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志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具体写起来时,觉得件件材料都是宝贝,哪件也舍不得砍削,结果,文章的内容丰富了,但主题却被淹没了,令人读后不知所云。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正确选材和精心剪裁两方面下番工夫、摸索经验。
所谓选材,就是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构成文章内容所需要的材料。如果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了。材料有事实类和理论类两种。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是事实材料;而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则是理论材料。写作之前收集素材时,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而写作中选用材料时,则应该“挑肥拣瘦”。那么,选材时应掌握哪些原则和方法呢?
第一,要选用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主题在文章中起着统帅作用,而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才是好材料。我们在选材时,首先要拿起“主题”这把“尺子”量一量,凡不符合“尺寸”的,再生动形象也一概不用。有的材料写进这篇文章中不合适,而写进另一篇文章却又很好,道理很简单——主题不同罢了。
第二,要选用典型的材料。所谓典型的材料,就是有一定的特色、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例如,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从自己掌握的大量作战故事中仅选用了“松鼓峰战斗”这个既惊心动魄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故事,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三,要选用真实的材料。材料的真实性,有两种说法:如果是文学写作,只要是生活中可能有的材料,都是真实的;如果是非文学写作,那就要生活中实实在在有的才算是真实的,不能胡编乱造,也不能随意改变。非文学写作,材料的真实性决定着文章的生命。
第四,要选用新颖的材料。新颖的对立面是陈旧,选材就要搞点“喜听厌旧”。一篇文章老给读者一些熟透了的材料,便会产生厌烦情绪;新颖的材料可以使人们读后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第五,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材。写记叙文,要多选事实材料,如人物、事件、情节、细节和景物等;写议论文,则要多选用理论性材料。如果在记叙文中选用大量的理论材料,而在议论文中又选用大量的事实材料,那就往往会由量变引起质变,产生文体互变了。这种现象是写作活动中应该预防的“常见病”。
选定了素材,还有一个剪裁的问题。对素材剪裁当不当,效果很悬殊。怎样才能剪裁好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瞄准表现主题的最佳角度剪裁。一件好材料,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一件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的主题。如果把《愚公移山》的寓言当作材料来看,它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90岁高龄的愚公仍率领子孙们坚持挖山不止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二是愚公不顾智叟的嘲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三是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人背走了两座大山。三方面内容,剪裁恰当,便可表现三个不同的主题。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为了表现“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主题,突出了第三方面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剪裁。文章的体裁不同,对材料的剪裁也有不同的要求。如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大量地运用事实材料,而同一件事实材料,在议论文中几乎剪除全部枝叶,只留主干;而在记叙文中,则一般只剪除枯叶蔓枝。有篇题为《武将也要有文才》的文章,为了说明“古往今来,大凡卓有建树的军事家,往往也具有较好的文才,甚至同时也是个诗人或文学家”,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曹操不光熟知兵法韬略,诗章也写得文采横溢”“拿破仑的军事才能赫赫有名,而他写的回忆录和军事论文也相当出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虽是军事专著而其中并不乏生动形象的描述”;“毛泽东同志堪称用兵如神,众所周知,他的诗词、文章的造诣,并不比他的军事才能逊色”等。作者写古往今来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在文才方面的表现时,只给每人一句话,点出特色为止,说明了问题,读者也很满足。如果是写记叙文,则每人用几千上万字来详细叙说其文才,也不为过分。
选材和剪裁是有原则要求的,也有一些方法可学,但更重要的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自己的写作实践经验。以选材为例,思想方法不对头,总认为“油多不坏菜”“材料多了就能说明问题”,必然形成材料的堆砌。了解一些选材和剪裁的原则很重要,但更宝贵的还是自己在写作实践中运用了这些原则之后所取得的经验教训。经过多次失败和成功,就能对选材和剪裁的原则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