、善于复盘的好习惯。
(三)以写作为“融(溶)剂”。写作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包容性,可以很好地促进“四力”相融。任何一篇好的新闻稿件、机关文稿,都是“四力”融合的产物。
(四)以心为“融炉”。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心雕龙》,其中的“文心”,就是“言为文之用心也”,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信心、专心、细心、恒心,都是为文所需之心。写文章是个良心活,用没用心一看就知道。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他的节目《圆桌派》上说过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做,就会给所做的东西增加“心灵附加值”;种种用心之处,可以通过所制作的器物传递,让别人充分感受到浸透其中的情感、心力和虔诚。说白了,就是用心做出来的东西,其中自有匠心,自己知道,别人也感受得到。
“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我今天拉拉杂杂地讲了这么多,未必称得上是真传,但每句话都出自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切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事业发展无止境,文字工作永远在路上。在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辅政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战国·屈原《离骚》)的“文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10316字,此文系我在省委宣传部的讲课稿,有删节和修改,来源:三好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