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按照局党组工作部署,下面,我围绕“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主题,为大家讲一堂党课,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坚持绿色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一、正确处理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几组关系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有几组重要关系,需要我们辩证看待、妥善把握、正确处理。
(一)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统筹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动发展从“有没有”转向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要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中的“绿色”,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文明观。绿色技术创新重视生态环境指标,推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绿色技术创新更加重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力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关系。社会经济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都是消费者的需要”。如果不加以限制而任由人们疯狂消费,最终将造成生产的严重浪费和资源的严重枯竭。绿色低碳转型就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升级,对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应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观,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消费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消费上的公平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消费是各类消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自觉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共存的消费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包括绿色产品、物质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等。低碳绿色消费是市场走向良性循环的关键,可以为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量,从根本上推动实现生产和消费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才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人类历史上因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导致经济衰退、文明消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守好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过去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重,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等特点,污染重、损害大、风险高的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着力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类生态风险与挑战。
(四)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关系。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从签署并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我们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通过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实践,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面向未来,我们还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二、坚持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二)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物流、绿色贸易等,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包装等。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减排效率。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管制和监管。
(四)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绿色发展的法治建设,形成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构建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建立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碳汇交易、用能权、电力等交易市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形成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加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等,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方式。
同志们,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